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化学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2022-05-14 | 阅:  转:  |  分享 
  
教材分析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教材版本苏教版题目碳酸钠性质与应用《课程标准》的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对比研究来了解碳酸钠的性质,并知道
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
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加强立德树人的全科教育。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意图与目标;特色与创新):由于工业上生产钠和碳酸钠的原料都是氯化钠
,在学生了解金属钠、钠的氧化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基础上,将钠和碳酸钠安排在统一单元中。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大多是在是水溶液中进行的,如碳
酸钠与水的反应、碳酸钠与酸的反应、碳酸钠转化为碳酸盐沉淀的反应等,而这些反应的本职都是离子反应。因此以碳酸钠的性质为载体,在探究碳
酸钠性质的同时,为后面离子反应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内容简介;概念图(思维导图);深度与广度):内容简
介:教材从介绍碳酸钠的有关俗名、物理性质开始,叙述其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引入对其化学性质的探
究。通过:①向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②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③用pH试纸测碳酸钠溶液的pH。④将沾有油污
的铜片浸入热的碳酸钠溶液中等实验,来了解碳酸钠能与酸、某些碱、盐溶液反应,其溶液呈碱性,可用于去油污。然后介绍向碳酸钠溶液中投入二
氧化碳可以生成碳酸氢钠,引入碳酸氢钠的俗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提供一些信息,要求是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区别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
。最后介绍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工业上以氯化钠为原料生产纯碱的“侯氏制碱法”。概念图(思维导图):名称碳酸
钠碳酸氢钠俗称摩尔质量颜色、状态类别及电离方程式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水溶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钙反应与氯化钙反应
相互转化深度与广度:本部分内容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常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用途,并通过“侯氏制碱法”的介绍激发
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常见应用教学难点:碳酸
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教学建议(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学情分析:学生在初步学习了金属钠、钠的氧化物、氢氧化钠等常见性质的
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单质钠可以通过反应转化为碳酸钠(Na→Na2O→NaOH→Na2CO3),而且Na2CO3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学生对其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可以去油污等,但对其它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已经工业制法知之甚少,对其有较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展示从超市里买来的名为“食用碱”、“食用纯碱”、“苏打”、“小苏打”的商品。它们的名称各异
,主要化学成分是否也不同呢?投影包装袋的背面,“食用口碱”、“食用纯碱”、“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而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指出碳酸钠的俗名:“口碱,纯碱,苏打”,而碳酸氢钠的俗名叫“小苏打”。展示试剂瓶里Na2CO3和NaHCO3样品,引导学生归纳它
们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它们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质取两支试管,分别各加入1.5g的Na2CO3和NaHCO3固体样品
,再用量筒各取10mL水加入到上述试管中,充分振荡。探究两者的溶解性大小。用pH试纸测出上述两种溶液的pH,探究其溶液的酸碱性。
利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洗涤有油污的锅盖,探究其碱性的用途向等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加入一滴管同浓度的稀盐酸,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探究它们与酸的反应及其剧烈程度,推测其化学反应原理。Na2CO3+2HCl=CO2↑+H2O+2NaCl;NaHCO3+HCl=
CO2↑+H2O+NaCl向盛有20mL0.6mol?L—1滴有几滴酚酞的红色碳酸钠溶液的竖直玻璃管中,从其下方慢慢注射6mol?
L—1的稀盐酸2mL,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没有气泡产生。推测其化学反应原理:Na2CO3+HCl=NaHCO3+NaCl向盛有2m
L6mol?L—1稀盐酸的竖直玻璃管中,从其下方慢慢注射0.6mol?L—1的碳酸钠溶液20mL,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开始有气泡产生
。推测其化学反应原理:Na2CO3+2HCl=CO2↑+H2O+2NaCl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把①面粉、小苏打、水,②面粉、苏打、
水,③面粉、水,和成三个面团,把它们放到微波炉中加热一会,观察现象:①号明显变大了,而且比较松软,②号和③号的大小没有明显变化。探
究其原因:NaHCO3对热不稳定,加热以后会生成Na2CO3和CO2气体(2NaHCO3Na2CO3+H2O+CO2↑),所以①号
面团里面就留下了很多气孔,面团就变得松软了。Na2CO3对热比较稳定,受热难以产生CO2。向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分别滴
加稀Ca(OH)2溶液和稀CaCl2溶液,观察现象,探究原因(Na2CO3+Ca(OH)2=CaCO3↓+2NaOH;2NaH
CO3+Ca(OH)2=CaCO3↓+Na2CO3+2H2O或者NaHCO3+Ca(OH)2=CaCO3↓+NaOH+H
2O;Na2CO3+CaCl2=CaCO3↓+2NaCl)向饱和Na2CO3溶液中慢慢投入CO2气体,观察现象,探究原因(Na
2CO3+CO2+H2O=2NaHCO3),归纳得出Na2CO3和NaHCO3可以相互转化。4、归纳总结Na2CO3和NaHCO
3的性质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水溶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与氢氧化钙反应与氯化钙反应相互转化5、归纳Na2CO3和NaHCO
36、介绍工业制取Na2CO3的“侯氏制碱法”。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对比,能够使学生了解Na2CO3和NaHCO3一些常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其工业制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加强立德树人的全科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