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赵某某,男,53岁,发病节气:小寒,首次就诊时间:2022年1月11日22时43分,转入普外科时间2022年1月14日,2022年2月8日转入我科。 主诉:右足软组织感染28天。 现病史:患者28天前,因自行在家用针刺破了因脚气而长出的小水泡,洗完桑拿后,右足出现肿胀疼痛,局部皮温高,行走困难,难以忍受,并发烧,就诊于风湿科,于2022年1月14日继发右下肢皮色鲜红,皮温高,足背及踝部可见数个张力性水疱伴渗液,局部肤色暗紫,足背及股动脉搏动正常,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经过普外科会诊后行转科治疗。下肢及足部肿胀行无菌操作处理水疱,给予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抽取少量脓液行细菌培养进一步检查,细菌计数1313.60µl。同时完善足背彩超,结果示:右足背皮下组织水肿,考虑患者感染较重,分别于2022年1月15日及2022年1月26日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右下肢巨大脓肿切开引流(扩创)术”及扩创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活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因其家距离分院普外科较近,于2022年2月8日转入我科,时症见:右下肢皮色鲜红,皮温高,足背及踝部可见可见长约10×5cm、3×2cm扩疮切开创口,可见分泌物及渗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疮面周围肿胀,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络活喜、依伦平,血压控制可;冠心病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乐。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患者,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精神类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食物等其他过敏史。 四诊资料:: 望:神志清,精神一般,右足可见长约10×5cm、3×2cm创面,创面周围肿胀,颜色呈暗红色,触痛,可见分泌物及渗液。 闻:无咳嗽、呻吟、太息,分泌物有异味。 问: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喜好饮酒,偶有盗汗,汗质黏腻,食后伴有腹胀,小便调,大便粘腻。 切:脉滑数,足部肿胀部位触痛。 中医诊断:丹毒(湿热瘀滞证)。 西医诊断:下肢淋巴管炎右蜂窝织炎。 辨证依据:患者中年男性平素嗜食肥甘厚腻,喜饮酒,易生湿热,湿热互结,阻瘀中焦,脾胃健运失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脏腑筋骨,故见关节肿痛,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湿热瘀滞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治疗方案与解析: 1.左侧上肢: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重点穴位:尺泽、曲池、合谷、液门。 方案解析:选经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名经同气相求。选手太阴肺经以健脾祛湿;患者足部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因此上部经脉选择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肘以下部五输穴部位; 合谷穴---祛湿解毒,益气通络; 液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尺泽、曲池--分别为肺经和大肠经合穴调畅气机、健脾利湿。 手法说明:以“徐而和”手法刮拭为主,手心部位以摩刮为主。 2.左侧下肢: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膝部以下部位五输穴循行线。重点穴位:足三里、冲阳、陷谷、内庭、厉兑、阴陵泉、三阴交、公孙、太白、足临泣、丘墟、阳陵泉。 方案解析: 脾主肌肉四肢,根据病变部位选择脾经及胃经,表里经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足三里--赔补元气,补土生肌;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为病变部位对侧肢体对应部位,其中厉兑清热解毒;内庭理气止痛,清热和胃;陷谷理气化湿。 阴陵泉--调节气机,健脾化湿。 公孙太白--补脾气,补土生肌。 三阴交--活络止痛,补益气血。 足临泣--清热解毒。 丘墟--清火通络。 阳陵泉--清胆胃之火。 手法说明:膝部至踝关节以“徐而和”手法刮拭为主,足部部位以摩刮为主。 3.右侧下肢: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膝部以下部位五输穴循行线。重点穴位:足三里、冲阳、陷谷、内庭、厉兑、阴陵泉、三阴交、公孙、太白、足临泣、丘墟、阳陵泉、涌泉、然谷、太溪。 方案解析: 右下肢经络穴位作用解释同左下肢。 涌泉--泻热解毒。 然谷--补气利湿。 太溪--利湿消肿。 手法说明:膝至足踝部位用先摩后刮法,足部及踝部肿胀部位采用摩法,采用由四周到疮面周围推摩法摩至疮面边沿的每一寸皮肤,不留死角,外加疮面对侧反射区即足底部,直至病人感觉足部发热。 相关图片:(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请您酌情翻阅) ![]() 作者简介:王怡军,河南省中医院李氏砭法师承弟子。审稿:王红霞。 |
|
来自: 昵称516579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