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儒学 发展简史(1)
2022-05-14 | 阅:  转:  |  分享 
  
儒学儒家——发展简史(付费可下载阅
读与运用不可转而上传与出售)宁德职
业技术学院周位金第-讲儒学起源与早期发展一、儒学的起源与创立
1.什么是儒?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儒,就是东方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
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2.早期的儒者考古发现儒者与早期社会的
丧葬礼仪的观念与习俗相关,认为最晚在殷代(前1600---1046),民间就有了专门从事办理丧葬事物的神职人员,就是早期的儒者,亦
称术士。经过六七百年发展,早期儒者中大多数人变成了教师,但职业还是治丧、相礼与教学。3.周公
制礼乐周朝初期,成王年幼,周公率军东征平复了武庚和东南的叛乱后,着手制订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包括:君位的嫡长
子继承制度、爵与谥的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音乐与舞蹈的规则等。其本质就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周公在制订与实施这礼乐制度过程中自然得到了众多儒者的参与。众多儒者在参与
制订与实施这礼乐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地进入到国家的上层领域,由原来殷商贵族的依附者演变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这样为我国儒学与儒家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4.孔子拜见老子孔子(前557---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老子(约前580---500)、李耳、即老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孔子34岁时从鲁国“适周(河南洛阳)问
礼于老子”.老子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又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
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孔
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
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知犹龙耶!”以上二人的对话可以折射出二位智者完全不同的心境与人生哲学。
但是孔子很推崇老子,谦虚地吸纳了老子的指教,摒弃了老子的消极主义,不但固守了自已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与创新。5.儒学的创立创立的因素(1)家庭的背景先祖是殷商贵族,周初作为殷遗民迁往
宋国,后又来到鲁国,家境虽已衰弱,但孔子家庭及孔子身上殷商贵族的气质犹存。(2)鲁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死后,周王室特许鲁国可以使用天子礼乐,文化起点高。从春秋以来
有一批“缙绅之士”在从事礼乐活动,用《诗》引导道德,用《书》阐述历史,用《礼》规范人的行为,用《乐》演奏中和之美,用《易》说
明阴阳之道,用《春秋》以定名分。这样就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殷商周初以前的优秀文化,而且
为儒学的产生进行造势,形成了儒学诞生的基础环境。(3)孔子本人的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十五有志于学”(苦心博学)“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已具有相当广博的学识。老子教诲
的启迪(高师点教)游历了齐、宋、卫、陈、蔡五国(不寻常的经历与收获)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
有名世者。”孔子少年聪明过人,民间纷纷议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今其将在孔丘乎?”
商周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下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官流散到民间。他们占有一些文化典籍,又有教育的经验,就
在民间招收学徒,一时间私学蜂起,学派林立。孔子约在30岁左右就开始授徒讲学,是中
国第一个开办私学者,“有教无类”,招收弟子三千,以“束修”作为学费,,教授“六经”,贤者七十二,盛极一时。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终于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在孔子的带动影响下,私学如雨后春筍,学者、学派层出不穷。
据有关资料记载孔子“六经’传学情况如下:《诗经》授于子夏,经六传至荀子。《书经》授于漆雕开,师说无传。
后由孔子家传其书。《礼经》,孔门弟子中传其者众多。《乐经》授于子夏、子贡二人,后失传。
《春秋》是孔子以“微言大义”叙事写人的笔法为鲁国修订的编年体国史。《易经》授于商瞿,经六世,至齐人田何,田何
传于仲,于仲传杨何。2.养士之风(1)原因社会高度民主,百家争鸣诸
侯为巩固和扩张统治地盘(冯谖市义)(2)成果百家百鸣百花齐放----儒、道、法、名、墨、农、阴阳、纵横
、杂家蓬勃崛起推动各个学派迅猛发展,史上空前民主,文化空前繁荣,影响直至今日3.四书五经
(1)四书《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记录,语录体。有三个版本:《古论语》出于孔子家院墙壁之中,
二十一篇,失传。《齐论语》齐学者所传,二十二篇,失传。《鲁论语》鲁学者所传,二十篇500句,即现传读本。
核心是“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爱人”。《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经朱熹重新
编排分“经”(一章,是孔子的语录)“传”(十章,是曾参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大学》的核心是“三纲八目”
三纲---明德、新民、至臻完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子思(孔子孙子前483---前402)所作。是代表儒家思想的哲学著作。核心是以“诚”为本,中正平和对待评价一切
事物。强调学者要“学、问、思、辨、行”,重在“行”,“行”则有得与获。《孟子》孟轲与弟子万章
合著。介于语录体与论文体,共七篇,每篇分上下卷,计十四卷。主要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舍身取义”、励志“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五经《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三部分,305篇。
风---十五国地方民歌,160篇。雅---正统的宫廷雅乐。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典礼。
计105篇。颂---祭祀宗庙和神明的乐歌,40篇。“诗三百,一语蔽之思无邪。”《尚书》
记载上从尧舜,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的记录。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体式分为“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训诰”(君臣谈活祷告辞)“誓”(君王
和诸侯的誓众词)“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礼经》也称《仪礼》
《士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有说是周公制作,孔子订正。共十七篇,约七万字。包括:君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爵与谥
的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音乐与舞蹈的规则等级等,是奴隶制度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易经》亦称《周易》由
“经”(六十四卦)、“传”(解释的经文)两部分组成。据说伏羲制作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文王被殷纣囚于羑里时为六十
四卦写“卦辞”。孔子为六十四卦作“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
主要內容借用阴阳推导演说宇宙万物变化的现象与规律。《史记》:“孔子晚而喜
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易六四韦编三绝悟益损
故为“百经之首”。不读易经不得为相不读易经不得经商
《春秋》是孔子用“微言大义”、叙事写人的文笔为鲁国编修的(前722--前481)一本编年体国史。目的在
于正名分,对史实与人物有褒有贬。三、学派与学宫1.儒学八派按《韩非子·显学篇》划分
:(1)子张之儒。取之有道、尊重、宽容(2)子思之儒。中庸、诚(3)颜氏之儒。安贫乐道(4)孟氏之
儒。(孟懿子)俗(5)漆雕氏之儒。以“廉、暴”箸称、孔门任侠(6)仲良氏之儒。遵循周公、孔子之道
(7)孙氏之儒。(有说荀子或公孙尼子)(8)乐正氏之儒。(有说孟子或乐正子春)2.稷下学宫创建于
齐桓公(前374---357),容纳儒、道、法、名、兵、农、阳阳纵横、等百家前后聚集孟子、荀子天下贤士千余人在那里各
抒己见,争辩、诘难、切磋、研讨,学术政治空前民主,文化空前繁荣。荀子曾三次担任学宫祭酒。荀子礼法结合的政治思
想就是在这学宫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总结出来的。3.思孟学派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学派核心是“
五行说”---仁义礼智信。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中庸》之中,并选入“四书”。孟子把仁义礼智
信这“四端”进行了充分发挥,而“信”就是《中庸》阐述的“诚”,主张“性善”,影响深远。第二讲秦汉儒学与儒家
一、焚书坑儒1.焚书(前221年秦统一关东六国)(1)销铸兵器为十二
个金人(2)强迁六国12万畗豪入住咸阳(3)焚书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与丞相李斯的争论
秦始皇批准李斯的建议,颁发“焚书令”,除《秦纪》、农医书外,一概烧之。2.坑儒
(1)借口---侯生、卢生(为秦始皇寻找提炼长生不老药的二位儒生)逃跑。(2)坑儒(前213年)
“凡在咸阳的儒生,立即派人查访,若有妖言惑众者,一概杀之”杀儒者460多人。(3)秦始皇与
侯生(被缉拿)的对话谈话要点:已知将死,不惧死骄横奢侈无比至极辱没
夏商周三代先王辱没仁、义、礼、智、信阻塞言路等不可挽救,必定灭亡历史
教训:高压独裁专制知识分子“集体失语”“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陈胜、吴广人民群众揭竿而起,蜂起云拥推翻秦王朝······刘邦、
项羽······前206年,统治15年秦王朝灭亡了二、汉代儒学
1.儒学与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渊源---黃帝、老子、稷下学宫(2)老子----《道德经》(五千言
)“无为”(3)汉初推崇“君子南面之术”“无为而治”“以民为本”让百姓休养生息,
从事生产,发展经济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思想核心---
儒家宗法思想,杂以阴阳五行学说“大一统”---神权君权父权政权统一天子受命于天天意乃道
诸侯受命于天子、臣受命于君、子受命于父、妻受命于夫(2)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艺”
建元五年(前136),汉朝廷立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兴办学校儒者入仕
赵普(北宋):“半部论语治天下。”3.谶纬之学是一伪托神灵的预言
据说源于卢生入海得图“亡秦者胡也。”內容:图和文(自然科学知识、古史传说和迷信妄语等)班固《白
虎通义》东汉汉武帝推崇谶纬之学泛滥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
今文经学今文经---汉代通行用隶书写成的经书。今文经学---用今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
解说。观点:六经孔子制订,孔子是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天命的素王。通经致用等(2)古文经学
古文经---战国时关东六国文字写成的经典。古文经学---研究关东六国文字写成的经典。观点:六经是
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孔子是述而不作,注重整理、考订、训诂,不重视学以致用。因此,两派分岐严重,争论激烈。
但争论未了,汉灭亡了。5.郑学与公羊学派(1)郑学郑玄,经济学家,汉代最大通儒
。为六经《论语》《孝经》《中候》《乾象历》作注释,又撰写《天文七政论》《六艺伦》《毛诗谱》等,凡百万余言。弟子
数以十计,不但风靡-时,且影响深远。(2)公羊学派是儒家专门研究和继承《春秋公羊传》的学派。
始于战国齐人公羊高,其著作《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典籍。何林等众人研究《春秋公羊传》,
并有著作,影响深远。第三讲魏晋南北朝儒学一、魏晋玄学
1.儒学玄化东汉今文经学与谶纬学泛滥(东汉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用神学迷惑人民)
名家、法家、道家等兴起推广“唯才是举”《易》中的卜筮、义理张扬2.正始之音
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研究“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充实儒学“以无为本”、“
有”、“无”、“本”、“末”“有”依于“无”“名”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源于自然“无为”、返璞归
真文人玩世不恭、清谈、奢侈、斗富3.南北朝经学(1)南朝晋室南渡,大
批文人南迁刘宋王朝重视礼学梁武帝设五经博士,设馆招徒官学王俭,私学刘硔,大儒(
2)北朝北魏孝文帝时,经学印刷与研究盛行徐遵明常爽刘献之张吾贵等均为箸名经师
4.王学与玄学王学---著名经学家王肃所注的经学。兼采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与郑玄对立盛行一时玄学---深化了三国、两晋时玄学“名教”与“自然”一致,注重有无、本
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推动哲学发展二、竹林名士1.阮籍(210---2
13)---放旷不羁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大志无酬,终日饮酒
司马氏提亲,六十日不醒,终罢母丧依旧大饮,受名教者攻击行为醉狂,内心极度痛苦,咏诗崇
尙自然2.嵇康(223---262)---音乐家提出“声音没有哀伤和欢乐”等在
音乐的形式、内容、欣赏方面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与钟会对话,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对曰:“闻所闻而来,
见所见而去。”钟会谄言,司马昭下令杀害临刑前,“援琴而鼓,既而叹曰:‘雅音于是绝矣!’时人莫不哀
之。”三千太学生求情,未果3.刘伶竹林七贤最著名酒徒
鹿车饮酒仆人酒病妻子劝戒祭神《酒德颂》裸身会客反责客人
特殊社会文人心态三、名士与养生政治腐败,学者厌恶世俗,喜爱山林,
饮酒吟诗作画,服食丹药,产生名士与养生现象,产生了皇甫谧、葛洪、陶弘景、殷浩等大医学家。1.在娱乐中养生
“清虚无为”(道家)养生目的葛洪除“六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佞
妄与妒忌养生途径郊游音乐琴棋书法绘画远离都市徜徉山水走向自然返璞归真
2.服食丹药辟谷养生丹药“五石散”---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脂(现代科学认为“五石散”是毒药)辟谷(少吃五谷)道学家杨泉:“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
胜谷气,其人寿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少吃五谷第四讲
隋唐儒学一、三教合一随,道教空前发展隋文帝(杨坚)出生寺庙,有智仙
尼抚养长大“我由佛法”601年某日下诏废除郡县大小学校,只留国子监,学生名额70,同日颁发舍利到各州,
建立塔寺五千余座。名士李士谦:“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排斥蔑视儒学的封建社会的王朝都是短命的众多儒生不满,参加了随末的农民的起义隋朝两代,亡了
唐初恢复郡县的学校唐高祖李渊下诏:一道二儒三佛儒学经典分为三等:
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仪礼》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
《谷梁传》;李世民推崇尧舜之道、孔孟儒学,喻为鸟之双翼
颜之推:“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戒”(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比附王通:“三教可一”
逐步实现“三教合一”二、唐代大儒---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
否定佛道《原道》《原性》建立儒学理论人分三品:上品---仁义礼智信(圣人)中品---仁义礼智
信(或有或缺)下品---仁义礼智信(无)自觉肩负继承与建立儒学正统的理论的的使命李翱《
复性书》三篇先天性善后天性恶灭人欲存天理无私无欲韩、李的思想为宋明理
学奠定了基础三、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颜之推,北齐宫中文人随相为北齐编纂《
修文殿御览》建立政治与文化制度著《颜氏家训》二十篇阐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立身扬名,构建儒家伦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极力倡导读书一个家族每一代都有人读百卷经书这个永远都是名门望族
出身卑贱读《论语》《孝经》老师出身高贵不读书耕田养马把学习知识培养本领是安身立
命的根本《颜氏家训》自书出后,为社会葛阶层所接受,影响至今四、唐代教育发达自随建立
科举制度,唐代教育蓬勃发展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百姓立私学学生
以学习儒学经典为主,兼学其他科目学而优则仕以成为平民百姓子弟步入上层社会的人生追求
第五讲宋元儒学一、理学及其学派1.理学
的兴起(1)儒学复兴宋太祖酷爱读书确立文官知州制度立誓规:“不杀士大夫”、“不欲以
言治罪”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文人掀起儒学继承与复兴运动
(2)北宋中期理学形成周敦颐(1017—1073)著《太极图说》《通书》论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张载(1020—1077)著《西铭》《正蒙》阐发有无、神化、聚散程颢(1032—1085)程颐(
1033—1107)《二程全书》把“理”作为哲学研究建立(3)南宋朱熹思想体系形成朱熹
(1130—1020)理学集大成者“理气论”陆九渊(1139—1192)“心学”观点与朱
氏相反许衡等人推崇程朱理学许谦发展了朱氏格物致知理论,主张读书穷理1313年,元朝设
立科举,理学上升到了统治者的上层意识2.儒学哲学化特点:高度超像化思辨哲学色彩
(1)宇宙本源二程---理是宇宙的本源,否定人格化的神张载---气是万物的本体,世界由气构成朱
氏---“理在先,气在后”,理的终极是太极张载---“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2)认识的来
源与认识的方法张载:“闻见之知”---“德性之知”只有读书实践,才能穷理尽性。二程:先“格物
”,后“致知”陆九渊:“格物致知”要在自身内省和反求上下功夫反对读书,著书立说儒学哲学化发端于唐
代,至宋代已到了研究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了。3.十大学派(
1)濂学敦颐晚年居庐山之濂溪著《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援道(《老子》《周易》入儒”,宇宙本源道德化
。提出:太极、动静、性命、鬼神、死生、中和等命题,对后来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关学张载(潼关人氏)及其弟子以《易》为宗,提出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强调通经致用,研
究法律兵法天文医学等。(3)洛学二程(洛阳人氏)思想核心:①天理论。天是宇宙本源
“天人一理”②格物穷理。感性---理性③”存天理,灭人欲”(4)闽学朱熹入闽
著书立说提出“理气论”,实现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变过程。学问渊博,无所不窥构建了一个规模庞杂而有缜密精致的理学思想体
系。(5)湖湘学派胡安国胡宏张栻(湖南人氏)胡安国《春秋传》胡宏《知言》
以性为本体注重实践的经世务实的学风主张抗金收复中原(6)理学
狭义:程朱理学广义:程朱、陆王等学说基本特性:---多方面为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体论的
论证---提倡理想人格,注重心性修养,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圣人的精神境界---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
原则发端于唐代,兴盛于南宋,衰微于清代(7)荆公新学王安石(荆州人氏)
著《三经新义》《字说》,解释经义称为新学。新学认为以往对经书有曲解要重新训释,“以经术造士”,是道德
性命之学和理性之学。在王安石执政以后的60多年中,曾成为官方正统之学。南宋以后,
新学衰微,程朱理学又成为正统之学正统之学(8)婺学(吕学)吕祖谦(浙江婺州今金华)“不私一家之说
而取其长”创办丽泽书院,发起组织朱熹和陆九渊的鹅胡之会。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四方之士争趋之”,培养
了许多学者。(9)象山学派(陆学)陆九渊(江西象山)建立心本论的哲学体系既要读书又
要“发明本心”,强调内省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不著书,尽善演讲到明代被王阳明大力发扬,形成“陆王心学”
(10)永嘉学派(功利学派)浙江永嘉(温州)学派思想要点:---政治,以民为本、改革弊政、抗金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私有制合理、富人应成为社会的中坚---学术思想,“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研究功利学发展了儒家“外王”和“经世”的思想。二、四大书院1.白鹿洞书院
庐山五老峰的后屏山之阳唐代李渤兄弟读书隐居养白鹿自娱南唐时辟为书馆北宋时立白鹿洞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重修任洞主购置学田编制课程制订学规广置图书以圣礼殿为中心
庞大建筑群殿宇书堂360余间广招天下弟子学术自由邀请陆九渊(观点与朱迥异)来院讲学,把陆九
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书院大门体现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教育思想,成为宋代以后书院办学的模式。
元末,毁于战火。明正统元年修复,续办书院。光绪24年改为学堂,宣统二年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2.
岳麓书院长沙西岸岳麓山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著洞创办教学:循序渐进、学思并行
、知行互发慎思审择学术:传道、求仁、率性立命反对科举利禄,培养了大批传道济世的人才北
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亲书“岳麓书院”匾额,朝廷赠书有“潇湘洙泗”之誉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康熙二十六年书
赠“学达性天”匾额,赠十三经二十一史。乾隆九年书赠“道南正脉”匾额。民间进入官办。清代岳麓书院培养
了如王夫之、魏源、左宗棠、曾国藩、李元度等大批大才。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
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至今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3.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前身是后晋杨悫(que)的私学馆。宋正宗时,曹诚资建,请入官学,得准。100
9年,宋正宗赐“应天府书院”匾额仁宗时,改为国子监。王洙、范仲淹等讲学,人才辈出,鼎盛一时。
4.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北宋景右二年(1035)命名嵩阳书院之前曾为寺观、李治行宫、太乙书
院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康时熙重建,由五进院落组成有学田大门
外一块五六丈唐代圣德感应碑李林甫撰文徐浩隶体书院后有三株汉武帝赐封的秦时古柏树树旁有多块唐代名人
的石碑。唐代卢鸿、李泌、王维等曾在此隐居。北宋时鼎盛,学子数百,二程兄弟、司马光、范仲淹都到书院讲学
。清初耿介、冉觐祖、汤斌、窦克勤、张沐都到此讲学治学原则: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
有恒会约规定:每月作文两篇,讲课一次;学子研读《孝经》《小学》《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通鉴纲目》等;个
人研读,集体讨论;严于律己,互观善规;反对文过饰非。三、学术民主学风自由1.宋太祖
不杀士大夫宋太祖即位当年,立碑撰文:“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比殛之。”
学者皓首穷经,积极入世议政;学派相互诘难,朝廷毫无顾忌。涉及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多名重臣指控苏轼有谋反
与讥讽皇上之罪,但王安石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宋神宗也不信苏轼会谋反,从轻发落。2.鹅湖(江西铅山县)之会
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下旬,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和朱熹应吕祖谦的邀请来鹅湖寺作学术辩论朱氏观点:先格
物博览群书,后致知穷理陆氏观点:先修心立德,自然认识万事万物,反对格物博览群书、微言大义、著书立说等
辩论三天,毫无结果,不欢而散鹅湖寺渔利,改为鹅湖书院3.朱熹与武夷山水有研究古人
隐居有三:---“敲门砖”,唐代卢藏用、司马承祯等隐居终南山“终南捷径”---修道养生,晋代葛
洪居杭州葛岭、海南罗浮山等---厌倦官场,消极遁世或静心研究学问朱熹当属静心研究学问类
武夷山蔡尚思《朱子学研究新方向》:将武夷山与黄山、九寨沟、漓江、庐山进行比较,著
诗“朱熹是先贤,武夷为名山。人地两相配。唯有此间全。”武夷不仅山水俱佳,且秀水于青山之中。蔡尚思认为武夷山于文
人居住研究学问优于黄山、九寨沟、漓江、庐山。朱熹,江西婺源人,任地方
官九年,任朝廷官不过40天。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武夷精舍”研究学问,著《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太极图
说解》《两名解义》《楚辞集注》等大作,追求用文化学术思想影响社会生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朱子兼智与仁,终
于在武夷山成就大业,智泽后人,名垂千秋。第六讲明代儒学一、心学的滥觞1.心学
发展的三个时期(1)理学兴盛1368年,朱氏王朝建立,极力推崇理学。科举考试以朱熹解释四书五经的
内容为准。举子非四书五经孔孟之书不读思想统一稳定学术得不到发展
(2)王阳明心学兴起明代中叶主要观点:心就是理知行统一致良知等
成为思想主流影响巨大(3)王学分裂期1571年,王阳明去世,王学分裂为四派(良知现成、良知日用、良知归
寂良知修正)2.王阳明心学王阳明(1472—1528)浙江余姚人曾任
刑部主事、吏部主事、兵部尚书。心学主要观点:(1)心即理心即是理,心之外没有理天地万物的形、色
、味不是自然界的,而是来自人的内心的。心善不会为恶,心恶不会为善(2)知行统一程朱是知后行
真知则比行,不行终非真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统一
(陶行知认为先行后知)(3)致良知良知源于《孟子》,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
“致”是表达之意。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好恶之心,是天理。良知人人都有,人人都可成为圣人。王阳
明说他一生讲学就是表达他的道德观念与天理。3.心学主要两派(1)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颜钧何心隐
主要观点:“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人对声、色、味、性、安逸的欲望,是合符人的
本性的。是对“存天理,灭人欲”伦理观的公开挑战(2)蕺山学派刘宗周(1578
—1645)浙江山阴蕺山人弟子黄宗羲、陈确等“道不离气”“良知不离见闻”
首创“慎独”理论反对理在气之先主张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考察人欲的合理性
二、王阳明悟道与济世1.龙场悟道王阳明奇人5岁,不会说话12岁,读书
为了当圣人17岁,逃婚,躲进寺院面对竹子,作了整整7天的“格物”“穷理”实验,格得一场大病
正德元年,被贬为贵州龙场,环境恶劣,躲进石棺,梦醒顿悟:“心就是理,格物致知的要旨和圣人之道就在我
心中,我的天赋已经足够,不需要向外求取。”深夜跳出石棺,狂欢乱蹦,悟道大功告成。嘉靖六年,王阳
明应弟子邀请在天泉桥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就是史称著名的“天泉证道”。“四句教”是王阳明的经典名句。2.南赣乡约
王阳明在南赣、汀、彰等地任地方官职时,以儒家伦常理论为基础,在老百姓中组织的群众组织,制订了一些乡约让群众自我管
理的措施。效果,很好三、东林党人官府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有识之士纷
要求改革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朝政“躬修力践”、“先行后言”“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人欲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探讨学习心得、古书疑义、参酌古书今解、询访交流,
把学术思想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培养了言必证实、言必切理、重实践、重证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优秀学风。后被魏忠贤
为首的阉党镇压下去。四、西学东渐明朝后期,西方经过基督教文明和文艺复兴,
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科技与社会文明已超过中国,西学伴随传教士进入中国。1.利玛窦等人的传教158
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马泰奥·里奇,利玛窦是他的汉名,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和中国经典的西方学
者他们来中国主要了以下事情:一、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二、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
典籍进行钻研,虽极大肯定先秦儒学,批评先秦以后的儒学,但认为即使先秦儒学,也只涉及到有形世界,而缺少超乎有形世界的高级学说。
三、传播基督教教义,并把基督教教的传播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所谓合儒、益儒补儒与超儒。四、
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
---在不长的时间内归化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还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一批知识分子入教。---使中
国知识分子对宋明以来的儒学,也产生了怀疑与批判。---大量翻译的西方文学、科技与宗教的著作(包括他们传教士的著述
),进入了国内。---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表现极大兴趣,并努力学习吸纳。
这样,大量西方文学、科技与宗教的著作进入国内,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传统儒学注入了生机,而且还对日本
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七讲清代儒家一、天崩地解
的时代1.实学的兴起西方文明冲击心学空谈禅理于国于民无益恢复先秦儒学本质特
征强调“经世致用”学者采用西方科技思想,结合我国古代科技写出大批科学著作如,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对于儒学发展演变,起到促进的作用。2.乾嘉时期的汉学原因:---理
学心学受到顾炎武等人的批评,掀起推崇古文经学,恢复研究“六经”本义,通经致用学风---清统治者的高压文化专制
政策文人避祸考据之风大盛汉学兴起,的主要两派:---惠栋为代表的吴派
---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吴派特点:---重视文字音韵训诂,以阐明经书真义
---固守汉儒经说。认为汉儒的解经符合“六经”的原貌与义理---对汉代以后的经说完全否定皖派
特点:---恢复“六经”本义,要从文字学入手理清汉儒注经之学---实事求是,贵在心得收获
成果在整理儒家经典和文献、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创立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如:
阎若璩《古文尚书疏正》证明《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戴震《声类考》《声类表》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王孙念《广雅疏证》《读书杂志》3.今文经学的复兴道光年间,西方列强入侵社会剧
变思想先进学者抛弃名物训诂、繁琐考据的汉学,重新树起西汉今文经学旗帜,发扬《春秋公羊传》义旨,以图救国。
前期人物:庄存与刘逢禄发掘《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骨干人物: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杭江杭州人历史观,读《公羊传》而立“治世、乱世、、衰世”
批判乾嘉学术(以经说字,以字说经)之非倡导改革,任用新人“不拘一格降人才”
魏源(1794—1851)字黙深湖南邵阳人---批判“音韵训诂”、宋经学“明心见性”是空谈-
--提出“师夷之长以制夷”主张---初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体制(赞赏美国民主选举制度)一股清新之风吹到
了古老的中国,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文明古国的国民面前,出现了一幅陌生的异国他乡的治国模式。二、清代的书院
1.鹅湖书院始建于东晋,历经唐、宋、明,屡毁屡建,朱陆鹅湖之会,书院声名远播。康熙年间两度大修,
李光地作重修碑记。院后四贤祠(朱吕二陆)匾额点缀山水环绕学子云集2.格致
书院上海福州路元方花园北(上海格致中学)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科普教育
机构宗旨:学习外国工艺制造课程:矿务、电学、测绘、工程、汽机与制造,开设华语、英语,教授《四书》
《五经》,命题作文等教法:务必实验实证配备教学实验设备考试类别:---格式类(天文
历算气象物理化学医学测量地学)---语文类教育类人才类---富强治术类(工业轮船铁路商贸利权邮
政海军)---农产水利类社会救济类国际形势类边防类等开了新学办学模式先河3.诂经精舍
杭州治孤山之阳清嘉庆六年(1801)阮元(1764—1849)创办崇尚汉学,培养经史学
术人才设主讲、山丈、院长;学长课程:十三经、小学、天文、地理、算法、词章编写《诂经精舍
文集》8集培养了黄以周、朱一新、章炳麟、陈澧等著名学者1894年,改名“求是学院”,1904年年
停办停停办停年,停办停办4.关中书院
始建于明万历三是七年(1609)关学发源地重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主持李颙“明
体适用”,培养文武兼备人才课程:天官、舆地、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典籍等在李颙主持下,
清初曾一度繁荣。5.广雅书院1887年,张之洞创办于广州西北课程开设及要求:经,
通大义,能文章,反对琐细考据;史,贯古今,反对空谈;理,实践为主;文,翔实尔雅,反对浮靡。
考试形式:官课---三天缴卷;斋课---时间不限。1888年后,朱一新任院长强调读史与西学课程。
他认为“史越近者,越切实用”。亲自给学生讲授化学、光学、西医、铁路与农业机械等课程。办学模式开始走上
新路。6.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创办于广州长兴里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
理’。学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宗旨:中体西用课程内容,中西并重,开设:
---德育,历节、慎独、主静、养心、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体饥弱等---智育,有义理学、经
世学、考据学、词章学,具体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培养了梁启超、陈秋千等一大批革新人才6.学海堂书院
1825年,阮元创办于广州粤秀山“崇尚汉学,实事求是”制订学长制,季课制。不设山长,设八
位学长,管理书院。课程:《十三经注疏》《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竹子全集》等
学生分专课生与季课生。专课生---学习一定课程季课生---全面学习,准备科考的学生培养了
众多知名学者和经世人才。7.赣南书院1680年,河北肥乡县乡绅郝文灿依保定巡抚于成龙之命创办
课程:文事斋—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武事斋—黄帝、太公与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战法、射、御
与技击等经史斋—十三经、历史、诰制、章等艺能斋—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理学斋
—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八股科举强调“习行”结合,学习哪门课程就学力求进行那门课程的实践研
讨等在颜元任主持期间,书院处于鼎盛时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三、清初的思想家
满族统治者实行“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许多仁人志士认为这史对汉民族的奇耻大辱,起来反抗,1.顾炎
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幼年,母亲教育影响很大14岁,读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
记》《孙子》《吴子》等不参与清朝的科考,不当清朝的官职学术作风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研究经、史、音韵
、金石、诗文等学问儒学思想的主要体现:一是重新阐明“六经”的本义,新创了“六经”的考据方法。
二是用文字音韵的考据来阐明儒学义理。对“国家”与“天下”的研究阐析,表示对清统治者的反抗。
研究并批判了秦以前的“封建制”和秦以后的“郡县制”,提出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新的政体模式。
主要著作《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王夫之(
1619—1692)号姜斋,湖南人早年,抗清。晚年学术研究。具有时代认识高峰的哲学观点:一、认为“动
”,绝对;静,相对。二、提出“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三、提出“知行相资”(区别于“先知后行”与“知行
合一”)在社会理想方面,认为“六经”是“经邦制远之猷”,实行“礼”天下一定和谐昌盛。对陆王
心学进行一定的批评主要著作《周易外传》《礼记章句》《读通鉴论》《四书训义》等3.黄宗羲(
1610—1695)浙江余姚人。父亲,东林党人,为魏忠贤阉党所害早年,抗清。后隐居著述。
著《明夷待访录》,一部奇书。大胆批评封建独裁皇权的弊害“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
人之产业,·······以奉我一人之淫乐”入仕为官“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
访录》影响深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5.李光地(1641—1718)福建
安溪人曾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与文渊阁大学士。主要功绩:---推荐施琅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年7月),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军攻克一直由台湾郑氏占领的澎湖列岛,当时郑氏家族的领导人郑塽见大势已去,以台湾
全岛降清。---复兴理学。奉康熙之命编撰《朱子全书》《理性精义》《周易折中》等著作。在编撰朱
子典籍过程中,与康熙皇帝共同研读朱子典籍,关系甚密。有争议的人物,有说十足小人(早年卖友,中年夺情,晚年竟然
以外妇之子来归)至今,仍在争论之中第八讲近当代儒学
一、近代儒学的嬗变1.“中体西用”曾国藩:固守儒学,学习西学为我用“中体(
道)西用(器)”思潮的代表人物:早期有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郑观应《感世名言》等人著作言论中提出了.“中体(道)西用(器)”
的理论。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谭词同与严复等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第一次掀
起思想解放思潮。2.康有为与“人类进化表”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好长寿。广东
南海人。晚清,今文经学集大成者1895年,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名声大振,成为维新变法领
袖,在上海办报纸,创立“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决定改革。
9月21日。慈禧“戊戌政变”,杀“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逃
往日本。根据《公羊传》的“三世说”,研究提出“人类进化表”---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在他的《大同书》:君主制---据乱世,人类多分极,······君主立宪制---升平世,人类少极·
·····民主共和制---太平世,人类无极······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
二、当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四”以来,思想文化领域三股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延续至今天。文化保守主义
就是新儒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实践型儒学”,代表人物熊十力、冯友兰、梁漱溟等人。要旨:
人类生活是“意欲”不断满足的过程。世界文化三个系统:西洋、印度与中国。认为儒学是人类文化的理学归宿,是“人生真味”。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熊十力继承“陆王心说”,著《新唯识论》,提出本体“本心”论与“翕辟说”,港台新儒者牟宗三、唐君毅与徐复观均出其门下。1924年,梁漱溟辞去北大教授职务,到山东菏泽搞乡村教学实验,拟想一条“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之路。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两个世界---真际世界与实际世;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第二阶段---核心思想是东西方应相互学习,平等对待,一同通变古今,开拓人类的新路。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励、徐复观。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四人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其主要观点:一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命运问题;二是中国文化虽有“病”须治,但中国文化仍有活的生命;。三是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虽有民主、科技等的缺失,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并不乏民主政治与科学的种子。中国古代圣王都是器物的发明者儒家思想注重“正德”与“原生”。因此,中西方应相互学习,平等对待,一同通变古今,共同开拓人类的新路第三阶段---十八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代表人物:刘述先、杜维明杜维明认为儒学的“道统”、“学统”、与“政统”可以转化为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思想资源。他发展了牟宗三的“三期说”。第一期,先秦西汉儒学;第二期,宋元明清儒学;第三期,当代儒学是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回应。这是很有高度的构想与蓝图。三、儒学文化的未来综合牟宗三、唐君毅与杜维明等人的观点:一儒学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开拓新外王。二内圣必须化为外王。其一,强调多途径向世界表现儒学文化;其二,吸纳西方文化内圣培育出外王来。三发展科学是儒学新外王的物质条件。四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五确立儒家哲学人类学,必须与西方文化对话,在超越层面上与基督教对话,在政治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对话,在深度心理学层面上与弗洛伊德对话。唯有如此,儒学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在世界生根、开花、结果。谢谢专课生4.大儒吕留良(1629—1683)浙江崇德人字,用晦,好晚秋早年,散财抗清。精治《四书》著《四书语录》《四书进义》《吕子评语》等。学术思想:一、注重立志持节,为人首要二、深恶王学,并批判其危害尊朱辟王崇正学,救人心拒绝入仕为官,晚年削发为僧。这样,孔子在晩年对人生感悟已臻圣人之境,决意整理“六经”,建立学派。于是,儒学诞生了。二、儒学的发展1.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夏朝的教育机构为校,商为序,周为庠。(庠序校黉宫)商周时教育为贵族专有,平民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师都是“官”。
献花(0)
+1
(本文系健身修心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