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历史上看,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命途多舛的中华民族经历了长久的战争与磨难。在那个年代,伴着战火却也迸发了不少英雄人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内战中就扮演了推动革命发展进程的关键作用。 01 对历史来说,这两位最大的贡献便是发起了西安事变,然而在那之后,张学良同杨虎城两位将军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迫害。根据资料记载,张学良将军从1938年开始就被囚禁,限制了人身自由,直到1990年才重新获得自由。 而 杨虎城将军,也在西安事变之后,不得不被迫出国 。然而杨虎城将军即使身在国外依旧心系祖国也保持着对国内事态的关注。 1937年他偷偷潜回国内,不幸在南昌被国民党发现,而后一直被关押了12年。 直到1949年9月,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军统特务人员奉命将杨虎城一家八口带到重庆戴公祠将其残忍杀害。而今天要说的主人公,便是“侩子手”之一—— 杨钦典 。 02 杨钦典出身贫寒,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活下去,正巧国民党在招兵,他 就顺势加入了国民党 。加入国民党之后,一直做的是边缘工作,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兵。 在1948年,杨钦典被分配了新的任务:看守白公馆内的重要犯人。 在这里他遇到了可以说是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人——宋绮云、许晓轩等人 。他们十分善于游说,都是作心理战的一把好手。恰巧他们发现杨钦典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当兵的初衷只是为了吃饱活下去,知道他本性不坏,就想办法找机会和他搭话,希望他能迷途知返。 从形势到道理,不厌其烦的劝诫杨钦典要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不要替反动政府卖命,弃暗投明。杨钦典也非不明事理之人,他也懂得什么才是对人民真正有好处的。因此杨钦典 开始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尽力给予方便,为他们传递信息、交换书信,还适当延长了放风时间。 然而在其位谋其政,他被派遣参与了杀害杨虎城将军一家的行动; 他在这次行动中被分配的任务是杀害杨虎城的幼子,他缓缓地用双手握住了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的脖子,然而却迟迟下不去手,直到另一个特务合力才结束了这个幼小可爱的生命。 03 “11·27”大屠杀后,杨钦典心中就陷入了纠结,正巧一次外派,白公馆除了杨钦典和另一个士兵,其他的看守士兵都因前方的紧急情况被调走了,只剩下下杨钦典等两人看管没来得及杀害的19个人。紧要关头之下,杨钦典耳边回想起了当时革命战士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幡然醒悟, 弃暗投明,偷偷打开了牢门放走了罗广斌等19位革命志士。 我们常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们也常说,军令如山,但军令之下,是非之辨,善恶所从,恐怕还在军人自己。 因为杨钦典将功折罪,放出了剩余19名革命志士,在解放后,曾经得到了杨钦典帮助的革命志士纷纷帮他作证,以及他的反思态度良好,因此他没有像其他的迫害过革命志士的国民党一样被执行死刑或是锒铛入狱。 然而即使如此,杨钦典还是始终忘不了当年被杀害的杨虎城将军一家。在杨钦典晚年,生活上有些困难,但他从没抱怨过。他认为自己有罪过,不该享受。幸而 在杨将军被杀害的五十多年后,杨家的后人,杨虎城将军的孙子找到了杨钦典,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劝慰他放宽心,临走之际还祝杨钦典长命百岁,一把年纪的老人老泪纵横,悬在心上多年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 结语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便是杨钦典放出的19个人中之一,他在回忆录中对杨钦典的行为表示了明确的肯定。这些都证明了一句老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007年,杨钦典病逝,终年89岁。 我们无权对历史指指点点,但现在看看,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环环相扣的。如果当初杨钦典不是在最后关头幡然醒悟,那么他的结局想必也和其他国民党人没有差别;如果不是杨钦典放出了罗广斌等人,那我们就更无法看到像《红岩》这样的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红岩》、《愚公是位好领导》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来自: 丘山三也君 > 《W:晚清。民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