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机微义,消渴门,论述与方剂,阳明结,结者津液不足,燥热为病,谓之消,

 北京润雨 2022-05-14

《玉机微义》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

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痓、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计17门。刘氏除对徐氏原撰17门病证内容有所补充外,又较有系统。此书流传颇广,影响亦大,现存大量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仿其体例续增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喉痹、眼目、牙齿、腰痛、心痛、黄疸、痹、妇人、小儿等共33门,改名《玉机微义》。全书以内科杂病为主,分门详述,有论有按,证方俱备。

徐彦纯,元末明初医家(?-1384年),字用诚,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消渴门

诸经论消渴脉证所因

《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按: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也。

调逆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也。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岐伯曰:脉实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后分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

脉经云:紧数相搏则为消渴。脉软散者,当病消渴。


论消渴为三焦受病

病机云: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以润其燥。消中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

消肾者,初发而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也。

论消中三证之异

 陈无择曰∶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壮盛之时不禁,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多服金石,真气既丧,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论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河间曰:三消之疾,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皆因乎饮食服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实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湿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夫经中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结热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痹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为燥热亡液一也。

谨按:先生三消之论,始言天地六气五味,以配养人身六位五脏,而究乎万物之源。终引内经论渴诸证,以辨乎世方热药之误。比物立象,反复详明,非深达阴阳造化之机者,孰能如是哉。夫治此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岂不以滋润之剂养阴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世论消渴者多不知其意。谓因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小便。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吁,若此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矣。以彼之言,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令肾水既不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an哉。彼不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体,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于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渗泄浸润于外,则阴燥竭而无以自养,故久而多变于聋盲、疮疡、痤痱之类而危殆,其为燥热伤阴也明矣。

论治消渴大法

东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亦饥,虚瘅成消中者,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末敷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敷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方白术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或曰末敷疮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或赤水者是也。经云:有形而不痛,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何也?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脏腑有远近,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病,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也。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制也。处方之治,宜加意焉。

按:以上所论三消传变,可谓发病机之旨,比与陈氏三因论消中复有三证,皆病传所异。大抵末传发疮疽者为传外,发胀满强中为传内,亢极之甚也。但《三因》所出治强中一方,然未见其肯綮,今姑存之,以备其旨。且传胀满皆不治之证,况强中乎。

治热之剂

局方清心莲子饮

调胃承气汤   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饮食小便赤黄方并见热门

三因真珠丸    治心虚烦闷,积热烦渴,口干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两一分)黄连苦参玄参铁粉牡蛎(各一两)朱砂(二两)麦门冬(去心)天花粉(各半两)金箔银箔(二百片)

上为末,炼蜜入生栝蒌汁少许,丸如梧子大,用金银箔为衣。每二三十丸,先用栝蒌根汁下一服,次用麦门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

按:此心胃经药也。以上三方有轻重之殊,宜选使。

治燥之剂

东垣当归润燥汤  治消渴,舌上白干燥,唇干口干,眼涩黑处见浮云,大便闭涩,干燥结硬,喜温饮,阴头短缩。

升麻(一钱半)柴胡(七分)甘草(六分半一半生)细辛(一分)杏仁(六个)红花(少许)小椒(三个)生地黄(三分)黄柏知母石膏桃仁麻仁防风荆芥穗当归身(各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煎。

清凉饮子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干舌干,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羌活柴胡炙甘草知母(酒制)黄芪黄芩(酒制各一钱)生甘草汉防己生地黄(酒制各半钱)红花(少许)桃仁(五个)杏仁(十个)升麻(四分)防风(五分)石膏黄柏草龙胆(制各一钱半)当归身(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入酒些小。此方减黄芪黄芩防风草龙胆加麻黄根三分黄连八分,名地黄饮子。

按:以上脾心肝肾药也。

清气之剂

局方人参白虎汤     治高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方见热门

东垣兰香饮子     治渴饮水极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结燥小便频数

石膏(三钱)知母(酒制一钱)生甘草防风(各一钱)炙甘草人参兰香连翘白豆蔻仁桔梗升麻(各五分)半夏(二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成剂,捻作薄片子,日中晒半干,碎如粉,每服二钱,食后,淡生姜汤下。

按以上二方主上中二消之剂肺胃经药也。

滋阴之剂

丹溪补阴丸方  见补虚门

局方加减八味丸     治肾虚消渴引饮金匮肾气丸减附子加五味子上服如本方法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仍用本方

简易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人参生地黄熟地黄黄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泽泻石斛枇杷叶(去毛炒)枳壳(炒)甘草(炒各等分)上咀每三钱水煎服

按:此心肾脾肺药也以上三方主下消之剂

朱砂黄连丸     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朱砂(一两)宣连(三两)生地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四五十丸灯芯枣汤送下

按:此心脾药也上消之剂。

清气滋阴之剂

局方黄六一汤     治男女诸虚不足胸中烦悸,时常消渴。或先渴而后发疮,或病诸疮而后渴者并宜服。方见前。

按:此肺肾脾三焦命门之剂也。

东垣生津甘露饮子     治高消大渴,饮水无度,舌上赤涩,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食不下,腹时胀痛,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痿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腰背寒,两尻冷甚。

石膏(一钱二分)人参炙甘草(各一钱)白葵(半钱)麦门冬兰香当归身(各半钱)桔梗(三钱)生甘草山栀荜澄茄(各一钱)藿香(二分)全蝎(二个)升麻知母(酒制各二钱)黄连木香柴胡(各三分)白芷白豆蔻连翘姜黄(各一钱)黄柏(酒拌)杏仁(各一钱半)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摊薄晒干杵细食后每二钱抄于掌中以舌砥之随津唾下或导以白汤少许

按:此肺胃心肾药也东垣曰此制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下消矣三消皆可用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干少短气多为消渴

知母甘草(炒)栝蒌人参五味子生地黄葛根茯神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上咀每五钱入竹叶十四片煎按此肺肾脾胃药也。



杂方

宝鉴麦门冬汤     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饮下即溲

麦门冬(去心)黄连冬瓜(各二两)上咀每五钱水煎服如无干者用新者一枚重三斤去皮穣分作十二片为十二服每服一片日三次。

酒蒸黄连丸    治消渴饮水无度至二三升,小便五七十次,发热瘦弱,口干,食已如饥,此名消瘅。今用味苦无毒除热正气,消渴浓肠。消渴之人,脾胃恶湿,黄连为对。

黄连净半斤,酒一升,汤重蒸。伏时晒干用。上末,滴水丸梧子大。每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仁斋加味钱氏白术散    治消渴不能食。木香、五味子、柴胡(各三分),藿香(一钱),干葛(二钱),白茯苓、甘草(炙)、白术、人参、枳壳(炒各半钱),上咀作一服,水煎。

宣明大黄甘草饮子    治男女一切消渴不能止者大豆(五升煮三沸去苦水)大黄(一两半)甘草(四两)上三味用井水一桶同煮软盛放冷令病患食豆渴饮汁无时候食尽病不尽再如前服不三次愈矣。


三因石子荠汤    治强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饮食,或服丹,真气既脱,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气常兴,不交精出。故虚热注于下焦,最为难治,

荠尼、石膏(各三两)人参茯神栝蒌根磁石(淬)知母干葛黄芩甘草(各二两)上锉每水三盏腰子一个去脂膜黑豆一合煮至盏半去腰子大豆入药四钱煎服

秘方   用紫背浮萍捣汁,每顿服半盏效。

丹溪方   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黄汁生藕汁

上二物汁为膏入上药搜和入牛乳佐以姜汁和蜜汤为膏徐徐留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机要方无天花粉有牛乳汁二汁熬膏和末为丸桐子大每二十丸少呷温水下日进十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