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亲公主被驸马一脚踢死,康熙得知后,报复手段着实高明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14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十家村东北约1.8公里沟北坡地上,座落着一座清代大墓。

这座大墓占地 10余亩,四周是约3米高的石围墙。陵墓分前后两院,前院正殿左右各有一门通向后院;后院有三间大厅,内供着墓主人生前的衣饰和用具。

大厅之后是墓主人砖石砌就的圆形大墓,墓顶高约两米,下层是石砌的方台,方台边缘建有汉白玉的石雕围栏,正面阶前置一长方形石制供桌,墓前有一块高大的石雕康熙御赐碑,碑上镌刻着“喀喇沁多罗棱郡王噶勒藏所尚和硕端静公主之神位”等二十余个大字。

文章图片1

这座清代大墓的主人,是康熙帝的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史载这位端静公主“秀淑深宫,丰而处约,勤俭克敦,贵而能谦……摧折早令,更念公主之贤,特表丰碑长垂留芳”。

2013 年5月,这座和硕端静公主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很多参观者看了这样规模的大墓,都认为这位来蒙古和亲的清朝公主,生前一定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

其实他们想错了,这位和硕端静公主在嫁到蒙古之后,其实过得相当悲惨,甚至有传闻说,她是死于她丈夫的家暴。这是怎么回事呢?

文章图片2

一、

“满蒙联姻、公主下嫁”是清廷对蒙古实行有效统治的三大国策之一。在大清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满蒙联姻达586次,大批的公主下嫁到塞北草原,为满蒙和谐和边疆稳定做出了贡献。

提到古代的“和亲”,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汉代的“昭君出塞”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

这两位女性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弱女子,在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她们的事迹也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而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古代背负民族联姻使命的和亲女性很多,基本上除了明朝之外,每个大一统王朝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

比如清朝的“满蒙联姻”,就是把一大批宗室女性嫁到蒙古,使入主中原的满族 与边区的蒙古族保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让蒙古族和满族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长期和好,对清廷管理和治理边疆地区,以及民族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图片3

清代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已形成了制度。清朝宗室王公的女儿,大多都是由皇帝(或太后)从八旗或者蒙古王公贵族子弟中为她们挑选夫婿的。

每年年底,清朝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都要将皇族中正值婚龄的女性的名单报给皇帝 ,由皇帝为她们在蒙古王公子弟或八旗贵族之家挑选夫婿。针对有些皇族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的现象,这种指婚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

乾隆二十四年,某位郡王没有把已经达到配婚年龄的女儿的名字上报宗会府,而是私下许配给了八旗中的一位贵族之子。

乾隆获知这一情况后,下令将这位郡王罚俸一年,并下旨强调说:“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候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其不行奏闻而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著永远禁止 !”

可见清朝统治者在与蒙古联姻的事上面,是非常重视的。

这种重视,保障了清朝皇室与蒙古贵族联姻的持续性。清朝入关后的268年间,嫁到蒙古的皇家女子(包括公主、郡主及其他宗室格格)多达430名,仅乾隆一朝就有179位皇族女性嫁到蒙古,平均每年就有三位。

文章图片4

二、

和硕端静公主是康熙帝的女儿,也是清朝用来怀柔蒙古的诸多公主之一。

康熙帝共有20位女儿,其中有八位公主长大成人。端静公主是康熙帝第五个女儿,其生母是贵人兆佳氏。

这位公主于康熙十三年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9岁时受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由康熙帝指婚,嫁给蒙古喇沁部杜棱郡王次子噶尔臧为妻。

康熙帝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到蒙古的喀喇沁部,说明这个蒙古部落在康熙的眼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他们和清廷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喀喇沁部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凌源一带,是元朝哈剌赤人之后,也是蒙古诸部落中距离京城最近一个部落。

公元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大败喀喇沁部之后,喀喇沁部的首领苏布地投奔了皇太极,被编入扎萨克旗。崇德元年,皇太极封苏布地为固山贝子,号为“多罗杜陵”。

顺治元年,喀喇沁部随多尔衮进关,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文章图片5

顺治七年,清朝将苏布地之子固鲁斯齐布从“多罗杜陵贝子”晋升为“多罗杜陵贝勒”,并允许其世袭罔替。

到了康熙十二年冬,康熙又将喀喇沁首领班达尔沙从“多罗杜楞贝勒”晋升为“多罗杜楞郡王”,并“调喀喇沁诸旗蒙古兵开赴江南征剿吴三桂、耿精忠”,让他们参加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十四年,蒙古奈曼王扎木山看到吴三桂在战争初期势如破竹,认为清朝可能要玩完,于是便约喀喇沁一同反叛。

文章图片6

但科尔沁部对清朝十分忠心,不但拒绝了扎木山,还第一时间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清廷,向康熙表忠心说科尔沁部“身蒙主恩,爵为郡王,何敢同叛?”

康熙得到报告后,命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只用6天便组织起一支军队,兵分两路开赴战场。参加这次平叛的除了三千满洲八旗兵之外,科尔沁、阿鲁科尔沁、翁牛特等蒙古各部也派军一同协助。

清军和叛军在达禄进行了一场决战,清军大获全胜,但叛军指挥官布尔尼还是带领30名骑兵逃出了包围。

科尔沁部骑兵在和硕额驸沙津的率领下穷追不舍,终于在蒙古扎鲁特部境内将布尔尼射杀,并献首京师,叛乱得到了迅速平定。

这起叛乱平定后,康熙大喜,亲自来到乌拉岱大宴各位有功的蒙古王公。在这次宴会上,喀喇沁郡王扎什又向康熙献上了一块土地,让康熙在这块地上建“木兰围场”,供皇家围猎使用,更是让康熙龙心大悦。

从那以后,康熙对喀喇沁部更加另眼相看,并在喀尔沁杜楞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臧成年后,做出了将自己的亲女儿、和硕端静公主嫁给噶尔臧的决定。

文章图片7

三、

从喀喇沁部的首领苏布地投奔皇太极开始,喀喇沁部与清廷的关系一直极为密切。喀喇沁部凭借协助清朝开国创业和巩固北疆的军功,以及对清廷的忠诚,在蒙古诸部中倍受恩宠。

喀喇沁部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它是距离京城最近的蒙古部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京城的门户,所以康熙帝希望这种良好关系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将这个骁勇的部族控制在自己手中,让其为自己'世守漠南'。

康熙帝相信,随着和硕端静公主嫁给噶尔臧,自己的这一目的是能够得以实现的。

康熙三十一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噶尔臧为妻。康熙皇帝赐资为这对新婚夫妇修建了一座驸马府,又将御花园中公主平日最喜欢的一株牡丹赐予她作为陪嫁物。从此,这株牡丹便在塞北草原生根、繁衍、开花,人称“陪嫁牡丹”。

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之后,今天的这株陪嫁牡丹仍枝繁叶茂、花香袭人。

它象征着康熙皇帝对公主的殷殷期许,希望背负着和平使命下嫁到茫茫草原的公主的后半生,可以像这株牡丹一样,在塞北草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陪嫁牡丹”作为和平使者,不但是公主的生命写照,也是清朝中央与地方血脉亲情、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

文章图片8

康熙帝选择陪嫁牡丹,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正如作家张抗抗在她的《牡丹的拒绝》中写的那样:“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

”下嫁的和硕端静公主拥有高贵的皇室血统,和中国人心中的“花王”牡丹一样尊贵,为了满蒙和谐、边疆安宁,公主远离原先的舒适环境和锦衣玉食的尊贵生活,带着和平的使命下嫁到茫茫草原,谁说这不是另一种花之神韵呢?

从和硕端静公主出嫁时的盛况来看,康熙皇帝还是十分疼爱这个女儿的。出嫁时,驸马葛尔藏在午门外进初定礼时的场面极为宏大,包括马8匹、驼1峰、宴席90桌、羊99只、酒45樽。

文章图片9

康熙皇帝赐给公主的陪嫁也相当丰厚,除了那株牡丹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妆奁服饰、金银珠宝、绸缎用品和驼马账房,另外还赐给公主管家、庄头、乳母及服侍公主饮食起居的共10姓满族陪嫁户。

为了公主能够适应婚后的生活,康熙特旨修建的驸马府也十分宏大。

驸马府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驸马苑,西苑为公主苑。两苑各有房屋二三百间,东苑的大厅正门上御赐'宜家昌后'浮雕九龙匾额,写满了康熙皇帝作为君父对女儿婚后生活的殷殷祝福。

文章图片10

迎亲时,驸马府连续庆贺了七天七夜,摆了上千桌酒席,整个草原的王公贵族们几乎都来参加了这场婚礼。

和硕端静公主的婚姻是清政府与喀喇沁部部联络的纽带,所以在公主出嫁后,康熙帝还曾多次利用巡狩的机会,多次前往看望这个宝贝女儿。据《喀喇沁大事记》记载,端静公主婚后,康熙皇帝至少曾在其驸马府驻跸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公主结婚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二年,“上赐随围喀喇沁塔布囊以下至官兵袍、帽、靴、带、银、缎、布、正有差。庚子,上驻跸端静公主府。”

五年之后的康熙三十七年,“上驻跸喀喇沁和硕端静公主之第。和硕端静公主、和硕额附葛尔臧近宴。”

康熙最后一次看望这个女儿,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喀喇沁大事记》记载:“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额附个尔臧等来朝,赐袍褂、缎匹等物。壬午,上驻跸端静公主府第。”

文章图片11

四、

虽然康熙对女儿的这段婚姻非常重视,但遗憾的是,端静公主和驸马成婚后,感情一直不好。

婚后,葛尔藏长期在多伦一带的边防巡视,与公主聚少离多,而且还喜欢找其他女人寻欢作乐,全然不顾公主的感受,端静公主日日为此发愁,郁郁寡欢。

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后,在草原生活了十八年。

这十八年中,她的生活究竟如何,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我们所知有限,只知其在嫁给葛尔臧后,给葛尔臧生下了两个儿子——敏珠尔喇布坦和纳穆塞,此外便无从知晓。

文章图片12

但这位公主在康熙四十九年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所以史学家们推测,端静公主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其婚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幸福。

和硕端静公主去世后,康熙极为痛心,亲自撰写了'和硕端静公主圹志文'以示哀悼,并命皇十三子胤祥和贝勒海善,以及鄂飞、德宁、振衡等大臣来到喀喇沁致祭。

在公主的圹志文中,康熙写道:“惟尔秉质温醇,居衷淑慎,祗承亲顺孝谨之义,无违娴习阃.....何期不享遐龄?悯悼良深,眷怀曷已......”

文章图片13

五、

公主死后不久,康熙却借故削去了额驸葛尔臧的郡王爵位,并将他抓到京城关了起来。康熙这么做的原因,传说是因为康熙多次削地,引起了葛尔臧的不满,故而在盛怒之下,一脚把公主踢死了!

自从当年喀喇沁郡王扎什向康熙献地,让康熙建“木兰围场”之后,清廷先后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

文章图片14

喀喇沁部先后拿出了古北口已北,包括滦平、承德、隆化、平泉等地的大片牧场,这本就让葛尔臧心中充满了怨恨。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又逼着葛尔臧将赤峰宁城一带的土地拿出来成立了喀喇沁中翼旗,引起了葛尔臧的强烈不满。

和硕端静公主嫁到草原后,还曾经回过几次北京,这更让葛尔臧怀疑公主在康熙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

当时嫁人的其他公主,绝大多数都没有再回京朝见过皇帝,和硕端静公主却打破常规,这让葛尔臧不得不怀疑公主在康熙面前打了自己的小报告。最终,葛尔臧在愤怒之中与公主爆发了争吵,一脚踢死了公主。

文章图片15

对于公主的死,康熙异常愤怒。特别是听说公主是被葛尔臧踢死之后,更让康熙震怒不已,决心一定要给葛尔臧点颜色看看。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给葛尔臧找的罪名是葛尔臧在公主丧事期间,霸占他人之妻,还私自克扣公主治丧银两。

有了这两项罪名后,康熙命领侍卫内大臣候巴浑德将带回北京监禁起来,革掉葛尔臧的王爵以及和硕额驸衔,判处葛尔臧“斩监候”。

对于康熙当时的心理活动,《清史稿》中虽然语焉不详,但朝鲜使节给朝鲜国内的报告中,却对康熙的心理进行了揣摩:“诸子多有不合意事。故皇帝心甚不快,颇有乖常之举。皇长子(允缇)在囚四年,尚不许放。第三公主所嫁蒙古王,今春捕囚京师。大小臣僚如在针毡。”

和硕端静公主横死之后,连朝鲜使节都看出来“皇帝心甚不快”,可见葛尔臧当时的确是触怒了康熙。葛尔臧也成为康熙9位额驸中,唯一被判罪的一位。

不过后来康熙在冷静之后,从大局考虑,并没有真的杀掉葛尔臧,只是除了他的爵位,将他终身囚禁在北京。

作为有“大帝”之称的康熙,在儿女感情和政治需要如何选择上,还是拎得清的。

将葛尔臧囚禁终身,既给女儿报了仇,又没有破坏民族团结,康熙的这个报复手段,可谓高明之至。

文章图片16

六、

表面上看,和硕端静公主和葛尔臧的感情不好,是公主的死因;但往深了去说,在这场巩固皇权的斗争中,和硕端静公主又何尝不是无辜的政治牺牲品?

康熙皇帝是个特别疼女儿的皇帝,因为心疼女儿,他的公主们出嫁的年龄在整个清朝是最晚的,而且每位公主出嫁,康熙都花了大笔银子为她们建造公主府邸。可这些公主们却很少有真正过得幸福的。

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思念亲人加上水土不服,都让这些公主普遍短寿。和硕端静公主能活到三十七岁,在和亲公主中并不算短的,她的命运也不算是最惨的。

在所有下嫁到蒙古部落的公主中,也许顺治皇帝的姐姐固伦淑慧长公主是最幸运的一个。

顺在下嫁给蒙古的色布腾后,公主因为“识大体,端品貌,有国之风范”,得到了丈夫的极大尊重。

固伦淑慧长公主还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嫁到蒙古后,她拿出自己的嫁妆,在今天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南的西拉木伦河上建造了一座石桥,后人称为'公主桥'。

文章图片17

康熙帝非常敬重这位姑姑,在固伦淑慧长公主62岁生日时,特赋长寿诗道贺,并称公主“秀毓天潢、淑荣懿范、俨若慈闱”。

色布腾去世后,康熙帝将固伦淑慧长公主接到北京,尽心奉养,固伦淑慧长公主后来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

不管康熙怎样处置葛尔臧,和硕端静公主的命都救不回来了。她的一生也如那棵陪嫁的牡丹一样,有过繁华,但最终她没有像那棵牡丹一样,在塞北草原傲然挺立,年年盛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