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学苦练逐渐崭露头角

 冬不拉拉 2022-05-15
勤学苦练逐渐崭露头角

张继厚与方荣翔(左)合作

年轻的张继厚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勤奋外加大师点拨,专业技能继续精进。他被选入戏曲学校,有着学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潍坊市京剧团儿童队组建后,他努力培养学生们,四年内解决了剧团青黄不接的困境。

进戏校边教边学组乐队首秀成功

年轻的张继厚虽已在潍城梨园小有名气,但他深知艺无止境,需要继续深造专业技能和理论。业余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戏曲的、音乐的、文学的等等。

1958年10月,昌潍专署戏曲学校从各县京剧团选拔了一批业务尖子,系统培训理论,张继厚被选中。他身份特殊,既是学员,又兼教师。学校尚未开办,他就先进入教师的角色:按照“边学习边配合演出”的要求,受校长委托组建乐队。消息不胫而走,一些朋友、同学纷纷找上门来。而看似好说话的张继厚却很有主见:办学的目的是造就人才,首先得选择好苗。为此他“抹”下脸来,并不怕得罪谁。

但当时器乐方面的可造之才没有多少。精挑细选后,最终选了四人。之后他担任乐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训练。除了教京胡,还有京二胡、唢呐、昆笛、月琴等乐器,他所掌握的全部技艺悉数教授,毫无保留。

有个比张继厚小5岁的男同学孙某,只能拉琴,不通乐理,从来唱不准音阶。张继厚便把他安排在自己宿舍。把音阶及各种音符写在大纸上,贴在墙上,一遍遍陪他练习。在张继厚的督促调教之下,孙同学勤学苦练,音阶也唱得准了。

大家的努力很快见成效。乐队“首秀”是在淄博演出传统戏《玉堂春》《二进宫》和新编历史剧《杨妙真》等。张继厚为《杨妙真》作曲并设计唱腔,他锋芒初露即赢得满堂彩;而学员们的技法、激情,以及对剧情的理解、角色的把握,几乎无懈可击,令观众如醉如痴。演出结束后,那澎湃的掌声和在座领导人炽热的眼神告诉他,他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两年的学习转眼间结束了。张继厚的琴技大大提高,戏曲音乐理论涵养亦愈加丰厚。他在一次次的技艺演练和一点点的理论积蓄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建儿童队育人才不到三年演大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潍坊市京剧团组建不久,为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打算筹备“儿童队”,即附设的戏曲学校。

“儿童队”1960年5月开始招生,经遴选留下了38名10-16岁的孩子。当时徐韵声是潍坊市京剧团副团长,负责全面教学工作;著名鼓师杨培厚教打击乐;李芳筠、杨奎五教武行;张继厚负责教文场,如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昆笛等,还有乐理课、曲牌课、旦角唱腔、老旦唱腔。当孩子们的老师,品德教育以及生活上的关心尤为重要,吃喝拉撒、针头线脑的小事都不能马虎。张继厚适应了教师、家长的双重身份。

“儿童队”紧锣密鼓地学习操练,还请来著名京剧大师厉慧良、方荣翔、白玉昆、张春秋、贾贤英、王富岩、高少亭、刘俊文、高鸣华、张鸣宇等授课。张继厚还曾带着学生谭培玲到张店观摩梅兰芳大师的演出,访问著名京胡大师姜凤山,当面聆教梅派的伴奏特色。此间还请另一位京胡大师贾贤英现场指导,讲解中州韵和湖广音以及京剧的其他一些唱法。贾贤英格外教授了一曲能翻七个调的“小开门”——这属于“绝技”,张继厚感激涕零。

由于教师干劲足、能量大,造就了“儿童队”的戏码宽、路子广。招生不到三年,就能上演几十出大戏了。学生们异彩纷呈:杨永春工于老生,庄贵凯擅演《文昭关》《碰碑》《打登州》,陈大奎擅演《除三害》,谭培玲工青衣,张云霞工刀马旦,张凤英工老旦,焦立清工铜锤花脸,杨洪寅工短打武生,王洪滨工架子花脸,郎丰华工小生,鞠小苏则工花旦,李新华工武生,郭泽训工小花脸兼学彩旦……

1960年的七一,“儿童队”在市政府小礼堂做汇报演出。“儿童队”成立才两个月,就排出了《女起解》《二进宫》《铁弓缘》三个折子戏。首次登台,学生们激情迸发的表演赢得了市领导和全场观众海啸般的掌声,此后经常到外地巡回演出。

“儿童队”经四年运作,1964年10月完成了历史使命。结业的学生大部分留团,少部分被选进专区京剧团;出类拔萃者成为了梨园明星,如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京剧院艺委会主任、尚派传人鞠小苏,国家一级演奏员李国华、张良君,国家一级演员、导演杨永春、焦立清、杨洪寅、一级鼓师李国贵等。

遇大师得到点拨启发为角儿司琴声名鹊起

回顾梨园生平,张继厚得遇“贵人”点拨、启发。

京剧表演艺术家颜闻天对程腔研究非常精到,张继厚就跟他学了许多唱法技巧,诸如“气口”“劲头”“偷气换气”“控制气息”等等。有一回,点着小煤油灯,颜闻天问:“你躺在床上,能把那盏灯吹灭吗?”张继厚用力试了多次都吹不灭。而颜闻天在距离油灯两三米的地方,轻轻一吹,灯火摇曳了几下就熄灭了。张继厚便从颜闻天那里学来了用气的功夫。

1957年,吴吟秋来潍演出。他是张君秋先生的得意弟子,在“打炮戏”《红娘》中做功细腻,令观众大饱眼福。其间张继厚应邀伴奏,联袂演出了《勘玉钏》《杜十娘》《霍小玉》《凤还巢》等多出戏。过后吴先生连说“合作愉快”,而张继厚则表示见识了梅派之“劲”,和荀派“柔、滑、媚”的味道。

1962年,梅派名旦丁至云、裘派名花脸丁承戎莅潍,邀请张继厚伴奏。在与二丁的合作中,他再次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7月,潍城票友一阵轰动,原来杨宝森的大弟子程正泰来了,剧团邀请他担纲演出。但这事没有预定计划,故程正泰没带平常合作的琴师。剧团领导再三权衡,把重担放到了张继厚的肩上。

按照常规,角儿要先和琴师说戏、切磋。两人素昧平生,但让程正泰想不到的是,两人合作十分和谐。因为张继厚很早就崇敬杨派艺术,且与他“神交”已久,从1956年就循着他的唱腔运弓揣摩。程正泰大为感慨,连说“有幸”。张继厚则借着这次机会声名鹊起。

张继厚给程正泰伴奏,七天里演出了《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杨家将》《伍子胥》《红鬃烈马》《击鼓骂曹》《大·探·二》(《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京剧。彼时潍坊市区万人空巷,剧场一票难求,连场地边上都人头攒动。这次伴奏的成功,增强了张继厚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自信,也成为潍坊梨园的一段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