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相蒙冤九百年,一生为国为民,却被列入《奸臣传》中

 丘山三也君 2022-05-15

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宋史·列传·卷二百三十》

这是《宋史》中对苏轼和章惇友谊的描绘。

章惇

在《宋史》中,章惇被同蔡京等人一起,列为《奸臣传》中。我们都知道,蔡京是宋徽宗时期的大奸臣,他蛊惑宋徽宗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章惇这个“奸臣”,就是被蔡京给污蔑的,为何蔡京被立为奸臣后,没有给章惇平反呢?

章惇被记入《奸臣传》中,还是因为他仗义执言的性格。章惇是苏轼的好友,两人青年时期就已经结识。两人是同榜进士,因为喜爱对方的才识,成为了挚友。两人常常一同出去游山玩水,好不快意。

在一次出去游玩时,两人来到一处万丈悬崖,只有一根横木卧在绝壁之上。苏轼不敢在绝壁上题字,章惇毫不胆怯,走上前去。他用毛笔写下五个大字“苏轼、章惇来”,从横木上走下,依旧面色不改。苏轼开玩笑说:

“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

这句话说出了章惇的性格,苏轼和章惇进入仕途后,两人渐行渐远。两个之间的疏远,还是因为政见不同,渐渐貌合神离。宋神宗登基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受到重视,章惇就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

章惇和苏轼

苏轼则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贬谪,章惇青云直上。“乌台诗案”爆发后,其他苏轼的好友亲朋,纷纷疏远了苏轼。苏轼也很识趣,主动断绝了同他们的关系,自己了然无物。章惇这时却雪中送炭,当时丞相王珪多次拿苏轼文章说事,章惇都据理力争。

苏轼看到好友如此给力,曾经给章惇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章惇位居副丞相的职位,可谓位高权重,但是依旧为苏轼发声,给苏轼求情。宋哲宗登基后,高太皇太后把持朝政,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遭受沉重打击。

章惇被贬谪,而苏轼等人被重用,这时苏轼官居九卿。苏轼位高权重后,对章惇的境遇闭口不言,并没有替章惇求情说话。而且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多次上书,言之凿凿,攻击变法派章惇等人。

对于苏轼的态度,章惇应该大失所望,两人更加疏远。高太皇太后把持朝政,欺负宋哲宗年幼,随意任命亲信官吏,控制朝堂。苏轼对高太皇太后的举动,并没有表示反对,轻视了年幼的宋哲宗。

高太皇太后

高太皇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亲政,对当初苏轼等人尊高太皇太后,轻视自己的行为异常痛恨。苏轼等元祐党人纷纷被贬谪,章惇又一次担任了宰相,而且是独相。这一次,章惇对苏轼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没有刻意打击苏轼,也没有替苏轼说话。

可能对章惇来说,苏轼不再是他的好友,两人之间只是普通同僚关系。章惇不再替苏轼说话,也不刻意打击元祐党人。宋哲宗对元祐党人有多痛恨?曾经有官吏上书,请求将苏轼等人调离岭南之地,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地方。

章惇独相

宋哲宗的回复是绝对不可以,苏轼同章惇因为政见不合,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宋哲宗病逝后,并没有子嗣继承皇位,皇太后询问章惇储君人选。章惇回答皇太后:

“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

而最终皇太后确定端王赵佶登基,因为章惇没有推荐端王,因此被宋徽宗流放。苏轼被批准北归,章惇被流放岭南,两人的命运再一次反转。苏轼这次对章惇是什么态度呢?章惇的儿子章援向苏轼写信求救,苏轼写了长文给章惇,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苏轼病逝

就在苏轼回信一个半月后,苏轼病逝,他也无力救回章惇。章惇先是被贬为越州知州,后又被贬到雷州,担任司户参军。公元1106年,在苏轼去世五年后,章惇在贬谪地去世,享年71岁,在记载中:

“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

章惇一直恪守着自己的本心,他曾位高权重,但是四个儿子考中进士,只有一个儿子出任了校书郎的职务。章惇曾位高权重,但是其余三子皆在州县为官,没有受到父亲的荫蔽。章惇因为得罪了宋徽宗,被蔡京列入奸臣之列。

苏轼等元祐党人曾被列入奸臣传中,王安石等人在一段时间内,也被污蔑为奸臣。但是王安石很快被平反,苏轼等元祐党人在宋高宗时期,也先后被平反。只有章惇一直顶着奸臣的骂名,元朝丞相脱脱编撰《宋史》,依旧采用了蔡京的说法。

章惇蒙冤

此后九百年时间,章惇始终背负着奸臣的骂名。章惇曾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参与了绍圣北伐、元符西征、元符和议。他在丞相位时,宋军出征西夏,击败吐蕃,收复了大片失地。这样一生忠君爱国的名相,背负奸臣骂名,真是当时时代的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