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济国||印象花塔

 文史艺苑 2022-05-15

印象花塔

文/张济国


花塔,过去多少年来一直是灵邱南山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山村,她处于灵邱乃至大同最东最南端,也是大同海拔最低的地方。由于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那里的人们过的几乎就是慢悠悠的田园农耕生活,没有尘雾,没有喧嚣,听到的多是大人的呼喝孩子声,家畜们高高低低粗粗细细的鸣叫声。对当地人来说,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旅游的人来说,这则是诗情画意。近年来,大城市的人们过腻了灯红酒绿,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小山村,来看水,来看山,来品农家饭,这儿似乎“香”了起来。在我小的时候对花塔的印象特别不好,大人们一说到花塔,就说那是一个“跌死皮条(蛇),板死圪灵(松鼠)”的地方,走路只能放半个脚掌,当抬起这条腿的时候,还不知那条腿往哪里放。后来上初中读高中的时候,有了花塔不少同学,他们多勤奋好学且成绩优秀,故对这个村子也有了些许好感。再后来,我竟成了这个村子的女婿,算是半个花塔人,对这个村子的感情也就随之变得充沛起来。为此,当游人们纷纷打探这花塔的景色时,我就会以半个主人的身份谈谈我的印象。其实,因在外工作,对花塔的山山水水游玩的并不是很多,甚至可能没有带上帐蓬到花塔住上几天的外地人了解得多。但这儿毕竟是我的家乡,有我的亲情在那儿,埋葬着已经逝去的亲人们,所以我写下这些印象。

袅袅炊烟

一、缘何叫作花塔

世上很多村名是没有来历的,就是有,很可能也就是当初人们随口那么一叫,约定俗成,就成了村的名字。这花塔就是一例。这儿并没有塔,村里盖房都没有一个很大的平坦的地儿,那儿有盖塔的地方?楼倒是有,可那在三楼、牛帮口,不在花塔。在牛帮口拐弯向花塔转的时候,沟两侧的山上有三座据说是明代的“炮楼”,砖石结构,修的很结实,人们传说,那上边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中连根针也插不进去。按理说,这楼与楼之间应该有“边墙”的,也就是说,这儿应该是一段明长城。可只看到楼,看不到墙。至少是在路上看不到。可能就因为这三座“炮楼”——姑且就叫它炮楼,因为咱们对日本鬼子的炮楼太熟悉了,一看到那砖石砌的楼就不由己地想起了那小日本的东东——才有了三楼这个村名,也才有了牛帮口这个村名。有城墙就有口子,至于为什么叫牛帮口,那我就不管了。塔没有,那花有没有呢?在这儿漫山遍野全是花儿。每到春天,清明前后,全大同市,全灵邱县,到处都是灰蒙蒙一边的时候,花塔已是“一片山花烂漫时”,山上的山桃花儿、果园中的瓜果梨桃各色花儿竞相开放,白的红的粉的紫的,好似生怕落了后似的,向着太阳,向着蓝天怒放着。人们的家中也大多养着娇贵的、普通的高高矮矮的花儿,与漫山遍野的果花儿、山花儿比赛着。世上的事儿就这么奇怪,住在城市中的我们,很多年来就养不好一盆花儿,住在这山野之间的岳母却家中院内摆满了一盆一盆的花。

从此说来,这花塔叫的也有道理。

遍地桃花

二、世外桃源

花塔的“原生态”让不少人着迷,他们看着那用大大小小圆的扁的河卵石垒起来的墙头,踩着那过河用的远一块儿近一块儿的“扎石”,听着那村妇们推着碾轱辘不紧不慢的咯吱声,喝着那清洌甘甜的泉水,他们陶醉了,他们给这个小山村起了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世外桃源。之所以叫她世外桃源,缘于三个原因,一是这儿的山水有看头,灵邱本就是山区,不缺的就是山,可山与山不一样,其他的山就是一座座山,最多山上可以放牧、砍柴,而这儿的山却可以看,有看头。也就是说,这儿的山有灵气,是活的,是可以与人对话的。二是这儿的人憨厚、好客,与山一样,他们也属于那种原生态的,铜臭味很少。三是在进村前要过一条近二里地的山洞,这在其他处是没有的,会不由人地让人与桃花源洞的那个洞联系起来。这个山洞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集全公社的财力物力开凿的,当年一是为了给花塔的人开一条进出的路,因这个小村的人进出都要翻过眼前的大山,向下是河北的阜平,没路可以凑合,向上是到公社、到县城的必经之路,没路,那成了花塔人、全公社人的心病。那时的干部还是想着百姓的,百姓们急切盼着有一个山洞穿过眼前的大山,干部们真的就咬着牙带着全公社的青壮劳力们修出了这个洞。修这个山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建一座水电站,这个站还真建成了,发的电并入了华北电网,所以三楼的人们常常自豪地说,天北京的人还用着我们的电哪。三是水改道山洞后,原来的河道可以修成上好的地,为当地能增加几百亩水地,那更是惠及子孙的好事。只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地没有修成,可能就是文革的结束,大寨的不吃香,农业集体的解散,等等,反正河滩还是河滩,没有变成肥沃的土地,令人遗憾。毫无疑问,花塔是这一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进出不再用趴那看不到顶的红沙岭,还让村子有了一种神韵:当我们驱车来到牛帮口时,好像已经走到了灵邱的尽头,可要是有村人一点拨,过了山洞,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天地。这儿山清水秀,树木葱茏,田间有三两农夫劳作,当你经过时,不管他们是否与你熟识,都要抬起头给你一个笑脸,这时,你真会生出来到世外桃源的感觉。

吊桥与小亭

三、洞里洞外

这红沙岭隧洞是花塔的标志性建筑,相当于大同的展览馆,也就是后来的红旗商场。当你来到红沙岭面前时,真的是到了山立水急疑无路的境地。路当然是有,就是上山。红沙岭上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那是花塔的人祖祖辈辈用脚磨出来的。1977年冬天我结婚的时候,山洞还没有完全开通,我们就是翻过红沙岭一路走到我家的,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甚至连条毛驴也没有——外村的毛驴走不了那样的山路。这山洞近900米,那可是农民们用大锤、钢钎一下一下砸出来的,就是炸药也是农民们用土办法自己造出来的。可说也奇怪,农民们用历史上最原始的办法凿出来一个能过大汽车的山洞,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没有什么劳动保护用品,甚至连顶柳壳帽也没有,多少年过去,他们竟没有一次伤亡事故,最多也就是皮破出血,简单包扎一下而已。这真是一个奇迹!每每说到当年,整个三楼公社的人无不为之惊叹,无不为之骄傲。面对如今钱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牛吹的越来越大,事故越来越多越大的人们,他们确实有理由骄傲。由于山石坚硬,洞中打得很是光溜,顶上没有发碹,地上也没有混凝土,就是一个纯人工的作品。在山洞的左侧有一两米多深的水渠,流水淙淙,常年不断,水渠的水出洞后流到了设在半山腰的水电站。洞中每隔不远,还有当时打洞的人为花塔的人设计的歇台,也就是一米多高的石台,当背着沉重的背包或尼龙袋进出这条山洞累得气喘吁吁时,把背上的物品放在石台上歇一歇,那感觉真是“好极了”,用如今的人话说,那才叫爽。山洞有时也要塌方,可从来没伤着人。当人们发现有了塌方时,石头不大,他们就会立即搬到可以存放石头的地方,要是一个人搬不动,他们就会约上人去搬。花塔的人对这个山洞充满感情,都把它当作是自己家的物件来看,所以他们从不吝啬自己的气力,也不打算向谁要什么报酬,他们非常自然地维护着这条通向外边的通道。

能过河、上山浇地用的输水管道

四、树的海洋,花的世界

从山洞走出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树的海洋,小村子则隐藏在树的怀抱中。花塔的树特别多,品种多,数量多,大概因气候适宜,各种树也长得粗壮,特别高大。这儿是灵邱、繁峙、阜平三县的交界之处,鸡鸣两省三县,三个地方有的树这儿全有,普通的杨柳权且不说,光果树就有苹果、鸭梨、红枣、柿子、核桃、花椒、蜜桃、葡萄、酸杏、黑枣等十几个品种。春天,山上、台上、河湾,漫山遍野的花,空气中日夜弥漫着花的香味儿,秋天则是各种颜色的果实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

红了樱桃,绿了花椒

五、出洞后真有一座塔

进洞时公路与河槽的落差不过十几米,可出洞后落差却有了上百米,所以前辈们才在这儿修了一座水电站。几乎是直立的水冲下去,水的冲力极大,事半功倍。从洞口到坡底的河槽,这上百米的山坡全被勤劳的花塔人修成了梯田,石头垒的塄,平展展的地,地中是各类果树和庄稼,从大渠中引来的水弯弯绕绕,浇遍了层层梯田,使得庄稼长得十分茂盛,不管老天爷是不是下雨,这儿总是那么翠绿,郁郁葱葱,人间仙境一般。特别是前些年,这儿的梯田种的全是冬小麦,每当花开季节,小麦也正是浇了头水日夜疯长的时候,花的鲜艳与麦田的翠绿相互映衬,一幅美妙的画家笔下的田园山水画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总是回头,不忍离去。站在坡底向上望去,这高高的“六家台(这个高台的地名)”犹如一个底部宽大顶部狭小的巨型高塔,每一层塔上都被勤劳的花塔人涂满了各种色调。难道花塔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极有可能。

村头小桥

六、花塔的桥

花塔有大河,虽然不能行船,不能养鱼,却也给花塔带来无尽的好处。首先它能浇地,不用人工开凿就是水浇地的地方本就不少,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后来又有出去工作了的有了一定能力的人运回了水管、水泥等,把过去没有能力和可能变成水浇地的高台也变成了水地。因此,花塔有了种冬小麦的条件,使得本来只能一年种一季庄稼的大同地区有了唯一的一处可以一年两熟的村庄。由于河中的水是上游上百里流域汇集而成,水量很大,村中的空气也特好,因而,百岁老人也很多,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还有就是,水量的充沛,导致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疯长。在花塔,不论你栽种下什么树,似乎都能存活,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有水,就得有桥。花塔的桥多是那种最原始的桥,所以才引来了城市中无数的旅游者。最多的是种叫作扎石的东西。它虽然不是桥,可却起着与桥一样的作用。到了夏天,河中常常发洪水,搭上木桥会被洪水不留情面地冲走,于是村民们就在需要过河的地方找些大石头或就地取材利用河中的石头不远不近地摆成一溜,天长地久,这些扎石都在河床上扎了根,多大的洪水也冲不走它们,就是冲走了人们并不费多大力气又会再补上一块。在城市的公园中也有这样的东西,但那是为了观赏,在花塔,却是为了过河,为了劳动和生存。不过,现在这也成了城市人们的观赏品,他们来到这里,来来回回地走在扎石上,充满新鲜感。世上的事就是如此美妙,城市的人百里迢迢来了看村民们觉得最没看头的扎石,村民们却看城市人的幼稚与可笑。在洪水冲不到而又常年有水的地方,人们则搭两根木头做成简易的双木桥,如果两根木头有弯度,中间有了缝隙,人们就在缝隙处填上些石块。这已是半固定的桥了,虽然简陋。在人与牲畜常过的地方,经长期观察又不易被洪水冲毁的地方,人们就用很多木杆搭一个比较宽大的固定的桥。他们把桥的两头用石头加高,桥上垫着柴草,覆盖沙土。这样的桥很少,人们觉得它成本有点高,不及扎石和双木桥简便省事。

后来不知是公家出钱还是花塔出去工作的人为家乡办好事,在村子的上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的桥,方便了进进出出的村民们和游人们。这座桥也成了住在村里的人送别离村进城的亲人们分手的地方。过了桥,就是上坡的路,转弯很多,转眼就看不见了亲人的背影,所以送人也就送到这儿。要离开的人们过了桥就会几步一回头,望着亲人,望着山村,恋恋不舍地离去。每当此时,心中就会不由己地泛出那句“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的歌词。

作者简介

张济国,男,山西灵丘人,1954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1973年参军,1979年到大同当煤矿工人,从事井下工作一年,调办公室干事,后历任干事、主任、纪委书记等职,2014年退休赋闲。从当兵到当煤矿工人,基本从事政工文秘工作,从事公文撰写,有空就写点小品文、小评论和散文发在新浪博客、QQ空间和百度吧中,网名半截儿老头。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周三白||李氏春秋(23)到农村去

梁志宏|| 白堤苏堤的诗意印象

大同土林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