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 王学华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写作时首先要吃透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材料列出了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实际上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 第一种观点讲人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行走得越远,他的世界就越大;行走得越近,他的世界就越小。 ![]() 第二种观点讲人生与经历的关系:一个人的经历丰富与否,决定了他人生的单薄与丰盈。 ![]() 第三种观点讲人生与胸怀的关系:一个人计较越多,他的胸怀就越狭窄;计较越少,他的胸怀就越宽广。 综合以上三点,可知文题的关键就是思考人应该打造怎样的人生。考生可以在三种观点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表示认同,也可以表示否定,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立意方向有:
【满分例文】放大格局,高瞻远瞩 ■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林亦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无不丰富认知。多长见识,世界才不会狭小;放大格局,人生才能坦荡宽阔。 ![]() 还记得“夜郎自大”的故事吗?夜郎王因道不通而困缚于弹丸之地,竟问“汉孰与我大”。自鸣得意的一国之主,最后为汉所灭。他的世界是狭隘的,他的人生是渺小的。400多年前,徐霞客从江阴出发,踏上了逐梦的征程,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写成了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记》。他的世界是广阔的,他的人生是伟大的。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内心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们应该多出去走走,为自己的未来添一份独特的色彩。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光靠书本里的知识,对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实践,只有经历得多,视野才能更开阔,阅历才能更丰富。只有挨过落魄失意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在山重水复之际找到柳暗花明的路口;只有度过饥寒交迫日子的人,才会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袁隆平正是因为年轻时经历过吃不饱饭的艰苦岁月,才下定决心要解决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他日夜坚守田间,扎根于泥土之中,寻找杂交水稻的出路,成为人人景仰的“杂交水稻之父”。 ![]() “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世上总有人在抱怨,为什么明明这么拼,却依旧不如别人,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些世俗的功利心往往会把人带入利益的桎梏之中。许多人追名逐利,在名利场上为分毫争得头破血流;许多人锱铢必较,在日常生活中闹得鸡飞狗跳……我们应该放大格局,拥有更开阔的胸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乌台诗案将原本身居高位的苏东坡拉下朝堂,他被一贬再贬,位置越来越偏僻,但他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料峭春风中,他倚着竹杖,脚着芒鞋,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所计较的是四季旖旎的风光,他所追求的是当下的快乐。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隐居避世,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所计较的是气节,是精神世界的自由。 ![]() 放大格局,是人生的高瞻远瞩,是快乐的源头活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气定神闲,兼容通透,生活将无比精彩,生命将恬淡从容。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放大格局,人生才能坦荡宽阔”。主体部分先以夜郎王为例,从反面论证眼界小就会导致格局小,从而使生命灰暗,人生渺小。接着以徐霞客为例,从正面论证行走和经历对人的格局的影响。然后以袁隆平为例,阐明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以苏轼和陶渊明为例,阐明拥有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全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说理透彻,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王学华) (选自《美文读写周刊》高考版(下)第23期,总第786期,责任编辑:谢培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