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 第三十四回:马踏飞燕耀武扬威话风流,醉卧沙场枕戈山月词凉州

 黑白的触动 2022-05-14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
 
自驾中国序章——相对论

中国旅游地图

西游记 第一回:感玄奘初踏西游路,经木火随思禅哲宗

西游记 第二回:沧海桑田诞天骄,归绥百召筑青城

西游记 第三回:别故土落雁美人化匈奴,会包头赛汗塔拉惊旅人

西游记 第四回:飙空路战神魂冢康巴什,遇风尘大漠长河沙坡头

西游记 第五回:天堂寺南飞车十二盘坡,拉卜楞北探秘甘加古境

西游记 第六回:黄龙池扼腕枯水惊飘雪,九寨沟绝伦天下还有谁

西游记 第七回:风尘泥泞颠簸路,神树金面三星堆

西游记 第八回:鸽飞花启梦川藏线,月如日星夜攀雪山

西游记 第九回:高原高城出高人瑜伽士,五色五智化五毒贪嗔痴

西游记 第十回:雪山圣湖亚丁四十九里路,出川入藏怒江七十二道拐

西游记 第十一回:忧疑惧重拾记忆碎片,断舍离如坠盗梦空间

西游记 第十二回:川藏线落幕飞空路,瞰高原恍然藐乐苦

西游记 第十三回:走旧路会羊湖纳木,经冰川入后藏新途

西游记 第十四回:第三极仰高冷珠峰,届百日辨真假自尊

西游记 第十五回:西藏江南接天上阿里,神湖鬼湖遇夕阳奇云

西游记 第十六回:冈仁波齐天葬迷夜路,古格藏尸阿里观星轨

西游记 第十七回:无人区离藏入南疆,昆仑路迷城遇香妃

西游记 第十八回:丹霞白湖金山帕米尔,过关斩将惊魂塔莎途

西游记 第十九回:色即是空源龟兹鸠摩译典,露电梦影闻烽燧玄奘讲经

西游记 第二十回:夏谷冬原越四季独库公路,蓝波金草醉夕阳赛里木湖

西游记 第二十一回:风月全无览浩瀚星海,紫草古城游五彩伊宁

西游记 第二十二回:小独库花海雪山骑天马,遭隔离顺逆坦然应八卦

西游记 第二十三回:琼库什台哈族隐田园,九阳连珠蒙人归西海

西游记 第二十四回:万里东归血洒征途英雄志,千年佛塔风扬黄沙美人迷

西游记 第二十五回:魔鬼红眼临翡翠绿湖,火星公路通水上雅丹

西游记 第二十六回:德令哈诗人想姐姐忘人类,金银滩歌王唱姑娘永流传

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五行时轮孕藏医藏历,十相自在括佛界佛果

西游记 第二十八回:洋洋大观滔滔不绝展浩浩藏史,煌煌彩绘汩汩文脉诉茫茫高原

西游记 第二十九回:红润皇后岳中不群称卓尔,金秋残雪树海拔萃映祁连

西游记 第三十回:弱水三千越祁连出青入陇,骠骑一胜酾酒泉南墩北悬

西游记 第三十一回:河西走廊风狂卷沙扬,玉门阳关荒凉曾敦煌

西游记 第三十二回:红日白鸥出居延逐客船,胡杨黑城逞英雄造梦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王翰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二位都是唐朝大诗人,“凉州词”也是流行于唐朝的官方正音。

(武威雷台的凉州词陈列)


凉州,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 是汉唐之际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凉州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曾如此辉煌的一个城市,你却在如今的中国地图上找不到“凉州”二字,但它的另一个名字——武威,你一定有所耳闻。

凉州就是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郡。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大败匈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自然会耀武扬威,于是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时,将原匈奴休屠王的领地起名为“武威”。

历史上,“凉州”和“武威”交替登场,反映了政权的更迭和文明的盛衰,不会永“凉”,也不会永“威”,你方唱罢我上台,人类社会就是不断上演这样的曲折轮回......

除了“凉州词”,武威另一个让国人熟悉的文化元素是“马踏飞燕”。只要被冠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都有马踏飞燕雕塑,雕塑原型——铜奔马,就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

(武威广场上的马踏飞燕雕塑)


武威之旅是一趟寻古之旅,汉唐的文曲武功之外,还有哪些悠远的历史跫音,让我们走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探究竟。

首先带大家参观武威西夏博物馆。

前文中提到额济纳的黑水城遗址,就是西夏政权在西部的重要农牧基地和边防要塞,而武威,是当时地位仅次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的陪都(辅郡)。

公元11-13世纪,党项人在我国西北大地上建立起“大夏”政权,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箫关,北控大漠,地方二万余里”,与宋、辽、金鼎足而立,长达190年。公元1227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这个创造了辉煌文明的王朝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度鲜为人知。

大夏开国,凉为辅郡,时称“西凉府”,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在西夏兴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西夏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性,是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其中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金碗、银锭等都是国内所藏西夏文物绝无仅有的珍宝。

(西夏瓷残片)


党项族原居住在今川、藏、青交界地区,唐初向甘肃东部、陕西北部迁徙,唐末,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酋长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夏国公,并赐李姓,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宋至道元年(995年),宋朝任命丁惟清为凉州知府。1002年党项人李继迁(夏太祖)攻取西北重镇灵州(今灵武),改为西平府,次年建都于此,之后制定“绥宥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的战略蓝图。是年底,李继迁袭杀知府丁惟清,占领了西凉府,后西凉又失陷于甘州回鹘。

宋景德元年(1004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位,集中力量“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继续扩大割据范围,数次攻打西凉府。1028年,德明派子元昊攻取甘州,两年后回鹘首领率部归附,李德明从回鹘手中收回凉州。1032年,德明死,元昊立,相继攻取瓜、沙、肃三州,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为西夏王国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夏太宗李德明)


1038年,李元昊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定凉州府为辅郡,后亲往西凉府祀神。元昊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方略:改革官制兵制、升州郡、更定礼乐、服饰、姓氏、文字等,揭开了党项历史的新篇章。

(西夏文《孙子兵法》)


1087年至1193年,乾顺、仁孝统治时期是西夏历史上的中兴盛世。乾顺年间,皇帝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了凉州大云寺,使其成为西夏皇家寺院,称为“凉州护国寺”。完工后,举行盛大佛事活动并立碑庆赞,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又称“西夏碑”)。

(西夏碑)


武威还出土了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夏文文书、儒释典籍、钱币等文物,反映出当时西凉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西夏文佛经)


1206年到1227年间,西夏皇室内部发生宫廷政变,夏、金关系破裂,相互征战,社会经济凋敝,国力削弱。1217年,蒙古军队进攻夏首都,皇帝逃亡西凉府,遣使请降,蒙古兵暂退。1226年,蒙古军围攻西凉府,守将率军民拼死抵抗,后力屈而降,至此,凉州为蒙元政权统治。

蒙古灭西夏后,将其典籍经文付之一炬,文物古迹尽数毁坏,致使整个西夏文明一度沉寂数百年,直到19世纪初人们在大云寺发现西夏碑、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从黑水城遗址掘走大批西夏文献,西夏文明才被世界所关注,其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

(金刚亥母铜像,西夏人信奉儒释道等多种宗教)


两百多年的西夏历史留下了诸多灿烂文化,其中西夏文字让人颇感神秘。

西夏建国以前,李元昊命野利任荣以党项羌语为基础,仿借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的创制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党项民族跨入了先进民族的行列。西夏灭国后,西夏文到明代失传,成为无人知晓的死文字,直到1804年“西夏碑”的发现,西夏文字才得以重见天日。经过专家们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现已基本破解西夏的文的造字规律和部分文字读音。

(西夏文书法)


西夏博物馆不远处是武威文庙,接下来我们去逛逛这座“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西侧为儒学院,仅存忠烈、节孝、节义三祠。中部为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后有尊经阁。东侧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整个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弘扬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化。


下图为桂籍殿,分前厅、正殿和抱厦三部分,庑殿顶式建筑,供奉“万世文宗”文昌帝君,他是道教神祗,相传为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籍禄的司禄。


下图为大成殿,歇山顶式,周围绕廊,供奉“万世之表”孔子及其弟子。


文庙中还有印刷术历史展览和武威重刻剪纸展览。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被记录于同时代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因为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没有发现活字印刷实物,人们对是否有泥活字产生过怀疑,1987年发现于武威亥母洞的西夏文泥活字印本实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毕昇发明泥活字的事实。

重刻剪纸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特殊形式,相较于大众化剪纸技艺的细腻、精准和灵巧,重刻剪纸追求粗犷、提炼和野趣。重刻剪纸主要分布于安多西藏,包括武威的天祝县。

(重刻剪纸“凉州八景”)


文庙西行不到一公里,来到南门城楼。

武威南城门又叫凉州昭武门,始建于隋开皇八年(588年),是隋文帝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而建。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每当晴朗无风,夜登城楼,可以清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漓的声音,此为凉州古八景之一的“夜雨打瓦”奇景。



(登上城楼可俯瞰南城广场,这里夜景不错)


城楼两侧有“张轨招贤纳士”和“佛风东渐”雕塑,表现了五凉时期武威的历史文化。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出镇凉州,拉开了五凉政权经营河西的序幕。张轨及五凉统治者对河西百姓和避难河西的中原人士妥善安置,量才擢用,为五凉政权的巩固和兴盛作出贡献,促进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形成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五凉时期,大批佛教僧侣汇聚河西,或东来传经布道,或西行取经求法。众多高僧驻足凉州,译经弘法,凉州成为中国北方佛教文化中心。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的“凉州模式”石窟艺术,影响了云冈、龙门等中原石窟艺术风格。此后,佛教文化作为五凉文化的重要一环弥散中原大地,汇入隋唐盛世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之中。


城楼内部有五凉历史文化展,下面我们进馆作一了解。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后汉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为其中之一。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置凉州,州治姑臧(今武威),凉州正式成为地方政权建制,辖境“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南逾河湟,东至秦陇”。

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前凉肇基。而后,吕光(氐)、秃发乌孤(鲜卑)、沮渠蒙逊(匈奴)和李暠分别创立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与前凉并称“五凉”。除西凉外,其余四凉皆建都姑臧。

(前凉的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


五凉时期,“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河西地区呈现学术繁荣、文教昌明的局面,中原人士眼中的“偏隅凉州”成为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避地河西的中原人士和河西本籍学人,筚路蓝缕,抱书负笈,高僧大德摩顶放踵,译经弘法,做出了卓越贡献。

(北凉石塔)


河西地区在祁连冰川融水滋养下,形成了不少水草丰茂的天然牧场,自古以来畜牧业极为发达。五凉时期随着草原民族不断移驻河西,开辟出新的牧场,形成了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格局,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前凉时期,河西骑兵名扬海内,在当时京师洛阳流传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歌谣。

(前凉的青白玉卧羊)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攻灭北凉,“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北凉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振兴礼乐、开窟造像,“略胜一筹”的五凉文化随之散布中原大地。

(天梯山石窟第四窟中心柱塔复原)


及至隋唐,五凉文化作为重要一源,汇入大国盛世的璀璨文化中,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凉文化是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为一体,内容浩繁,气象万千,“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续一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璀璨光芒。

(苏蕙作回文诗《璇玑图》,纵横各29字,纵、横、斜、正、反读均可成诗,堪称绝妙)


在五凉文化丰富多彩的宝库中,音乐独放异彩。西域乐舞(天竺乐、龟兹乐等)在此时期传入河西,经过汉化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凉乐,对隋唐音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隋唐时期的官方正乐。其中凉州曲是西凉乐的发展和继承,由唐玄宗编写的《霓裳羽衣曲》就改编自凉州乐曲《婆罗门曲》。

(胡腾舞俑)


五凉文化孕育出不少名人,其中有一位女诗人叫阴锵,为姑臧人,她的名字你可能不熟,但她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李白和杜甫。杜甫曾写道“颇学阴何苦用心”,赞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锵”。其诗以写景见长,讲究格律,可被视为唐代格律诗的滥觞。

五凉的制度、城市布局都对后来的隋唐都有深刻影响。

姑臧城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前凉时期多次对姑臧城进行扩建,首创“宫北市南”的都城格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姑臧“宫北市南”的形制融入洛阳都城的布局,使之成为北魏洛阳城以及后世都城营建的典范。

(姑臧城平面布局图)


五凉文化是如今河西地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攻鼓舞、狮子舞继承了西凉乐舞的元素和特点。下图为凉州攻鼓子,是民间社火的一种鼓舞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千年相延,承续不衰。其既有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又有婉转娴雅、翩然恬淡的阴柔之美,具有典型的西凉乐舞遗风,深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


五凉时姑臧驻留的高僧大德很多,其中一位就是在新疆库车介绍过的鸠摩罗什,武威有座鸠摩罗什寺,是为纪念鸠摩罗什驻锡弘法而建。

从南门城楼北上1.5公里可达鸠摩罗什寺,此寺是武威市内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38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公元385年,鸠摩罗什来到凉州,后凉王吕光修建了这座寺院,并以鸠摩罗什大师命名,令其居住,弘扬佛法。鸠摩罗什在此居住生活了十七年。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今印度),344年出生于龟兹(今库车),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他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精般若,造诣极深。前秦苻坚闻其名,于382年遣吕光西破龟兹,以迎鸠摩罗什(为了一个人而破一座城,可见鸠摩罗什名气之大)。后前秦败亡,鸠摩罗什留住凉州十七年,被尊为国师,开始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深通佛理,又精通汉、梵两种文字,译出的佛经既能明确表达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文流畅,字句优雅,开创了佛典翻译的新纪元。他共翻译佛经74部380多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外国经书。他的译经理论影响很大,所译经文义理圆通,内容信实,主张用解释法进行翻译,率先把印度佛学按照本来面目介绍到中国。


这里摘录几句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中论》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鸠摩罗什和玄奘翻译的《心经》)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等佛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典,成为了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所依据的主要经典。鸠摩罗什在译经的同时,还常常讲经,“公卿以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

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留有舌舍利,存放在武威鸠摩罗什寺中的罗什寺塔,即下图所示的宝塔。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

雷台是凉州区北关中路上一座高大的长方形人工夯筑土台,据传为前凉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建有雷祖殿被称为“雷台”。台下的雷台汉墓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而闻名于世。


雷台上建有雷台观,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道教圣地,由山门、二平门、风伯雨师殿、三星斗姆殿等组成,据考证至少修建于明代。


雷台、雷台汉墓以及雷台观虽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印迹,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研究武威的历史、宗教、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雷台景区还有汉文化陈列展览和《凉州词》陈列展览,这里挑一些有意思的文物和知识分享给各位。

一进景区大门可看到一组铜车马仪仗俑,按照雷台汉墓出土文物放大六倍仿制,非常壮观。队列包括武士俑17件,奴婢俑28件,铜车14辆,铜马39匹。车、马、俑均为范模铸造,充分显示出群工精雕的艺术水平。铜车马仪仗俑气势恢宏,种类齐全,被史学界称为“地下千年雄狮”。


(汉代铜车马)


关于雷台汉墓和铜奔马至今仍有未解之谜,比如铜马脚下的鸟是什么鸟?有人说是飞燕,有学者认为是秦汉神话中的风神龙雀,也有学者提出是西北独有的骕鸘鸟,还有学者推断是西北常见的猛禽燕隼,但究竟是何种飞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雷台汉墓的墓主身份也没有确定,只知道其姓张,有人认为是东汉末年的将军,也有人认为是前凉王张氏家族的家族墓葬,真实身份有待考证。

《凉州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有不少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佳句,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文首提到的王翰和王之涣的诗作。《凉州词》也是古代边塞文化、军旅文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代西北边塞的风土人情,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凉州词”不是诗题,而是凉州歌的唱词,源于汉时的西域歌舞,经魏晋南北朝逐渐传入中原,在盛唐时代广泛流行。


从汉至唐的千余年间,是中华民族经分裂割据走向融合繁盛的时期,伴随这一阶段出现的凉州词,从战争与和平两个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其形成演变勾勒出西域乐舞与凉州民间艺术结合的轨迹,其词曲作者,无论是亲历战火的将士,还是到过凉州的文人,都以其爱国真情和人性的实感,写下了百世流芳的凉州词,让后人由衷赞叹。


市区之旅的最后,我们去逛逛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武威市区东北隅,上文提到揭开西夏文明面纱的西夏碑就发现于此。


大云寺始建于前凉时期,原名宏藏寺,唐武则天时改名大云寺,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志满曾远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该寺,被传为中日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现存大云寺建筑由古钟楼、火神殿和春秋阁组成,凉州八景之一的大云晓钟就位于这里。


以上呈现的是武威市区的名胜古迹,启程离开前,品尝了当地特色的“三套车”——行面、卤肉和冰糖红枣茯茶,咱就是说,吃着一种西北人的爽快!


市区南下20公里来到武南镇白塔村,这里有一处名胜——白塔寺。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有760多年的历史,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之一,是河西走廊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址,这里曾发生过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凉州会盟。


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简称萨班)应蒙古王窝阔台之子阔端的邀请,在凉州白塔寺进行了一场历史性会晤,史称“凉州会谈”,并在这里发出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从此,元朝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凉州会谈后,萨班与他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并未返回西藏,一直留在凉州。1251年萨班在凉州白塔寺圆寂,阔端王亲自为他修建了高约十六寻(35米)的灵骨大塔,以示纪念。白塔寺在元末遭兵燹被毁,现存萨班灵骨塔基座。

(萨班灵骨塔基座)


(萨班灵谷复原塔)


下图为萨班雕塑。萨班是咱传佛教萨迦派的第四代宗教领袖,著名的佛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凉州会谈后,在白塔寺讲经弘法5年,后圆寂于此。


这趟自驾的一开始穿越了蒙古高原,一路见到不少藏传佛寺,或许你和我一样会好奇——为什么藏传佛教在蒙古这么普及?

白塔寺中的凉州会盟纪念馆提供了答案:萨班圆寂后,17岁的八思巴继承其衣钵,成为萨迦派第五任教主。1251年,八思巴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对年轻博学的八思巴十分赏识,将其留在身边。忽必烈继汗位后,效仿西夏制度,封八思巴为国师,后因八思巴创制新蒙古文(又称“八思巴文”)有功,进一步封他为大宝法王和帝师。自此,元朝皇帝大都有任命西藏高僧为帝师的经历。帝师与皇帝之间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一种师生甚至好友关系,所以每一任元朝皇帝都渴望得到一位藏传佛教高僧的师生之谊,这种情结自上而下影响了大部分蒙古人,自然地,藏传佛教也就在蒙古人民中广泛传播开来。


从白塔寺继续南行40公里来到黄羊河岸水库,水边天梯山上开凿有被誉为“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山峰巍峨,道路崎岖,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常有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积雪”。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开凿者为北凉蒙逊王,是一座皇家石窟。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也参与过凉州石窟的开凿,云冈昙曜五窟的造像和凉州石窟造像在题材、服饰等方面一脉相承。北魏迁都洛阳后,凉州工匠及后裔又参考云冈石窟开凿出龙门石窟,中国石窟建造的“凉州模式”随之弥散中原大地,甚至返过去影响了隋唐时期莫高窟的形制。故而天梯石窟也被称为“石窟鼻祖”或“石窟源头”。

(石窟景区新建的罗汉洞)


天梯山石窟遭遇地震等灾害有部分损毁,现存18窟,其中最著名、最壮观的是第13窟——大佛窟。


大佛窟为穹隆式敞口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内有七尊石台泥塑造像。主尊释迦牟尼佛高28米,巍然端坐,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


大佛左右两侧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二菩萨(文殊和普贤)、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南北两壁还有明代壁画,内容丰富,精妙绝伦。


窟前碧波荡漾,薄云缠绕,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天梯山后,南下80多公里,攀上了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夜黑弯急,风吹雨打。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东端,翻过乌鞘岭,就告别了河西走廊,进入陇中高原。继续向南180公里,经天祝、永登,抵达兰州。

冷雨寒风夜,河西到河东。

兰州住宿一夜,下一站——甘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