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凡俗的生活状态里捕捉诗性意义——访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州籍诗人胡弦

 置身于宁静 2022-05-14
图片

/

新闻背景

/

News background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4—2017)各评奖委员会对经过公示的提名作品进行认真评审,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七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徐州籍诗人胡弦《沙漏》(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出版)获诗歌奖。

鲁迅文学奖自1986年创立,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图片

/

作家简介

/

Introduction to Writers

胡弦,1966年生于徐州铜山,先后做过教师、报社记者、编辑,现居南京,《扬子江诗刊》主编。出版诗集《沙漏》《空楼梯》、散文集《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诗作曾获《诗刊》《星星》《作品》《芳草》《时代文学》等杂志年度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柔刚诗歌奖、腾讯书院文学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人奖、十月文学奖等。20188月获鲁迅文学奖。

图片

/

访谈实录

/

Interview Record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甫一公布,徐州的文友纷纷向胡弦祝贺,对他的获奖都感到实至名归。

在当下诗歌界的浮躁和嘈杂中,胡弦是一位内敛、安静的写作者。他认为,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有天赋,有才情;其次是有经历,因为沧桑亦诗;另外还有专注、学识、胸怀等等。

胡弦说,诗人须听从诗神的召唤。

           图片          
°
“读到好诗会觉得是莫大的享受想出一个好句子则会让我激动得颤栗”

一个诗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生活和乡村记忆。胡弦出生在苏北平原黄河故道上的杜楼村,祖父是一个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在无书可读的年代,祖父家里的一本繁体字《水浒》几乎被胡弦翻烂。胡弦上中师的年代,读书成为时代风尚, 他在学校图书室里借阅了大量小说,对悲剧情节的迷恋心态也产生于此时。

胡弦的诗歌写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说:“我任教的一所乡村小学,当地的村支书是个诗人,他到学校来做过讲座,鼓励我写诗。当时我的梦想是考研,然后到大学教书,因考研未获主管部门批准而心中迷茫。后来我调到邻乡的中学教书,公社电影院的院长也是位诗人,他拿了他在当地报纸发表的诗来给我看。那时,我对诗开始有感觉,有时也会尝试写一写。”

胡弦很感激他工作过的两所学校:“和孩子们打交道是一件十分清新的工作,教室、操场、简陋的乡村宿舍,午睡醒来后白杨树在风中的飒飒声和孩子们的说笑,这里面有种让人迷恋的东西,让人怀想,回忆。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最初的写作动因吧,虽不曾被清晰地意识到。”

黄河在清朝时从山东改道入海,在苏北留下了数十里宽几百里长的故道,过去洪水奔流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田园。胡弦说:“青年时代我曾徒步考察过它,它带给我的,是时而奔腾呼啸、时而又荒凉漫长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中,有写作者要去寻找的生命质感。它对我写作的启示是:长也即短,历史也是有局限的,故道,正说明了某种事物的缺席,而大地的无为才是永恒。我那时总想从逝去的洪流中获取写作的气韵,后来才悟到,那种骄傲的力量,一个诗人穷其一生也很难把握。”

“那时,每当读到好诗会觉得是莫大的享受,想出一个好句子则会让我激动得颤栗,其愉悦感,甚至超过了教书。我预感到,写诗将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很难再被丢下。”

图片
°

“保持洞察和感受的敏锐,而又不被身边流行的生活带走”

胡弦从事诗歌写作要比同龄中那些少年成名的诗人晚许多,时断时续,大约探索了十年后,才把写诗当作一个重要的事来做。生活是一笔财富。开始写作时,黄河故道的一草一木成为胡弦的重要题材。1991年,胡弦的处女作在《雨花》杂志发表,让他倍受鼓舞。

“真正有时间写和思考,是来南京后的这十来年,我把写作重心放在了写诗上。从2008年至今,最大的收获是内心的'定’。内心的安静是种悬浮在紧张中的安静,它能使我保持洞察和感受的敏锐,而又不被身边流行的生活带走。”

原《文学报》编辑、诗人朱金晨回忆:在一次诗歌节的欢迎酒会上,各地诗人兴会一堂,在盏来杯去之中,唯有胡弦静静坐在一边,我又情不自禁想起第一次拆开他的来稿信封时状况,信封里除了来稿,连给编辑的信也没有。想不到这么多年来胡弦还是那样,淡淡的为人处世,淡淡的置身于诗坛之中,用自己的诗歌与这个大千世界进行对话。”

在一个文章可以大量复制粘贴的年代,胡弦在写作中没有刻意去寻找独特性,他认为,独特性是在作品中自然生长的,到了一定的时候,诗自己会告诉你要这样而不要那样,在写作中,要表达的情感会自动选择词语。

身兼诗人和诗刊编辑的胡弦上班、读书、写作,闲时听音乐、看电影,步行上下班。胡弦说:“选择步行,是对心境的培养,能慢的就慢一点。诗不一定在步行中产生,但大都来自慢一点的心境。”

   有业内人士评论胡弦诗作时,称他为“宁静的诗人”,举止斯文、谈吐斯文,诗行遣词造句斯文。然而胡弦却认为,真正的宁静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观看或抒写悲伤而无动于衷,相反,我在内心是个比许多人都要激烈很多的人。我的宁静,类似悬垂在紧张中的宁静,我觉得这种宁静更充满生机。”

图片
°
“在写作中做个凶悍的挖掘者

著名诗人韩作荣认为胡弦是“为数不多的进入自主写作状态的优秀诗人之一”,其诗作特征在于“对诗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在凡俗的生活状态里捕捉诗性意义,于熟常的遮蔽中揭示、发现真理的蕴涵”,虽多写的是日常生活平常意象,却有入骨的揭示与独有的感受,凸现的是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好诗完成的时候,人极愉快,同时,也会有被掏空了的疲倦感。”胡弦说:“对我来说,写作就是触摸生活深处的零散片段,并把那感觉留住。此中,写什么和意义何在,都在那感觉中,但在具体操作时,你必须同写作对象搏斗。诗人在写作中要做个凶悍的挖掘者。”

   胡弦的诗歌语言节制、简洁,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往往有出人意料的陡转。他说:“诗歌应该对修辞保持警惕,因为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一种写作常态。诗从口语那里汲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和力量、修辞之外的力量。'直觉、语感、陌生化效果’一直是我诗歌的追求,我不关心自己的诗是否传统或别人怎么看。”

胡弦获得过《诗刊》《星星》《十月》等许多杂志的诗歌奖,还获过花地文学榜的年度诗人等荣誉。他认为,一个诗人在写作开始不久的某些阶段,获奖有助于自信心的提升,但是最终诗好不好,不由是否获奖来定。

问起对年轻的诗歌写作者的建议,胡弦说:“年轻人从来不缺才华。但在写作中,才华有时并不可靠。我们要找到那些与才华搭在一起的东西,甚至看上去笨拙的东西。”

图片

附:胡弦诗作 <<<<

图片

  《水龙头》

弯腰的时候,不留神

被它碰到了额头

很疼,我直起身来,望着

这块铁,觉得有些异样

它坚硬,低垂,悬于半空

一个虚空的空间,无声环绕

弯曲,倔强的弧

仿佛是突然出现的

——这一次它送来的不是水

而是它本身

——《人民文学》2007.3

图片

图片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排版  章鱼

地址:

4A级湿地公园

贾汪潘安水镇

 5号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