分享

牛儿庙故事

 张晋东 2022-05-14

宋村“牛儿庙”故事

宋村牛儿庙位于村中麻河坝东20米处,始建于大清嘉庆六年。

据说,明清时期南山野猪泛滥,搞得户户不安。人们常常在晚上用敲锣打鼓和放火鸣炮的方式来哄吓野猪,日子久了,野猪也识破了这套把戏,不但不安份守已,还跟村民较起劲来,拱庄户就像牛犋耕田一样一拢不剩,害粮仓就像耗子捣窟一样无处不留,吓得不少家犬咬着牛尾巴直哆嗦,都说:宋村不能呆了,好地都被猪拱了,好牛都被狗咬了。

一日,有村民在看自家被猪拱成豆腐渣的地时,气愤地说:“鬼怕鸡鸣,猪的刀,老虎下山刀也软,有老虎就好了!”可南山虽大,林子虽密,老虎没影,野猪不但成了四条腿的“王”,就连两条腿的人,也成了它的“奴”,老百姓日子过的真叫苦不堪言。“有老虎就好了,有老虎就好了,这群狗日的……”村民牵着牛想着虎、骂着猪。

说曹到还真到,想着虎骂着猪的村民差点被眼前的野猪啃了脚,还好牛的警觉性高,一个牛角顶地把野猪赶上了山。事也凑巧,正是老黄牛的这一举义让老农有了惩猪的想法。于是他跑回村把自己“黄牛替虎”的想法告诉了乡民。乡民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想着“替虎”的招,正好村里大户侯姓家里有张虎皮,他自愿把虎皮献出,也有王姓自愿牵出一头牛犊充当老虎,或许他们认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含义。

就这样,牛猪大战进入了倒计时,只见牛犊在夕阳下,像黄金战甲一样,头戴一个特制的犁铧帽,身披虎皮威风凛凛。同野猪对抗时,更是形同猛虎下山,把野猪撞得连连后退,转身就跑,“猛虎”一直追赶到山林内,随即锣鼓声起。

欢呼中,随料“一虎怕群狼”,身披战甲的牛犊突然从山头滚下,后面一群野猪冲着牛犊的方向“哼哼”直下,乡民看似不妙,放下锣鼓,拿起铁叉追寻于山下时,见牛犊满身伤痕,命悬一线地躺着,王姓泪如泉涌地上前抚摸着牛犊,牛犊见到主人后竟然微微抬头站了起来,乡民都很佩服这头牛犊的毅力与勇气,也纷纷上前去抚摸着伤痕累累的牛犊。回村的路上,小牛犊战死在村间城路壕。

大清嘉庆六年,侯、茹、王姓三家牵头采取自愿捐助的办法,群策群力在有功牛犊战死处修建牛儿庙,牛儿庙正殿为石窑结构,门高0.8米,门前设石狮石柱4根,殿内供奉牛儿神(泥塑),而非牛王,以祈福全村野猪无患、耕牛平安。一日,商客谷姓途经宋村,天黑下雨,见石窑内有灯光闪烁,便沿灯光栖身牛儿庙,半夜却梦见自己骑牛过河, 暗示鸿运当头,生意兴隆,便许愿日后能发大财,当铸钟回报。多年以后,谷姓成富商,迁宋村时真铸造了一口大钟送到了牛儿庙。

据说, 村内有两口钟,一口无字,缺一钟耳,挂于龙王庙入口门头,做过开会的钟声,上学的铃声,白事宴“叫夜”的“终”声。另一口就挂于牛儿庙,此钟高约1.5米,有6个钟耳,钟身铸有文字,主要用于乡民祈福。

大清道光三年,侯姓牵头在村西建龙王庙,谷姓后人再次援助并组织乡民重修牛儿庙,将原石搬于龙王庙,请石匠重新凿石奠基,建起三间土木结构牛儿大殿,庙会每年四月初八,内供奉民间“三圣”,其中,牛儿居中,五道在左,土地在右。重建后的几十年里,三乡五里的百姓都会在这座牛儿庙祈福祭拜,祈盼牛羊满圈、五谷丰登,野猪“滚蛋”。解放后,牛儿庙作为大队粮仓,破“四旧”大殿被拆除,“三圣”泥像推入坝内,大钟埋于废井内,砖瓦石料多流入民间,已无从勾起。

不过有人说,宋村曾是日寇的南山据点,办公居所位于村西场,现张艮峁住所为行政区、原高付贵住所为宣传区,现魏二虎住所为禁闭区,其禁闭房用料多为牛儿庙东西偏房料,石狮柱用做拴马(唯一留存物)。

如今牛王庙已消失,但新农村建设下的“牛”村正悄然升起,养牛大户吴平、赵二凤、茹二牛、高钧、张三仁、侯二小、王四荣、高二白,等等都是“牛神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