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朝鲜近代哲学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05-15

朝鲜近代哲学

19世纪中叶,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国内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朝鲜封建制的基础,也打破了封建的精神支柱朱子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富国强兵、振兴国运已成为当时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的潮流。  顺应这种时代要求,产生了开化和文化启蒙等思想。这里,仅介绍朝鲜这一时期前后有影响的几位哲学家的思想。

1.崔汉绮的哲学思想  

崔汉绮(18031873),字芝老,号明南楼,朝鲜汉城人。他是朝鲜李朝后期代表城市平民利益的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思想连接古代和近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朝鲜近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虽出身士族地主,一生官至通政、检知,但却注意接触下层,用一个市民的目光观察社会,从事著述。他在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物理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写了大量著作,留有数百卷的《明南楼全集》。其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为《气测体义》。  
崔汉绮继承了朝鲜" 气一元论" 的传统,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哲学体系。在《气测体义》中,他以" " 为天地万物的起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皆由" " 所生成,说:" 盖天地人物,皆由气之造化。" 天地万物虽有" 形质之差异" ,但" 何物非气之所资生,何物非气之所由成也" ;天地万物都统一于" " ,其" 气是一也"。他把" " 分为" 天地之气" " 形体之气" ,认为作为物质世界起源的" 天地之气" " 大而长存" ,而作为具体事物的" 形体之气" " 小而暂灭" ,并还原于" 天地之气"。他说:" 我生之前,惟有天地之气;我生之始,方有形体之气;我没之后,还是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大而长存,形体之气,小而暂灭。" 这里包含有气是永恒不灭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崔汉绮强调了" 天地之气,运行不息" " 运化" 思想。他认为,天地万物是运动变化的,并且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指出" 天地人物之气" " 循序运动" 的。为进一步证明万物皆动、皆变的观点,他还阐述了动静的关系。在《推测录》中,他根据地球自转的原理,指出:" 动中自有静,静中自有动,于此若有分析度量,动中之动、静中之静亦可推矣。在动时而不失静,在静时而察其攸动,使动静不相隔绝。推及于动之动、静之静,向有其方。" 他举例说:" 立表测晷,非以静测动,实以动之速者,测动之迟者。设仪器而测日升之早晚,虽若以静测动,然取地动之说推之,其实以速测迟也。" 崔汉绮在这里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崔汉绮还谈到了理气关系。他主张理气不离、理在气中,认为" 有气必有理" " 无气必无理"。所谓" " ,乃是" 气之条理" ,亦即规律性。他指出,不仅有自然、天地流行之理,而且还有人心推测之理;并且认为规律有客观性,他说," 决非万物之理,素具于心也" " 自然者,属于天,非人力之所能减"。在认识论上,崔汉绮从气一元论出发,对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过程、知与行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推进了一步。

他在《气测体义》中认为,人身上的感官和心提供认识的可能,然而无客观事物仍不能认识事物。他说:" 舍此耳目口鼻手足诸触,有何一毫可得之理,可验之事乎。虽有此诸窍诸触,若无神气之证绎经验,平生屡闻屡见之事物皆是每每初闻之事物。" 在他看来,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即" 诸触诸窍" 与客观事物的接触而对外在世界有所认识,由此产生感觉或经验,他认为" 经验"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条件。但只有感觉经验还不够,还必须将这种" 经验" 经历" 神气" 即心的证绎,才能使其上升到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和渐趋本质的了解。也就是说,认识过程是从简单的感觉开始,经过知觉、表象、推理和判断达到理性认识。

他主张" 行先知后" ,反对" 知先行后" 说和" 知行合一" 说。他说" 知行先后,自有进就之序" ,在认识开始时," 有行而有知" ,人们获得知识后," 有知而有行"。崔汉绮的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旧儒家" 专攻心学之人" " 穷究性命之理者" 的批评,反映了阳明之学和朱子之学在当时朝鲜的境况。  
总之,崔汉绮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 开化" 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朝鲜近代哲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崔济愚的哲学思想  

崔济愚(18241864),号永云,朝鲜庆尚南道庆州人。他是朝鲜李朝末期哲学家,朝鲜天道教第一任教主。为对抗西学即天主教、基督教,他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吸取儒、佛、仙三教,于1860年创立东学。后周游各地,宣传东学思想。1864年被李朝政府以" 传播邪教" 而处死。其著作有《东经大会》、《龙潭词》、《道德词》等。19世纪60年代,李朝封建社会危机加深,正统的朱子学更加腐朽,作为欧美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天主教已开始传播。东学思想就是为了反对正统的朱子学和天主教而提出来的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内容的进步思想。  
东学的根本出发点是" 人乃天" 的思想。崔济愚认为," 天神" (上帝)离不开人而存在,神存在于人的心之中;人同宇宙万物一样具有" 至气" ,支配世界万事万物的是" 至气" ,而不是" " (上帝)。所谓至气," 虚灵苍苍,无事不涉,无事不命,然而如形而难状,如闻而难见,是亦浑元之一气也""人乃天" 思想的哲学意义,在于降低神的地位,抬高人的作用,以否定神的支配作用,从而把人从儒教和天主教的正统神学观念中解脱出来。

故此,崔济愚主张人与人应当绝对平等,不应有" 人上人" " 人下人" ,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不过,他虽然主张" 人乃天" 的思想,但并没有彻底否定神的存在,而是把" " 看作" " 的另一种形态,认为天地乃是鬼神,鬼神乃是阴阳,人之手足动静乃是鬼神所为。这样他就把自然现象的无穷变化乃至人的动作都归结为鬼神的造化。  

在政治思想上,崔济愚提出了" 辅国安民" " 救济苍生" 的口号,痛斥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西洋入侵者的罪行,憧憬" 地上天国" 的到来。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主张必须使人们具备" 天心" ,懂得" 天道" ,成为" 神仙"。在他看来,社会腐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堕落。要改变它,就要学习东学,使自己的心与" 天神" 的心一致起来,并使自己的行动与" 天神" 的行动一致起来,这样,人人都会成为" 神仙" ,社会就会变成" 地上天国"

崔济愚提出的东学思想,虽然以" 唯气论" 为基础,但就其内容来说,是" 泛神论"。尽管" 东学" 带有较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农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起了一定的动员作用,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3.金玉均的哲学思想  

金玉均(18511894),字伯温,号古愚、古筠,朝鲜忠清道公州人。他是朝鲜近代哲学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者。1874年组成开化派,创办《箕和近事》,宣传开化思想。  

18841017日,开化派在金玉均的领导下,发动了甲申武装政变,建立了以开化派为核心的新政府。政变失败后,金玉均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救国运动。后被朝鲜守旧派刺客杀害。其著作存有《治道略论》、《甲申日记》、《朝鲜改革意见书》等。  

在哲学上,金玉均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揭露朱子学的空言,提倡" 实事求是" 的学问,重视自然科学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知识看作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他是位无神论者,反对一切迷信。如人们认为夏秋间人的死亡是"鬼神" 作怪," 命运" 所至,而他则认为那是由于" 居住不洁" " 饮食无节" " 污秽之物" 堆积街头,传染病流行所造成的,根本不是什么" 鬼神" 所至。他反对烧香祈祷,否认自然神的存在。但他又认为宗教可以作为道德的帮手教化人民,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政治上,金玉均开始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两班的专横跋扈,主张废除两班、门阀制度,实现身份平等,撤消在人才使用上两班和庶民的差别,实现君主立宪制。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不是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是依靠少数" 被选拔" 出来的人去说服国王,实现君主立宪制,陷入了英雄史观。这表现出朝鲜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未成熟性。然而,金玉均所倡导的开化思想及他所领导的甲申政变,揭开了朝鲜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