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太太存起每月收入的50%25年50岁拥有12个没有按揭的物业

我们究竟可不可以像上几期提到的Winnie般,肯在20多岁开始便放弃物欲,延迟享受,省吃俭用10多年,换来之后60年财务自由?

很多读者留言说绝不可能,说我“离地(脱离现实)”,说我“随口胡说”;亦有读者说“真的很难做到”……

其中一读者写道:“十年储950万,我真心想讲句,不是人人做得到……一年要储95万啊,对不住啰,我年薪只有10万左右,基本生活开支还是要有的拜托……即是穷人真的不要想退休”。

这是最合乎现实的心声,却不能说是完全不可能。Winnie和丈夫收入较高,丈夫在外资公司工作,有房津,故支出少了一截,但以年赚10万的读者,却未必需要有950万元才可退休。

多年前,我说可以靠股票投资作工具达致财务自由,也给很多朋友和读者泼冷水。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信心,而不是别人怎样看。别人怎样看,与自己能否做到财务自由,根本毫无帮助。

那么再介绍一个更“离地”的例子,认识一位行家,他50岁便退休。现在全职去玩马拉松,刚从东京跑完马拉松回来,差不多每一至两个月便去跑海外跑,乐此不疲。他读大学时,已和当时的女朋友,之后的太太说好,不管将来收入多少,都会要将50%的工资储下来。

不是说笑,是二人在大学拍拖时对将来的“共识”。当时,许多人都笑他们,既没有多少同学会相信他们的“共识”,更没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们会“成功”。

他们的计划是不管工资多少,总之夫妇二人都储下50%。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假若他25岁大学毕业,第一年把人工一半储起来,理论上第二年26岁便可以不用工作一年也够钱使;若连续工作25年,每年也把人工一半存起来,理论上他50岁便可退休,再之后25年,至他75岁也可不用工作了。

当然,这是算盘,却不如意。他的真正如意算盘是:如果能够连续25年的工作,都把收入的50%储起来,并投放在物业上,他相信在50岁,以后即使不工作,也可不用忧柴忧米50年至一百岁。

于是,他不管楼价高低,若储起的钱够首期,便去买楼。他说储的钱少、人工较低时,买的楼自然是偏远一点、面积小一点。之后,工资高了、储的钱多了、买楼目标自然会大一点,地点近市区、面积也大些。

他的大学同学升了职加了人工,便买宝马、戴劳力士。他呢?如果他早已有心仪的物业时,会把加了工资全数存起,尽快储够首期。

他说他的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学教友都泼冷水,笑他不懂享受人生,只是一头牛,一世人得个“做”字。

别人怎样看,便由得他人怎样看。他说:“我大学毕业每月人工$2000,之前我没工作,只靠补习和Grant Loan也可过活。到了有$2000时,我花$1000已觉不错,当然花$2000更好,但之前我从来没赚过多少钱,究竟我应该花$1000?还是花$2000,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刚大学毕业,工资不高时,要给父母家用、还Grant Loan、又要交税,正如他所说“这是预料之中的”,所以他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努力工作,并且努力储钱。但工资比他高的大学同学,给父母家用少、还Grant Loan和交税时,却怨言多多。

40岁时,他已经有8个物业,除了自住和送给父母和外母住的合共三个外,其他的都有按揭,但出租的租金均足以支付楼按,而且因多是早期买入,按揭额不高,余下还有钱够他们花费。当时,他们已经达到财务自由,唯他们仍然把50%的工资存起,加上租金收入,准备以全数现金买多几个物业,不再做按揭。

50岁不到,他们把所有按揭都还清那一天,两夫妇一起辞职。他们的物业清单已经增至12个,而且都是零按揭的。

当年笑他的朋友今天都十分羡慕他,可以在50岁便退休了,可以随时去旅行,随时去跑马拉松,而且不用忧柴忧米。

当年大学毕业,他的工资也只是$2000。每人的财务自由的目标都不一样,若月薪只有1万元,理论上他一年收入12万元,若有300万元盈富基金(02800),年息约3.5厘,每年收息也有接近10万元,便可足够生活,达到财务自由了。若买的是年息有6厘的建行(00939),200万便可以。

别人如何批评,我不会动摇自己的看法;既然我有朋友做过而又做到,况且能否做到财务自由是自己的事。只愿大家各师各法,可以早日实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