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传世六百余年,后世血脉不断

 chapter9 2022-05-15

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后人现在分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宗族十分庞大,是明朝以来传承较为完整的家族。二十年前,有一名江苏如东的初中人民教师徐永德先生,辞掉了老师工作,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精力,走南闯北,经商打工赚取经费,为的就是寻找自己同宗族人的痕迹,再一次地修订《徐氏宗谱》。

这位徐永德先生当时完成族谱的时候也已经77岁了,他说,中山王徐达的后人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二代传人。而在明代,因为徐氏宗族一直保全完整,错误没犯,颇受恩宠,并且是一门两国公,与大明始终,族人纷纷丰衣足食,开枝散叶,除了主脉的魏国公以及定国公以外,大量族人都在明朝二百多年岁月里,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

明朝徐家,是一个特殊的、成功的传世家族。

大明开朝,主要的国公之位有六个,分别是魏国公、韩国公、曹国公、郑国公、宋国公、卫国公,这六大国公又被称为大明六国公。

可是这六国公,在大明初因为格局动荡、君主高压专制,最后竟然凋零了五家国公之位,除了魏国公外,其他的国公之位最长的世袭都没有超过三代,而韩国李善长一脉,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明太祖清算诛灭全家。

魏国公在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稳固,可以说是奇迹。

不过这种奇迹也是有代价的,明朝建文帝时期,建文削藩,最终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徐达长子徐辉祖站在了建文帝这一边,他是第二任魏国公的继承者。但是徐辉祖在当时的抵抗没有太大的意义,随着金川门之变,朱棣称帝,建文失踪。

徐辉祖的命运只剩下了永乐帝的囚禁,最终被囚禁致死,但是永乐帝深知徐家的功劳巨大,中山王一脉不允许断绝,于是没有因为政治斗争迁怒波及徐辉祖之子,让他继承魏国公之位,他就是明朝第三任魏国公,徐钦。

除了魏国公这一主脉以外,明朝永乐期间,徐家不仅没有衰落,还多了一支国公分支,是为定国公。初代定国公是徐达之子徐增寿,徐增寿选择了和兄长徐辉祖不一样的道路,他选择了投靠朱棣,但因为后来被建文帝发现他与朱棣燕军有勾结,因此被建文帝挥剑当场诛杀。

后来朱棣感念徐增寿的付出,于是再立定国公之位,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爵。

自徐家一门两国公起,徐家在明朝的发展就很稳定了,渡过了明初的动荡期,另外五国公家世的凋零,就和徐家的命运完全不同。而且徐家两国公的传承后人,在明朝并不是抱着混吃等死的心态过日子,他们在勋贵、公爵的基础上,还非常上进。

这种上进让他们在大明每朝皇帝中都有他们专属的官职和地位,如此这般,好处就是在于保证了每一代的魏国公、定国公后人都有着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如果魏、定两国公的嫡系传人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日子,那么除了嫡系传人以外,其他的支系则是会很快凋零,所以徐家人的努力,也是他们在大明从不凋零的根源之一。

往徐达四代开外数的子孙来讲,在明朝的职官、地位都是比较高的,一直很受朱家人的重视。

第六任大明魏国公徐俌,是为中山王徐达的四世孙,徐俌是明宪宗时期较为重要的官员,主要的工作是在南京进行守城管理,最后在南京官至南京守备,是为南京地区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事实上,整个大明朝,南京守备这一职位就是关照了魏国公一脉,从徐俌之父,第五任魏国公起就开始担任。

而徐俌在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再次让徐家的地位有所拔高,徐俌最终被追封太傅,在整个大明来说,这个已经是位极人臣的顶级待遇。也是因为徐俌的“中兴之举”,徐家延续了持久的贵族荣耀。

而徐俌之孙徐鹏举因为祖父的显赫,也继续继承了南京守备一职,后来在嘉靖四年被封为太子太保,也是嘉靖时期对朝堂有影响力的徐家人。

从徐鹏举起,一直到万历末年的徐弘基,南京守备的职位就没有断过,而徐弘基正好面临着万历时代的乱世,有着大展能力的机会,所以徐弘基在去世后,也被追封太傅,地位崇高。

只可惜的是徐弘基之子,世袭魏国公徐胤爵后来和南京守备赵之龙一起投降了满清,导致魏国公的荣誉在南明时期毁于一旦,但徐弘基之侄,徐仁爵却是在崇明岛战役中以身殉国,终究是以功抵过也。

而另外一脉,定国公一脉,则是没有魏国公一脉那么显贵,不过定国公一脉也是在嘉靖帝时期开始,被皇帝所恩宠。

第五任定国公徐光祚在明武宗时期领中军都督府,而后来又成为了迎接嘉靖帝进京的重要人物,因为这个功绩,徐光祚被追封为太师,地位崇高,随着徐光祚对定国公一脉的中兴,徐光祚的后人一直到明朝末,都有在五军都督府领职。

第七任定国公徐文璧在隆庆二年袭爵,而徐文璧也是明朝中后期的重要大臣,除了领后军都督府事以外,在明神宗一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明神宗“罢朝”多年,可以信任的,为数不多的近臣之一。徐文璧本身兼有太师和太子太傅的官位,本身地位不输给主脉魏国公一脉。

不过直到明朝末,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死于大顺军的屠刀下,有可能是与崇祯一同陨落在北京,定国公一脉的嫡系传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和明朝朱家始终的程度。君臣二百余年的和睦相处,不得不说是一段佳话。

明朝两百多年的积累,加上嫡系两国公传人的努力,在大明官场中的不断耕耘,最终让这两百多年间的中山王后人都有了很好的归宿,即便大明最后亡了,但是徐家子子孙孙也早已在长久的和平盛世中开枝散叶,在清代还有徐达后人为官,数量不少,已经成为了庞大的宗族力量。

在清朝顺治年间,江南扬州府的徐俐开始修缮徐家族谱,自顺治修谱起,一直在清代、民国时期都不曾断绝,民国时期,徐达后人仍旧能够组织起来继续修谱,而上文提到的徐永德先生,更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又延续了这份工作,而他只是这庞大族群中的一个,可见中山王后人对先祖的敬仰。

而在如今的现代社会,身边曾接触了一些徐达的后人,经常能听说他们徐氏宗族还有着定期的族会,甚至在数十年前,还有专门的宗族的守陵人守护徐家先祖的陵墓,一如古代望族为了先人守陵的行为。这些行为其实和徐永德先生辞掉教师工作,走遍南北,重现徐家的荣光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传世家族,延续荣光,这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但无奈的是,许多人已经对过去的祖先事迹有所遗失,一份坚固的传承,后人不忘传承,这是非常重要的。徐达后人的发扬光大,又自知出身,这靠的正是六百多年来祖祖辈辈的不断努力,传递火种。

自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元朝大都,覆灭元朝起,徐家传世六百余年,民族的英雄挥师北上,血脉的人潮络绎不绝。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