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学简介(付费可下载阅读与运用不可转而上传与出售)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周位金一、相关概念 1.道家“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 《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是其主 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关尹、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几个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 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著名人物。3.道家经典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 ,《管子》《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4.道家主要流派与道家文化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 派。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最明显的复兴思潮。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 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二、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隐君子也” 。2.《老子》成书的传说?相传老子见周天子无道,周室日衰,便骑青牛去西北(从洛阳往西走)隐居。当他 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他相貌不凡,风采迥异,便请他在此小住,老子在此逗留多日,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计81章。3.老子的智慧(1)哲学观点 A.宇宙观【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42》【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 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而成新的和谐体。【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5》【译文】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与道”,“道”取法于它的本原— —自然。B.价值观▲无道德【原文】“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老子.1》【译文】无---天地混沌之状,有---宇 宙万物产生之根本的命名,有与无,本源相同---玄妙、深远【原文】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老子。25》【译文】无形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 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38》【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以为自己有德 ,这样才有道德;下德之人以为自己没有失去道德,这样其实无德。【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28》【译文】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他帮助万物但不与万物争,停留在众人所 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原文】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43》【译文】有了成就功业而不占有名誉, 给万物以衣养而不把自己当做主人或主宰。老子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孔德之容,惟 道是从。”▲.守柔【原文】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 《老子。43》【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最坚硬的 东西。▲.居后不争【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67》【译文】我有三件宝贝,我掌握并保存着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 第三件叫做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边▲寡欲【原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46》【译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没有比 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知道满足这样的满足,就会永远满足。?(2)政治观A.无为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48》 【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 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 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所以有道 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 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B.善为下【原文】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 极.《老子.68》【译文】善于作将帅的人,是不逞勇武的;善于作战的人,是不靠强悍的;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 敌人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卑的。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是古来就有的最高 准则。??【原文】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76》 【译文】强大的事物往往处于低下(走下坡)的势态,柔弱的事物往往处于上方(上升)的势态。(3)知识 论【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老子.33》.【译文】能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能认 识自己的人,有高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我的人,是强者 ;懂得知足的人,是富有者;坚持前行的人,有意志的人。【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5 6》【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说话;到处轻易处发表言论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原文】知,不知,上;不 知,知,病.《老子.71》【译文】知晓自己不知的人,是有智慧的高人;不知晓 自己不知的人,是糊涂(有困惑)的人。(二)庄子及其学说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安徽省)蒙城县人。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继 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学派。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哲学”。 2.庄周的著作---《庄子》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一部极其重 要的作品,是道家经典之一。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庄子博学:“其学无所不窥” ,批判儒家、发扬老子学说、不屑做官,“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庄子的文章,在哲学、文学上都有研究价值。想像力很 强,文笔变化多端,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文学界的嵇康 、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 为后世传诵。3.庄子的思想——未始有物一切万物都在变化中、不曾存在过。 他认为“今天存在的东西,过去可能不存在;未来也可能也不存在”:沧海桑田。人承受形体而生,就执着于形体的存在,追逐奔驰一直到死而 停不下来,非常可悲!如果能化解外在有形的限制:回归到内心,超越人间的各种欲望,把生命转化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 能逍遥自得自在。4.修炼的方法一个人一生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的,为了回归内在,庄 子提出三个步骤:第一,弄清楚什么叫做“知”。道家认为,人的欲望除了来自本能,还来自认知:你有我没 有。有认知就有欲望,用在区分各种价值,但这种区分往往带来烦恼。第二,找到“知的根源”,知的根源在 于心。因此“修心”至关重要。庄子提醒我们要“心如死灰”!为什么?因为“心”复杂难测矣。正因为人心复杂多变,所以修炼之道,首在 认识自己,省察自心,回归真实的自我,再对症下药,于是他提出“心斋”的观念。 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心灵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人生。人在活着时,形体显然无法与自然合一。因此 ,这种合一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觉悟与体验。庄子借着颜回之口,请教孔子:“何谓人与天一邪?”又借河伯之口问:“什么是自然?什么 是人为?”5.审美情操庄子认为:一个人若想感受美,必须以超脱的心灵来看待有形的世界,不求任何现实 中功名利禄的满足,而只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源源不绝地表现出来。故事:庖丁解牛《养生主》 谁是美女《齐物论》6.处事的态度庄子对于“怪、力、乱、神” 一向没有什么忌讳,但却有自己独特的批判眼光。他所处的时代流行以龟为灵验的算命工具。庄子编了一个“神龟托梦”的寓言, 说明“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所以,人活在世上想要过得更好,不要依靠一些神妙的方法,还是要老实做人安分守己。● 《逍遥游》生命的转化:庄子认为人生下来都像鱼一样,需要水,不能离开水;但是鱼可以变成鸟,代表人的生命很神秘、很特别 ,可以转化。从鱼变成鸟,只需要空气,这样限制就变少了,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后,就可以靠浮力不动。一层层的提升,需要的东西越少,就越 自由。故事:大鹏展翅。●庄周梦蝶在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 真是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十分开心得意!不知道还有庄周的存在。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僵卧不动的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 是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庄子观鱼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 在水中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惠施(惠子,出行时随身带五车之书)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 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相濡以沫 庄子说:泉水枯了,鱼儿在泥巴地里互相吐口水滋润,这样真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就是道的比喻,一个人活在世上,也要像鱼活 在水里,让自己没有挂碍,让自己能够“随遇而安”,感觉到生命有一种自在的喜悦!你越不去追求快乐,这时候你反而进入一种舒适、快乐 的状态。7.庄子的价值观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的选择时所参考的优先级别,就 形成了一套价值观。三、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 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立言、立德与立功。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 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 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三、道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一)魏晋玄学魏晋玄学是在魏晋 时期崛起并极盛一时的一股新的哲学思潮。魏晋玄学上接汉代道家的自然无为和“以无为本”的基本思想,以《周易》、《老子》 、《庄子》所谓的“三玄”为主要的经典依据。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是何晏和王弼,他们侧重注解《老子》,发挥老学,通过有无 之辩,以道释儒,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结合。后来的阮籍、嵇康等,则着重发挥了《庄子》思想,要超越名 教而纯任自然。此为玄学的两大流派。(二)宋明理学与心学1.宋代周敦颐(1017—10 73)著《太极图说》《通书》论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张载(1020—1077)著《西铭》《正蒙》阐发有无、神化、 聚散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二程全书》把“理”作为哲学研究建立 (儒学、道学哲学化:高度超像化思辨哲学色彩)2.明代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奇 人5岁,不会说话12岁,读书为了当圣人17岁,逃婚,躲进寺院一次面对竹子, 作了整整7天的“格物”“穷理”实,格得一场大病●龙场悟道正德元年,被贬为贵州龙场,环境恶 劣,躲进石棺,梦醒顿悟:“心就是理,格物致知的要旨和圣人之道就在我心中,我的天赋已经足够,不需要向外求取。” 深夜跳出石棺,狂欢乱蹦,悟道大功告成。●“四句教”嘉靖六年,王阳明应弟子邀请在天泉 桥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 阳明主要观点:心就是理知行统一致良知等成为思想主流影响巨大 四、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当今社会的杠杆是竞争,优胜劣汰,但有时反之,因此,人生充满着曲折和坎坷的。人们需要寻求心灵的 慰籍和精神的寄托,以便从沮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调整人生的航程。这时,道家的思想主张正好适应了这 一需要。1.“反者道之动“的宇宙规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 中的,世界万物都存在变数,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 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2.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方略”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 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3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存法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知足者富。”“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5.少私寡欲、清静淡泊的养生秘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静为躁君。”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成若缺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人在30--40岁之前先学儒家,立志、求学、蓄力、耕耘;40岁后学道家,经纬、升华、得意淡然,失意泰然;50岁后要学佛家,收获、知足、自知与舍得。谢谢孔子晚年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一生两个字无为智泽天下;百年五千言道德恩惠千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