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宁城北北杏园村的来历

 我心……飞翔 2022-05-14

北杏园村,位于西宁北川河西岸、毛胜寺村北面,陶家寨村南边,宁(西宁)张(甘肃张镇)公路以东2.5公里处。现由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2012年,村里的土地被城市建设占用,村民们都搬到了新的公寓,原来的村庄不再存在。

北杏园村是一个小村庄,新中国成立前只有17户人家,人口不到百人。解放后,直到1982年,陶家寨行政村(生产大队)和下属自然村(生产队)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才从陶家寨村分离,正式成为单独的行政村。

顾名思义,北杏园的村名是以“杏园”得名的。笔者对北杏园是什么时代以及如何形成的村庄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 走访村庄的老人,可以确定:它曾经是明清时期西宁府16个土司之一的汪土司家族的墓地。他家的守墓人首先在这里盖房居住,然后田姓的人家也来这里定居。这个守墓人和田姓的家人是北杏园村的先驱开拓者。

文章图片1

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据《青海历史纪要》记载,汪土司家族在青海享有23代世袭的优惠待遇。与此同时,整个明朝和清朝的几个朝代,汪吐司及其妻妾、子女死后,都被埋在大酉山东麓,今北杏园村西、毛胜寺北、陶家寨南的高地上,过去被称为“西旱台”。据说为了保护汪土司家族的坟墓不受破坏,从明初开始,就选择了忠实的仆人,世代在西旱台照顾坟墓。自明初期以来,守坟的人在今天的北杏园村东侧建了一个庄廓,占地5亩左右,大门朝东,门上没有门楼。庄廓高6米,底厚4米,顶厚0.4米。庄廓里除了住人养牲畜,还种了一些杏树。杏树的品种包括实生杏和嫁接杏,如荷苞杏、大偏头杏、猪皮杏等。果实除了守墓人自己吃外,主要供汪土司家人食用。明朝嘉靖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守护者数量增加,杏树的数量和规模也扩大,解放前夕就有6处杏树,面积超过10亩。南来北往,路过此地的人们,见有几处杏园和人家,就把这里取名“杏园”。后来为了区别其他杏园,就把这里叫“北杏园”。由此可见,北杏园自初创以来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民国初年,一户田氏家族在北杏园定居。据该田姓的长者田玉明(1929年生)、田福(1926年生)讲,北杏园早先不称北杏园,而称“火烧园”,因清朝后期,西宁地区发生过“同治之乱”和“乙未之变”,这里被烧了两次。田姓祖籍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明初,田姓族人得罪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被分配到湟水流域,先住在互助县沙塘川的田家庄。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田生兰的爷爷田贵及其父母跟随马家三代(马海晏、马麒、马步芳),在'同治之乱”之后拿出积蓄,在北杏园买了崔家的院子和土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了大户。

田家的代表人物田生兰,清宣统两年(1910年),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国民党”八二军“上校秘书主任、贵德县县长、青海民国日报社长兼总编、国大代表等,青海解放组织人民欢迎解放军解放西宁。北杏园村,由于这里有土司家族的墓地,田氏家族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国大代表,因此村庄虽小却有一定的名气。

参考资料:

①西中府新志》199页。

②(青海历史纪要)63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