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故里在翼城

 五星辉煌 2022-05-14

黄帝故里在翼城

张笔魁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其在人文领域之诸方面开创的丰功伟绩,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和深远,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魂。然黄帝生居何地,帝都建于何处,真迹在哪里,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关心与关注。知其地,见其真迹,文化精神才能有所归依,念祖之心才能有所寄托,认祖归根,意义重大。同时,知其地,见其真迹,才能探明中华文明源头所在,解开上古众多历史大谜。历史中,古地之名多有变易,历代帝王出于各种目的且有改地名之恶习。古名不变其地,数千年不变而用于今者,寡矣。易名,移名,常见不鲜。

黄帝公天下,后世私天下之主,忌惮之,有意毁灭湮没篡改者多矣,焚书坑儒是其例。再者,后世统治者随其版图增大,常将古中国山川河流、都城地名移用于新地。故今名者非昔地,古名者非古地。“愚公移山”故事有其所讽,太形山、王屋山乃古中国最重要和最核心之山,但被统治者移去了,即把地名移走了。故地名混乱。若是之类者,数千年已过,后人再绝难知之。因其地名异伪,致使上古所记之后解多卯不合榫,缺乏客观性和逻辑性,被人指假,贬为“传说”。

然我华夏上古历史并非传说,其真实存在,其就在我华夏某地,只是今人不识而已。终有一天,真地将会寻到。有幸,我生于黄帝故里之真地,对其山川田野,古村大邑,沟壑丘陵,极为熟悉;上古所记,虽一鳞半爪,少之又少,但将其有用信息对照真地,终起作用。经长年钻研考察,去伪存真,终将其寻出。因是真地,俗说“真的假不了”,卯榫相对,一一吻合,形成证据链,且形成证据链闭环,其中多是物证,铁证。黄帝故里大谜终于解开——黄帝故里在翼城。山西省翼城县就是黄帝故里之真地。

此文以证据说话,直写证据。主要证据如下:

一、翼城地理方位与黄帝历法二十四节气对应最为精准,最吻合

黄帝发明农耕,制定历法,史称黄历,即黄帝之历,亦知黄历之二十四节气划定必合黄帝所在区域。然翼城之地二十四节气对应物候最为精准,最吻合。然其南北者异,南者热早冷晚,北者冷早暖迟,与二十四节气之谓难以吻合。

二、翼城及周边之地与古中国称谓描述相吻合

1.天下者,四寰之内,百里之地

黄帝者,华夏人文初祖,所居之域必是古中国之地。黄帝时期古中国地域有多大呢?《礼记·王制》云:“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县者,天下也。中国有“赤县”之说。也就是说,上古帝王之天下,范围大小百里也。《广韵》:县字古作寰。《说文》云:“古县邑字作寰。”皆是说,县者,天子之地,其形似寰。寰形,即环形,是环形大者,其与翼城及周边之地吻合。翼城及周边之地为寰,即四周群山圆形拱卫,寰内恰百里之地。完全吻合。

2.古中国者,天下之中

古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天下者寰宇,天子之域百里也。中国,天下中心之国。《史记·五帝本记》释文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即唐地,乃寰宇内中间是山之地也。《史记·五帝本记》:“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中国,即中心之国。此翼城之唐地,恰周边是山,中心是山之地。黄帝为尧五世祖,同地。

三、黄帝生于寿丘,都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与翼城之地吻合

《史记·五帝本纪》和《帝王世纪》多次提到黄帝生于寿丘,都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释文:“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寿丘,即寿城北丘陵;轩辕之丘,即南官庄大丘陵;西陵,即西海边西陵。三陵相连,首尾相接。轩辕之丘居中,寿丘居东北,西岭居西南。轩辕之丘之南官庄丘陵恰似轩辕大车,天子车。上古之车是独辕车。南官庄丘陵上之绵山是隆起孤山,似古代天子车之车厢,大陵似独辕,远看其形状恰似古代帝王大车。寿城北丘陵、南官庄丘陵、西海边西陵与史载寿丘、轩辕之丘、西陵完全吻合。

四、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与翼城之地完全吻合

《管子·小臣》云:“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其中“图”“书”“乘黄”这三者必须通连一处,相伴而生。卯榫三处相对,缺一不可。翼城之地恰好皆具,完全吻合,严丝合缝。南官庄大丘陵东有河,今名浍河,又谓仙河,浍河东岸恰有村名“浮图”,即龙龟负图浮于河面之处,图浮于此,故名“浮图”。大丘之西另有河,仅次于东,河旁有天马村,即上古雒马,其身有文在此显河之处。天马村村名暗合之。“乘黄”乃黄帝乘车,亦即轩辕,南官庄大丘陵恰似轩辕,于是“图”、“书”、“乘黄”三者在此完整结合,无一谬处,与翼城之地完全吻合。康熙翼城县志且将翼城名为“翼乘”,其县志名为《翼乘县志》。

五、太极八卦图来源于翼城地形

太极八卦是上古中国的重要文化,太极八卦图是上古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与河图洛书有传承关系。河图洛书所在地,必是太极八卦所在地,此乃逻辑关系。无独有偶,河图洛书在翼城,太极八卦图也在翼城,翼城地形就是标准的太极八卦图。太极八卦图的来源找到了,古中国就找到了,三皇五帝就找到了。八卦图是其外圆,也叫无极圈。翼城周边群山拱卫,恰成圆形,八卦所成完全符合此处天地之意。南者为乾,乾为天,日在南,天在南,自然之理;北者为坤,坤为地,北方土厚,轩辕之丘在此,土深厚,自然之理;东者为离,离者火,日出东方,自然之理;西者为坎,坎水,西侧地势最低,众水所注,自然之理。东北为震,震为雷,雷为龙,东北龙角山,自然之理;西南为巽,巽者风,翼城东南为环山缺口,风入,自然之理;东南为兑,兑者泽,翼城东南多泽,今者也是,在此泽地之处,仍有芦苇古化石,自然之理;西北为艮,艮者山,今者崇山,高峰,自然之理。

太极图中央是龙形,即S形,龙形何来呢?则是翼城四周环形中央之寿城北寿丘、南官庄轩辕之丘和西海边西陵之首尾相连,盘曲延伸,恰成龙形。此龙形将大圆中央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太极图。此太极图巨大,龙脉高耸,方圆几十里,一眼不能尽望其貌,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这也就是古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来历。

八卦图大圆是无极圈,是“日”,黄帝造字时将“日”造为一个“○”,中心一个“·”,这个造字法恰与翼城地形吻合,大圆即周边群山拱卫,恰是大圆,方圆百里,中心一点即圆形群山中之独山绵山。翼城大圆地形是“日”。太极图中央龙形盘绕,阴阳两鱼,此形正合满月之相,又为“月”。翼城中央之龙形弯曲之象又恰合满月之相,是太极图“月”之来历。故太极八卦图是日月同体,其来源正是来自于翼城地形,完全吻合,无一谬处。

六、翼城南官庄大丘陵是天陵、丹陵,皆帝王陵

《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伊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丹,帝王也;丹陵者,帝王陵也。翼城云唐村所立唐碑《郑太子寿碑铭》记太子寿“葬于天陵南”。云唐村正好位于南官庄大丘陵之正南。天陵者,帝王陵也。丹陵、天陵皆同��,五世同堂,推理,黄帝亦应在此,或不远也。

七、轩辕,又即天鼋;翼城是龟地,龟即贵

据《中国历代史话》所写,轩辕又有天鼋之说。天鼋,大龟也,即黄帝所居所都轩辕之丘又似大龟也。南官庄大丘陵恰似龟形。其龟头北尾南,头是绵山,背是大丘,两侧向外伸出之地是龟足。东北之足,是风架坡、曹家坡之坡地,东南之足是桥坡之坡地,西北之足是张桥坡之坡地,西南之足是东韩坡之坡地,尾是西海湾南面高地。其龟形最似点,站在西陵之磨盘岭所观最为直观,最形似。其形,乃巨大天鼋爬卧于天地之间。上古大禹治水,水盛,南官庄大丘陵之西低凹,大泽大水,若观,真似大龟浮水。故南官庄大丘陵似大龟,似天鼋,与轩辕之丘又完全吻合也。当今,南官庄大丘陵上村民尚有绵山压龟之传说。

八、丸山、甘枣山乃翼城绵山

翼城南官庄大丘陵上之绵山,小也,独也,浑圆也,在广袤寰内望去,山形似丸,与上古黄帝尧舜时期所说丸山正合。丸山,诸书皆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登丸山”。《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丹山,帝王山也。《汉书·郊祀志》云:“禅丸山”。

黄帝居轩辕之丘,以轩辕之丘为帝都,居古中国寰内中心。古中国最早称中山国。中山国者,即周之环山,中间一山。《史记·五帝本记》释文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山海经·中山经》开篇云:“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甘枣山,即干枣山。南官庄大丘陵上之绵山恰以干枣,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

九、翼城地形是风水宝地,洞天福地

黄帝所居所都,定为最佳风水宝地,且风水宝地由此而出。风水宝地标准:明堂开阔,前后有山,左右山脉,四水归堂,环山绕水则最佳。此标准,皆以轩辕之丘所在之地为标准。翼城南官庄大丘陵周边风水与此完全吻合。站在南官庄大丘陵上看四周,南官庄大丘陵位居寰内中央,隆高,四低,视野开阔,有君临天下之感。天子面南,南官庄大丘陵南低北高,前有环绕西流之浍河,后有绵山独依,此乃风水最佳者,为上之上者也。

翼城尚是洞天福地。且说今之绵山乃古时黄帝时期封禅之丸山,此山有洞,今名金牛洞,深不可测,稍入有风吼之声,入者恐,今者无人深入也。此地神州,古时有神驻焉,神洞,洞天也。十大洞天之首,王屋洞。王屋者,南官庄陵也。南官庄古称古房陵,其陵似耸立之房屋。又记洞天为地肺山,绵山之形正面所看恰似五藏之肺。确凿无疑。此地,又是神和黄帝赐福之地,古时,翼城“福”字照壁者甚多。在翼城感军村,尚有“福”字之“示”旁画半面人像者也。人像头上有龙角,龙角有飞削之样,此与道家有关,即削己而济世之寓也。道家尊黄帝为道教鼻祖,此像应该为黄帝头像。道教以此方式将黄帝相貌向后世传也。故翼城之地是风水宝地,洞天福地,此与黄帝古中国之联也。

十、沮水、济水在翼城

沮水,《说文》曰:出房陵。古房陵,南官庄也。此水源头为南官庄村北沟下神泉,东出,依大丘而南,流经陵下村东,桥坡东,李庄西,南丁、至大交(贵交)与众水会合。今河道多处仍为旧时河道,河中仍有水。沮者,祖意也。因黄帝居此、都此,故名沮水。

济水:此水出翼城寰内北山,途经辛安东,丹山西,岳庄、北寿城东、南寿城东、东寿城西,至桥坡与沮水合为一流。《翼城县志·民国》图中此水之陵下桥为通济桥,桥坡桥为永济桥,皆与“济”有关。寿丘是黄帝出生之地,黄帝一生为民,惠济天下,故为古济水。

十一、黄帝造字以翼城话造字

据《说文》等诸书记载,畎:一流为畎。水小流也。一亩之间,广尺、深尺谓之畎。浍:二流为浍。水流浍浍也。方百里为浍。广二寻,深二仞。川:三流为川,亦乃江,贯穿通流水也。《考工记》:浍达于川。以浍河之名为二流之浍,说明黄帝造字时,黄帝生居此地,对浍河极为熟悉也。

尚有许多翼城话,黄帝造字有之。说明黄帝造字时以翼城话造字。现列举数例证明:

戼(mao),翼城话“看”也。象形字,黄帝造字时,直接画两个眼睛,双目为戼。

聑(tie),翼城话“听”也。黄帝造字时,以双耳为聑。

慱(tuan),翼城话“骗”也。慱同团(團),圆也,骗人时将谎扯圆。老子《道德经》上有此字:“知(智)者不慱,慱者不知(智)”。非翼城人,不能解老子之意也。

贙(xuai),翼城话“推”也。争而互推。二虎争贝。

擸(lie),翼城话“拽”也。形声字。

玀(luo),翼城话“狼”也。形声字。今人已不知何种动物,唯说翼城话之翼城人知之。

毑(jie)。翼城话中母亲“妈妈”称谓也,现近乎失传。黄帝造字直接为“母也”。

孃(niang),翼城话中祖母“奶奶”称谓也。《诗经·郑风》“两服上襄。”女性,上两服称孃。上两服即上两辈。翼城话将祖母称娘最准确。黄帝时就是这样称呼。后则远地有变者也。

䬕(shang),翼城话中陌生之地。黄帝造字为两风,古语“十里不同风”,风者十里,若二十里者则陌生地也。

㷇(guai),翼城话“累”也,黄帝造字多灰,即路走很长,腿上裤角多土灰,此时必累。

朤(lang),翼城话“冷”也。黄帝造字为四月,即连续四月不见日,天冷。亦说明黄帝造字时有极端天气。

呋哩:翼城话“谁”也。夫者,大丈夫也,尊敬语。

䠿(wai):翼城话打招呼语,或指示代词“那个人”。如“䠿!吃了吗?”“䠿是呋哩?”黄帝造字,呼他人,称他人,以其身为贵,特尊敬也。

睰道(ma dao):翼城话“明天”也。黄帝造字,若,发也;目,眼睛也。睁眼之后梳头发,盥洗,意次日天明始也。

盀(qi):翼城话中“面条”也。象形字。黄帝造字,用筷子从皿中挑面条。

硌爤饕(ge lan tao):翼城话中“石子馍”。亦乃今日翼城之特产。硌,《集韵》“同砾,小石也。”;爤,《说文》“熟也。”饕,《韵会》“贪嗜饮食曰饕。”像虎般食之,且食且叫,特好吃也。

翼城话中如此之字者甚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

十二、在翼城南官庄丘陵黄帝大方台遗址出土远古龙形石碑

南官庄丘陵是黄帝居住和做帝都之处,其居其都定为今之南官庄村无疑,因大丘上主体位置,昔日只有南官庄村一个大村,黄帝所居是大方台,在今之大方台遗址上,居民建房时嫌其高,深挖,挖出地宫,在地宫中出土两碑,一碑寻到,一碑尚在寻找。对寻到石碑从目测看,此碑年代相当久远,虽深处地下,但已斑剥严重,然许多刻画痕迹仍很明显、清晰。首先四条边框线清晰,框内刻画刀痕有些形象清晰。经初辨,似龙形,蜿蜒隆起形状明显,头部位置明显,颈部棕毛环绕明显,脚爪明显。如果另一碑找到,则会提供更多信息。若考古工作者进入地宫勘察,将会有更多发现和更加确凿证据。在地宫中出现龙碑,且整体刻画龙形,这在以往类似石碑中尚不多见。

以上乃黄帝故里在翼城之诸多证据。用证据说话,不论是地上地形地貌之实体证据,还是地下出土文物之实体证据,还是文化流传之活证据,皆是证据。许多乃实体铁证,且已是多证,并形成证据链,形成证据链闭环。从因此,可理直气壮告之天下,翼城县是黄帝故里之真地,黄帝故里在翼城。

2022年5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