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格纳+威尔第+斯特劳斯

 小溪收藏屋 2022-05-15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49210_2.jpg

见瓦A01-DL15-Orchestermusik von Richard Wagner-1963-Idílio de Sigfido Trist?o e Isolda etc-de Wagner-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一幕序曲-罗恩格林第一幕序曲-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一幕序曲-伊索尔德之死-维也纳爱乐乐团Filarmonica de Berlim, 库贝利克Kubelik指挥-01.The Mastersingers of Nuremberg; Prelude-02.Prelude to Act 1-03. Idylle de Siegfried-04.Tristan and Isolde; Prelude to Act 1-05. Mort d*Isolde.

见瓦A01-RA45-瓦格纳管弦乐名曲集Lorin Maazel,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Waltraud Meier (mezzo-soprano)-理查德·瓦格纳在音乐史上是以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出现的,他以始终不渝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力量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奋斗,并最终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唱片收录了瓦格纳最著名歌剧作品:汤豪舍-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罗恩格林-众神的黄昏-漂泊的荷兰人等选段。由集作曲家、小提琴家于一身的当代著名美籍法国指挥家洛林·马泽尔领衔世界一流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热情诠释,并由德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沃特劳德·梅耶赋予强烈个性与灵魂的演唱,较之棱线突出的德国风格演奏方式,马泽尔特有的诠释方式反而比较珍惜作品中的和谐之美。录音-1997汤豪舍-序曲和酒神节的狂欢Tannh?user- Overture and Bacchanale-1.Overture 序曲-2.Venusber-Bacchanale维纳斯-酒神节的狂欢-3.漂泊的荷兰人-序曲Die fliegende Holl?nder- Overture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Lohengrin- Prelude to Act 1众神的黄昏-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Gotterdammerung-Siegfried’s Funeral March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 Prelude 前奏曲-2.Isoldes Liebestod 伊索尔德的爱之死

见瓦A01-DL32-Wesendock Lieder de Wagner-Staatskapelle de Dresde com Giuseppe Sinopoli-Don Juan, Cuatro últimas Can??es e etc de Strauss (Filarm?nica de Berlim c/ Karajan)瓦格纳-魏森冬克之歌& 理查·施特劳斯-唐璜-蒂尔恶作剧-最后的四首歌 (德累斯顿国立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辛诺波里指挥 & 柏林爱乐乐团, 卡拉扬指挥-01. Der Engel-02. Stehe Still-03. Im Treibhaus-04. Schmerzen-05. Tr?ume-06. Don Juan, op.20-07. Till Eulenspiegel*s Marry Pranks, op.28-08. Frühling (Hermann Hesse)-09. September (Hermann Hesse)-10. Beim Schlafengehen (Hermann Hesse)-11. Im Abendrot (Joseph von Eichendorff)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49210_1.jpg

见瓦A01-卡拉扬1988年与杰西诺曼的音乐会录音。

乐团:维也纳爱乐;发行公司:DGCD编号:4236132
1
唐豪瑟序曲Tannhauser und der Sangerkrieg auf Wartburg: Overture
2
齐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Idyll
3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 Vorspiel zum I. Aufsug+ 4 Isoldes Liebestod
《齐格弗里德牧歌》是于1870年在瑞士卢塞恩湖畔的特里伯森(一译特里布申)别墅创作的,因而又名《特里伯森牧歌》。瓦格纳写成大歌剧《齐格弗里德》的同一年,即1869年喜得一子,取名齐格弗里德,转年为了并祝其妻科西玛的生日以及其子一周岁纪念而创作了这部管弦乐曲。
《齐格弗里德牧歌》是一首由15件乐器演奏的小型管弦乐,使用了长笛、双簧管、两支单簧管、大管、两支圆号和8件弦乐器构成的弦乐器组,瓦格纳亲自指挥,瓦格纳的好朋友指挥家汉斯·里希特则参加到乐队里。瓦格纳与朋友们经过暗中排练,在18701225日柯西玛生日那天给了她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天早晨,乐队成员们很早就悄悄起来,在瓦格纳住宅的楼梯上排列好,早晨七点半,冬日的阳光刚刚映入室内,乐队奏起了《齐格弗里德牧歌》,音乐静谧、深情,对这一切毫无知觉的柯西玛从睡梦中醒来,清新柔美的音乐环绕四周,她起身推开门,见到瓦格纳正在指挥着乐队。这个别出心裁又饱含深情的生日礼物令柯西玛深为感动,孩子们也喜欢极了,他们把这首乐曲叫做楼梯音乐。
齐格弗里德由阿尔贝里希的兄弟米梅抚养长大,他将齐格蒙德遗留的宝剑碎片铸成新的武器。按照米梅的如意算盘,齐格弗里德可以拿这把剑除掉化身为大蛇的法夫纳。但他最后想以毒酒害死齐格弗里德时,却没有料到齐格弗里德沾到龙血后能够听懂鸟语,从而识破他的阴谋,并一剑将米梅刺死。齐格弗里德带着指环跟随飞鸟的指引,上山要去寻找沉睡在岩石上的布仑希尔德,但半路遭到沃坦的阻拦。齐格弗里德一刀砍断了沃坦的枪,他的权力也随之消失。齐格弗里德大步跨进烈焰,唤醒沉睡中的布仑希尔德并和她结为夫妻。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
http://www.56.com/u12/v_NDUxMDY2OTU.html
这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于1848年开始创作,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 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同名影片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伯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年轻铁匠齐格弗里德的故事。
莱茵的黄金-大都会版-http://www.iqiyi.com/v_19rrhf7pdw.html
莱茵的黄金 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http://www.56.com/u65/v_NTY3Mjc2ODI.html
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盛行,许多北欧神话被视作邪教清理,残存的较为著名的有英格兰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和德国的尼伯龙根等,瓦格纳的《指环》就改编自中世纪德国的民间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神话与其他的古代神话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欧神话中神的身上有着人性的一面,他们不是全能的、所向无敌的,而是有一定的限制,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诸神的黄昏》中就体现了这一万物同归于尽、转换新生的思想。当时,瓦格纳将这部叙事诗整理后打算写成歌剧脚本,却招来很多反对,多数人认为这样庞大的脚本无法配成音乐。但瓦格纳成功了,他以二百多个主导动机贯穿全剧,采用明暗两条线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由于瓦格纳的歌剧乐队编制庞大,所选择的歌手在音量音色和强度方面都有特别要求,同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极端措施保证聆听效果,故瓦格纳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大公为他的《指环》能够上演特别出资建造拜罗伊特剧院(又名节日剧院,1872522日破土动工,历时两年多,于1875年竣工),其设计专为配合瓦格纳的要求,它将乐池沉降得更深,最嘹亮的铜管乐器放在最深处,离指挥很远,远远低于舞台上的歌手。18768月,《指环》全剧于该剧院首演,分四天上演,共演两次,每天下午4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首演的指挥是汉斯·里希特。当时,演出盛况空前,几乎整个欧洲的音乐人士都齐聚这个莱茵河边的小地方,甚至到了拜罗伊特发生食物短缺的程度。
齐格弗里德牧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齐格弗里德》,《牧歌》里的若干动机几乎完全脱胎自这部大歌剧。《齐格弗里德牧歌》的第一主题缠绵悱恻,即《齐格弗里德》第三幕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在硝烟散尽之后山盟海誓时的“纯洁的爱情动机”。在这段旋律的上方,长笛娓娓吹奏的一段悠扬的主题,则是一个例外——这是《女武神》终场时布伦希尔德被贬为凡人后在下界山顶安详熟睡时的“睡眠动机”。长笛的演奏在这里被处理得好似一缕游丝,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瓦格纳似乎还在怀疑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稍显突兀的爱情以及儿子的诞生,因这种复杂、幸福的心情而将两段神态迥异的旋律编排在一起,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睡吧宝贝,这首德国民谣的旋律在《齐格弗里德牧歌》中被改头换面,成为该曲的副部主题,并与第一主题交织叠映,逐渐发展成一段舒缓浪漫的赞美诗。此时的瓦格纳应是沉浸在为人父的喜悦之中,谁没有过细腻的感情和温存的体验呢?幸福的时光在这位大师的生命中纵然罕见,我有种感觉,似乎德奥系尤其日耳曼作曲家笔下的摇篮曲更加富于诗情,优美、恬静,浪漫而有风度。乐曲随后出现转折,几番过度和反复之后引入了《齐格弗里德》终场时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幸福的爱情动机”,这应是全曲的高潮所在了,用心倾听,你会发现这是瓦格纳发自内心的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礼赞。爱情——摇篮曲——爱情,《齐格弗里德牧歌》全曲的脉络清晰可见。“幸福的爱情”和“纯洁的爱情”在高潮处相互交织再现后逐渐趋于平静,好像理智的回归。乐曲最终在“睡眠动机”里温柔和谐地结束,瓦格纳又回到现实中。也许是胸中满溢亲情和初生儿带来的喜悦,也许是争斗与动荡之后难得的清净与安逸,这段委婉舒缓的乐曲显现出瓦格纳多变性格中少有的温柔与平和,这种情绪经过权威指挥和乐队的演绎自然也会带给听众同样的感受。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50902_1.jpg

见瓦A02-安魂弥撒曲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出生于意大利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大师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卡拉扬-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4NTUxMg==.html
Pappano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qB2XT4jS-A/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55074/
歌词-邹仲之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90d830100chrn.html

http://www./topics/48003/http://www./topics/2772118/

安魂弥撒曲是威尔第在《阿依达》以前创作的一部非常震撼的曲子。又称《安魂弥撒》,作于18731874年。这部作品是为纪念好友、意大利诗人及小说家曼佐尼而作。提供两个版本,供大家对比欣赏。1967年版本由帕瓦罗蒂唱男高音,1984年版本是卡雷拉斯。 推荐阿巴多在1984年和2005年两次音乐会中指挥的《安魂弥撒曲》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一段是曲中神怒的动机,在整个曲子之中反复出现,象征自然之力无可抗拒。在影片中被借用,象征大人们在极端的恐慌中爆发的愤怒。
曼佐尼是19世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安魂弥撒》于曼佐尼逝世一周年时1874年在米兰首演。
这部作品的7个乐章是:
一.安魂曲与慈悲经,行板,4位独唱与合唱,歌词第1句是:主啊,让他们永久地安息,让永不熄灭的光芒照耀着他们。
二.最后审判日,分为9部分:
1.
最后审判日,激动的快板。乐队表现最后审判日的恐怖,预示了《奥赛罗》的暴风雨场面。合唱的歌词是:到神谴的那一夭,到愤怒的那一天,如大卫所预言的,世界将变为灰烬,西比尔(古代女预言家)将变为灰烬。
2.
审判经,持续的快板。合唱歌词:号角吹响了奇妙的声音,掠过世界上的坟墓,它要召唤所有的人来到王座面前。定音鼓表达这可畏时刻的恐怖,然后男低音独唱,描绘当所有人站起来回答最后审判者时,死亡和大自然都吃一惊。
3.
圣经,持续的极快板,女低音和合唱。歌词内容:每一件事都将揭示出来,无人能 油殉头!! 女低音演唱一个长长的抒情旋律,合唱团作为背景。
4.
多可怜的人。柔板,女高音,女低音与男低音。当正义得不到保障时,我所说的个可怜的人将请求哪一个保护者来帮助呢?三个独唱者同唱一个乐句,互相模仿。
5.
最威严的王,庄严的慢板。合唱团与4个独唱者,这是柏辽兹的歌词(最威严的王,他自由地拯救那些值得拯救的,拯救我吧,仁慈之源)。
6.
记住,仁慈的耶稣,庄严的慢板。女高音与女低音:记住,仁慈的耶稣,我是你出行到人世间的原因,不要在那一天把我遗弃。
7.
我呻吟,像是一个被谴责的人,稍慢。男高音:我呻吟,像是一个被谴责的人,我的脸因犯罪而发红,啊,上帝,饶恕恳求者。
8.
该诅咒的毁灭了,行板转快板。男低音:当该诅咒的毁灭了,并送向痛苦的烈火时,召唤我到天国。快板, 返回第一部分。
9.
那是哭泣的一天,广板。4位独唱与合唱:那将是哭泣的一天,被谴责的人将从灰烬中再生并接受审判,那么,宽恕他,啊,上帝这是一首悲歌。先是女低音,然后男低不是然后重唱,结局合唱:仁慈的爱稣,让他安息吧。
. 主耶稣基督,激动的行板,四重唱:主耶稣基督,光荣之王,解救所有信徒的灵魂。

四.圣哉经,快板,双重合唱:圣哉圣哉,圣哉,万众之主,天地间到处是你的光荣。和撒那(赞美之语)的声音最高.以上帝的名义到来的得以进天国。
. 上帝的羔羊,行板,女高音、女低音与合唱队,祈求洗清了世上罪孽的神之羔羊。

六.永恒的光芒,中庸的快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上帝啊,让永久的光芒照耀着他们,永远照耀着你的圣徒,因为你是仁慈的。
七.拯救我,中速,女高眼与合唱,女高音祈求拯救的一句由合唱团模仿:上帝啊,把我从水恒的死亡中解脱出来,在那天描地动的可怕一天。最终女高音以诚挚的祈祷结束:上帝,在那崇高的审判之口,把我从永恒的死亡中解救出来合唱吟咏最后的一句:解救我,解救我。
凯旋的死亡--评威尔第《安魂弥撒曲》——摘自黎明舞者
奇怪的是上周在狂欢节上疯狂的人群,今天衣冠楚楚安静地坐在贝多芬音乐厅享受关于追思死者的弥撒曲。当然狂欢节的来源是和这个紧密相连的,因为狂欢节的日子一定是天主教圣灰星期三的前一天或者前一段时间(每年11111111分开始到圣灰星期三的前一天结束),圣灰星期三开始了为期四十天的斋戒,科隆作为狂欢节的发源地也和这地区的居民的天主教传统有关,这段斋戒时间是为了纪念圣经中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经过了四十年的沙漠旷野的历程,同时最后纪念耶稣的受难及其死亡,最后到复活节宣告这段日子的结束。因此,那些在狂欢节疯狂的人群现在开始安静下来,而这段时间的艺术文艺活动也和这些精神相配合。
座落在波恩莱茵河畔的贝多芬音乐厅座无虚席,这次的音乐会是波恩巴赫协会为了纪念成立60周年专门组织的,政治家们毫不谦虚地坐在前排,主持人还特意介绍了一位来自日本的排位第四的歌唱家Joko Ando,难怪周围的人对我这张亚洲的脸孔有着善意的微笑,我倒不欣赏这个小日本的唱功,自问是没有带有偏见的,也自问,像日本这样的国家是否对这样的宗教音乐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需要的只是音乐歌唱的技巧而已。还好,合唱团的好处在于并不因着个人的因素而影响整体,完美协调的配合无疑是一个精神文化大餐。
特意买了一本册子,当然,音乐会全程就是威尔第的《安魂弥撒曲》,主题就是死亡和对死者的告别以及祈祷。听着音乐会中间的美妙乐章,我突然感觉到这种音乐有一种凯旋主义的味道,这种凯旋和平时人们理解的死亡相去甚远,或者和东方人的死亡氛围天壤之别。突然感觉到整个的音乐会意义非凡。在人们的经验里,死亡是悲痛的告别,特别是在中国人的经验里,死亡及其葬礼是乌烟瘴气的,神秘而又恐惧。中国孩子的童年,最害怕的就是这些经验,悲哀的号角、沉重的装饰、真的和伪装的哭天喊地以及僵尸传闻,我对棺木始终心存恐惧。虽然现在中国城市里葬礼简化了很多,但是始终逃不了对于死亡及其葬礼那份黑暗阴影。
1874年威尔第谱下这样的《安魂曲》,对于今天来说是艺术作品,然而他当初写作并非是要把它供养起来放在博物馆,而是作为真实的天主教的葬礼而用,也可以说是欧洲人的葬礼而用。他的乐章背景是和基督教教义相连接,从一些美丽词汇就可以看出这个精神:永远的安息,永远的光照耀,壮美的号角,死亡被凝固,被拯救和释放,也就是说,这样的死亡观是一个凯旋的死亡观,没有结束而是开始。特别是音乐会里有两样乐器增加了这种凯旋的美感:号以及鼓。号角吹响也让人想起圣经中《默示录》天使在世界结束时吹起了号角,把那些义人召集起来,号角同时在战争中也代表重要的意义,号角和旗帜一样如果失去也就代表战争失败。鼓因为占用的地盘比较大,所以也特别引起我的注意,鼓带来的震撼力和整个乐章的配合正突显出被拯救的胜利。
虽然中国的死亡哲学里并不缺乏积极因素,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个样子。音乐会现场很多小孩子,打扮得很标致,小手鼓着掌,这算不算一个死亡教育呢?不过也有另外一幕,前面的一对在死亡凯旋的乐章下那个恐龙公主时不断的啃着她的青蛙王子。
去年家父过世,我决心改革一下葬礼的形式,结果遭到兄弟们的反对,不过身为村委会主任的四哥支持我,他从小就对村里虚假的葬礼陋习不满,并说不惜一切也要改。其他反对我的理由是说,这是传统,人家都做,咱不能不做,不然会遭人家白眼。结果在我的努力下,达成了一些共识:1,取消吹号,因为本身号的音乐毫无美感,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不伦不类的噪音(据说吹号的目的是送死者上路,不要回来了打扰活着的人),改用官方通用的哀乐,用CD播放(村里第一次);2,取消跪拜形式,一律鞠躬,直系亲属除外,(没有了直系亲属之外的跪拜,就少了很多那些虚假的哭天喊地了);3,取消一切的传统装饰,改用鲜花; 4,传统女人是不能上墓碑的,咱家的女儿也是平等的人,孝敬不少,凭啥比不上冷血男人?所以要刻在墓碑上。这个议论不少;5,谢绝和天主教没有关系的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对亡者的拜礼形式。后来村里的人是怎么议论的,就不去关心了。

见瓦A03-路易莎·米勒LuisaMiller-威尔第;版本: RCA Bergonzi Moffo
发行时间: 1964年;地区: 美国;语言: 意大利语
三幕歌剧路易莎·米勒(Luisa Miller)1849年初演于那不勒斯。剧情取自德国作家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意大利脚本作家卡马拉诺(18011852)撰脚本:瓦尔特伯爵之子鲁道尔夫热恋老军人米勒之女路易丝。伯爵令其子娶奥斯泰伊姆公爵之女弗雷德丽卡,其子不从,伯爵大怒,将其子及米勒下狱。伯爵并令米勒的部下武尔姆强!迫路易丝写信给鲁道尔夫,声明她已另有所爱,以示决绝。后鲁道尔夫出狱,斥路易丝薄情,并迫使路易丝与自己一起服毒。毒发之前·,路易丝声称写信实出于武尔姆之威逼。鲁道尔夫闻言,悔之不及,立杀武尔姆。
《路易莎·米勒》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的重要作品。威尔第以席勒作品作为素材谱写的歌剧,除1847年的《强盗》和1867年的《唐·卡洛斯》外,还有这部根据《阴谋与爱情》(Ka- bale und liebe)的《露易莎·米勒》,而席勒的这个原作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47
7月,《强盗》在伦敦首演成功后,威尔第根据拜伦的原作所写的《海盗(Il Corsaro)在托利耶斯特首演,又接受罗马安杰第纳剧院的委托,谱写了《雷那诺战役(La Battaglia di Legnano),此剧首演时因意大利独立运动爆发而兴奋的同胞就高呼威尔第万岁意大利啊,我的祖国,共谢幕12次,并掀起爱国旋风。
威尔第停留罗马期间,巴黎歌剧院又寄来委托作曲的信。威尔第就把交涉工作交给当时已从舞台引退,担任声乐教师的首席女高音朱赛碧娜代劳,进行合约的签订。威尔第立刻和曾在《雷那诺战役》中担任改写的好友康马拉诺(SCammarano)商谈。康马拉诺想写的题材是席勒的《阴谋与恋爱》。由于这部作品早就吸引过威尔第的心,于是完全同意。18495月,此剧第一幕的剧本就寄达停留巴黎的威尔第处。另一方面,康马拉诺也和圣卡罗歌剧院经理商量,计划好这部新作要在10月底于该剧院首演。1849128曰,《露易莎?米勒》终于在拿波里的圣卡罗歌剧院首演,连续三天的演出大获成功,威尔第在第六天后带着无比满足的心情回到布塞特。
此剧是威尔第强化文艺路线的戏剧性作品,也是威尔第第一部把感情以写实手法表现出来的名作。剧中以乡村老兵米勒的女儿露易莎为中心,叙述领主华尔特伯爵的儿子鲁道佛和伯爵秘书乌尔姆围绕着露易莎的感情纠葛。
Disc: 1
1. Overture Listen
2.
Act I, Scene 1: Ti desta,Luisa, regina de' cori Listen
3. Ecco mia figlia Listen
4. Lo vidi, e'l primo palpito Listen
5. Ferma ed ascolta Listen
6. Sacra la scelta è d'un consorte Listen
7. Ah! fu giusto il mio sospetto! Listen
8.
Act I, Scene 2: Che mai narrasti! Listen
9. Il mio sangue, la vita darei Listen
10. Padre - M'abbraccia Listen
11. Duchessa - Duchessa tu m'appelli! Listen
12. Dall'aule raggianti di vano splendor Listen
13.
Act I, Scene 3: Sciogliete i levrieri Listen
14. Tu, tu, signor, fra queste soglie! Listen
15. Fra' mortali ancora oppressa Listen
16.
Act II, Scene 1: Ah! Luisa, Luisa, ove sei? Listen
17. Il padre tuo Listen
18. Tu puniscimi, o Signore Listen
19. Qui nulla s'attenta Listen
20. A brani, a brani, o perfido Listen
Disc: 2
1.
Act II, Scene 2: Egli delira; sul mattin degli anni Listen
2. L'alto retaggio non ho bramato Listen
3. O meco incolume Listen
4. Vien la Duchessa! Listen
5.
Act II, Scene 3: Il foglio dunque? Listen
6. Quando le sere al placido Listen
7. Di mi chiedeste? Listen
8. L'ara, o l'avello apprestami Listen
9. Come in un giorno solo Listen
10. Pallida, mesta sei! Listen
11. La tomba è un letto sparso di fiori Listen
12. Andrem, raminghi e poveri Listen
13. Ah! l'ultima preghiera Listen
14. Donna, per noi terribile Listen
15. Padre, ricevi l'estremo addio Listen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50902_3.jpg

见瓦A04-DL37-威尔第与变奏曲Verdi & Variations-I Musici de Montreal-Chandos 9662;发行时间: 1999年; 加拿大;改编:Marc-Olivier Dupin, Antonio Pasculli, et al.;小提琴:Alexander Trostiansky;双簧管:Philippe MagnanYuli Turovsky指挥I Musici de Montreal;录音:26-29 August 1997;封面:The Kiss by Francesco Hayez,本片另外选录两个跟威尔第相关的变奏曲目。
马克-奥利佛·杜品Marc-Olivier Dupin1995年根据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改编的《咏叹调幻想曲》,独奏小提琴扮演重要角色。双簧管演奏家帕斯库里Antonio Pasculli根据威尔第的《西西里的晚祷》主题改编的华丽协奏曲。
威尔第1873年到拿波里监督《阿伊达》演出之际,以三周时间谱成《E小调弦乐四重奏》。全曲熟练结合华丽戏剧和旋律技巧,写得流畅有力,成为重要基本曲目,本辑则是弦乐团改编版。突洛夫斯基与加拿大蒙特利尔音乐家合奏团的水准极高,先前录音曾被企鹅唱片指南三星戴花。录音属发烧示范级,堂音丰富优美,常被各国专家级音响迷当作试机标竿!
Fantasia on Arias from La traviata-1.Introduction: Presto–Moderato- 2.Allegretto- 3.Andantino- 4.Brillante-5.Andantino-6.Allegro BrillanteAntonio Pasculli/Grand Concerto on Themes from Verdi's I Vespri Siciliani帕斯库里根据《西西里的晚祷》主题改编的华丽协奏曲String Quartet In E Minor: I. Allegro-2.Andantino-3. Prestissimo-4.Allegro Assai Mosso
DL37-Coros e Musica de Ballet威尔第合唱与芭蕾音乐-米兰斯卡拉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Coro e Orquestra de La Scala de Mil?o, 阿巴多指挥-01. ·卡洛斯Don Carlos-Ce jour heureux est plein d'allégresse!-02. 纳布科Nabucco-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03. Macbeth-Ballett, Allegro vivacissimo-04. Macbeth-Ballett, Allegro-Andante-Allegro-2.Ballett, Valzer, Allegro vivacissimo-Poco più mosso-06.游吟诗人Il Trovatore-Vedi! le fosche notturne spoglie-07. Don Carlos-Ballett der K?nigin-08. Aida-1.Gloria all'Egitto-2.Triumphmarsch-3.Ballett-4.Vieni, o guerriero vindice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50902_4.jpg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2013/99650902_5.jpg

见瓦A05-游吟诗人Il Trovatore-多明戈
这部作品的四幕,威尔弟都加了标题,第1-决斗;第2-吉普赛人;第3-吉普赛人之子;第4-处刑
序奏很快的快板,E大调、4/4拍子:像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在定音鼓和大鼓的三次渐强奏后,出现猛烈的管弦乐总奏。不久传来朦胧的法国号信号曲,在第二次信号曲后幕启。
第一幕-第一景:阿利亚菲里亚伯爵宫廷中的走廊台上所见为鲁纳伯爵王宫门口的夜景,一边通往鲁纳伯爵的寝室,门前聚集着鲁纳的卫队队长费南多与士兵们,大家都在等候伯爵出来。因为每日夜半伯爵会来到这里,听一位不知名的游吟诗人唱歌。因守护的士兵感到无聊而打瞌睡,费南多便向他们讲述伯爵幼时的经历。他用玛祖卡调子唱出的《黑暗与恐怖》音律和谐之中带有凶狠的音调,特别生色,是一首难得的男低音咏叹调。原来鲁纳伯爵的父亲有两个孩子,健康活泼,十分可爱,父亲特别庞爱小儿子嘉西亚。有一天上午如同鬼影的吉普赛老妇人出现在摇篮旁边,使嘉西亚吃惊大哭。在保姆呼叫之下,伯爵逮捕了吉普赛老妇,她说是为占卜嘉西亚的命运而来,于是得到释放。可是从此以后,嘉西亚却变成体弱多病的孩子,伯爵认为是吉普赛老妇施巫术所致。即命令士兵逮捕老妇并处以火刑。不幸当天晚上嘉西亚就失踪了,而且在火刑场的老妇人骨灰旁边有一具小孩尸体。这位吉普赛老妇有一个女儿阿苏茜娜,因此大家一定是阿苏茜娜将伯爵的小儿子嘉西亚烧死在她母亲身旁。老伯爵不相信嘉西亚已死,临终时告诉大儿子鲁纳伯爵,务必要找到弟弟嘉西亚。卫士和伯爵侍从听了故事睡意全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可诅咒的地狱的魔妇。这时候,时钟正敲响了,已经是夜晚12点钟了,钟声打断了他们的议论。
第二景:伯爵府中的花园。这时候天色已晚,女伯爵莱奥诺拉与女伴伊内斯在花园散步。她述说自己的爱情故事:有一次在比武场上碰见一个不认识的武士,她对这位骑士颇有情意。那位英雄常在月下对着她窗口唱情歌:寂静的夜。这段乐歌的声调美妙无比。原来这位骑士就是老伯爵的小儿子嘉西亚,被阿苏茜娜扶养长大成为游吟诗人和骑士,他现在的名字叫曼里科。这时伯爵鲁纳也来到庭园中的另一角落,等候游吟诗人并暗中窥视自己所倾慕的莱奥诺拉。由于伯爵和游吟诗人面貌十分相像,因此女伯爵几乎错把伯爵当成游吟诗人。游吟诗人曼里科提着鲁特琴对着莱奥诺拉唱着:《我孤独地在世上》,伯爵碰到情敌曼里科起争吵,继又起而斗剑。最后与想阻止他们决斗的莱奥诺拉一起织成奥妙又激烈的三重唱。曼里科负伤而逃,莱奥诺拉也晕倒在地上,幕下。
第二幕:吉普赛人营帐里:比斯卡野的吉普赛小屋,围着火焰的铁匠们合唱,启幕。有名的《铁砧大合唱》,音调铿锵,加上铁锤的音响非常响亮动听。阿苏茜娜细心照顾曼里科的伤。阿苏茜娜想起往事,于是将那恐怖的遭遇说给曼里科听:女低音咏叹调-熊熊烈火。她的母亲因为误入鲁纳伯爵宫殿而惨遭火刑,阿苏茜娜为了报复杀母之仇掳劫了嘉西亚,本想把他丢入火堆。可是慌忙中不幸误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抛进了火堆,反将仇人的儿子带了出来。
曼里科听后问道:焚死的是你的儿子,那么我又是谁呢?”阿苏茜娜只说曼里科受伤甚重,若不是她以爱心尽力调理,恐怕早已性命不保。曼里科想起决斗时,假若他不是因一时意外的感触,饶了鲁纳伯爵一命,早巳将他刺死。因两人刚一上手曼里科便将他击倒。他所唱的:仇人倒地,我饶了他一命!”音调雄武又豪爽流利。阿苏茜娜此时插口说:若再见此仇人,切莫放过,尽管杀死他。激起了对答极其清越激荡的二重唱,直到高潮。
决斗后莱奥诺拉再也没有曼里科的消息,她决意进修道院。鲁纳伯爵想尽办法阻止。他预备胁迫以威力,得手之后即携莱奥诺拉远走他乡。他派兵将修道院团团围住,男中音咏叹调-她的微笑胜过星光!修道院内钟声响亮,是受戒礼节的预告。鲁纳便下令部队藏在树下,原来莱奥诺拉受戒必须从此树林经过。修女们排队出来口唱圣歌-尘世碌碌,怎能免过,歌声幽静清越,启示着自此可解脱一切忧愁烦恼。鲁纳率领手下一拥而出,将莱奥诺拉围住。曼里科也带了吉普赛朋友来到,双方交战起来,莱奥诺拉与伯爵和曼里科三重唱,加上士兵们与吉普赛们的合唱,造成了一大高潮。曼里科得胜,救出了莱奥诺拉。
第三幕-第一景:鲁纳伯爵的野外军营
士兵们迎接援军,深信明天的总攻击必定旗开得胜,雄壮合唱-吹响战争的号角。 士兵们离开后,鲁纳伯爵独自从营帐内走出来。费南多发现了阿苏茜娜并押到伯爵面前,审问后发现她就是曼里科的养母。鲁纳问阿苏茜娜是否知道从前一位伯爵的幼子被拐的事,她反问:你是谁?”伯爵便说:我就是被诱拐婴儿的兄长。阿苏茜娜听了便非常激动她说:我的儿子已经失踪,希望已绝!她还是将自己身世及伯爵儿时的事说出来。费南多说杀死嘉西亚必是她无疑,阿苏茜娜高声呼唤曼里科名字,称将来必会加倍报复。伯爵下令将她带下去关进牢狱-我终于可以替弟弟报仇了!为了引诱曼里科出来,伯爵在城墙外搭好了火刑台。
第二景:卡斯特洛城堡中:曼里科同莱奥诺拉甜蜜生活在一起,俩人知道这份快乐为时不久,因鲁纳必会派兵追踪而至。曼里科准备与鲁纳以生命相搏-山盟海誓无异一现昙花,音调悲哽大有惜别之意。路易斯进来报告说:阿苏茜娜被捕,伯爵已定了她的罪,与她母亲一样处以火刑。城外已搭好一座火刑台。 莱奥诺拉问:那个阿苏茜娜是谁,曼里科表示是我母亲。曼里科愤怒地唱出激动的跑马歌-看那可怕烈焰。歌声之高可裂金石,落尾最高音达C!非一般男高音所能胜任。尽管曼里科知道处境危险,但为了营救母亲仍和部下一同冲出城外。
第四幕-第一景:伯爵府外的城墙下,远方可以看到高塔
曼里科救母失败被捉同阿苏茜娜关在一处。莱奥诺拉在路易斯引导下悄悄探望曼里科-咏叹调-爱情乘在玫瑰色翅膀。隐约听见远处修道者朗诵经文及教堂钟声,而塔顶也传来曼里科的告别之歌-啊,最后时刻已到。莱奥诺拉决定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救回曼利可。
鲁纳伯爵和仆人们,伯爵命令部下将阿苏茜娜送上火刑台,将曼里科送上断头台。仆人退下,只剩伯爵一人:虽然这么做了,却仍不知道莱奥诺拉人在何处。莱奥诺拉恳求他饶曼里科一命,他们唱出了二重唱-请看这痛苦的眼泪。
她越是乞求伯爵越是嫉妒。莱奥诺拉表示要献身给他时伯爵终于答应。她偷偷吞下了秘藏在戒指里的毒药-即使答应把身体给予伯爵,但那只是一具尸体。莱奥诺拉很高兴曼里科不必断送生命,而伯爵则因得到了心爱的莱奥诺拉而眉开眼笑-二重唱-得救了,实在可喜。
第二景:囚犯狱中:阿苏茜娜和曼里科等待处刑。阿苏茜娜意识不清地跟曼里科说话-二重唱-回到我们的山上,她盼望着能像过去一样回到山上度过和平的岁月。莱奥诺拉走进来,曼里科以为自己是在作梦,她说:你已获救,请快逃!当曼里科要她一起逃亡时,莱奥诺拉却拒绝了。曼里科误解她为了自救而改投伯爵怀抱,于是开始谴责她。就在争执之间,她体内的毒药开始发作,摇摇欲坠,无法站稳。曼里科知道她吞下毒药,对自己的猜疑感到羞耻。这时伯爵到来,怒责莱奥诺拉欺骗了他,就命令士兵立刻将曼里科押上断头台。当阿苏茜娜醒来,想阻止伯爵处死曼里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她从监牢的窗口看到死刑已执行,于是疯狂地大叫:他是你的弟弟!我为母亲报仇了!然后断气倒地。只留下伯爵战栗地自语:残酷的命运!”幕落。
RL47-48威尔第:茶花女La Traviata,指挥:Fernando Previtali普雷维塔利,女高音:Anna Moffo安娜·莫芙,男高音:Richard Tucker理查德·塔克,罗马歌剧院乐团与合唱团Rome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01. Prelude02- Act. Dell'Invito Trascorsa è Già L'Ora03.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Brindisi)★★04. Che è Ciò05. Un dì felice, eterea06. Ebben, Che Diavol Fatte07. Si Ridesta In Ciel L'Aurora08. è Strano! è Strano! - Ah, Fors'è Lui09. Follie! Follie! Delirio Vano10. Sempre libera11- Act . Lunge Da Lei12. Annina, Donde Vieni13. Alfredo - Per Parigi Or Or Partiva14. Pura siccome un angelo15. Non sapete quale affetto16. Ah! dite alla giovine17. Morro! Morro!18. Dammi Tu Forza, O Cielo!19. Ah, vive sol quel core all'amor mio!20. Di Provenza il mar21. Né RispondiRL4801. Avrem Lieta Di Maschere La Notte02. Noi Siamo Zingarelle03. Di Madride Noi Siam Mattadori04. Alfredo! Voi!05. Invitato A Qui Seguirmi06. Ogni Suo Aver Tal Femmina07. Di Sprezzo Degno Se Stesso Rende08-Act . Prelude09. Annina - Comandate10. Teneste La Promessa11. Addio, del passato12. Largo Al Quadrupede13. Signora! ... Che t'accadde?14. Parigi, o cara15. Ah, Non Più16. Ah, Gran Dio, Morir Sì Giovine17. Ah, Violetta!... Voi, signor!18. Prendi, Quest'è L'Immagine19. è Strano!

见瓦A06-理查德-家庭交响曲Symphonia domesticaOP.53,总谱上记有献给我所爱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被认为是其私生活的写照,因第三部分被认为描写了性爱而曾引起争议。创作此曲时,其儿子6岁。全曲由4部分构成:1.主题呈示部,以F大调为主,曲首出现主人的主题,大提琴表现和蔼地,双簧管表现梦想性,单簧管表现不愉快,小提琴表现很热情,最后恢复和蔼地。接着以B大调表现妻子主题,小提琴和木管表现非常活拨地,木管快速断奏表现娇媚,女性化的脉脉含情后,表现情感泛滥。主人的主题与妻子主题发生纠缠后,柔音管奏孩子的主题,反复后,转为父母的满足。这时伯母的评述,以小号奏主人主题变化,表示长得与父亲一样;伯父的评述则是长号,表示长得与母亲一样2.谐谑曲,D大调,由孩子主题转为谐谑主题,表现孩子欢乐的游戏,父母在一旁观看,给予微笑,偶尔发出赞叹或责备。柔音管奏孩子主题,表示他玩累了想要睡觉,母亲慈爱而感动地加以爱抚,父母满足地看着孩子入睡,单簧管奏摇篮曲,柔音管、低音管、中提琴以孩子主题变形对位,表现孩子的幸福世界。钟声响起,进入安宁之夜。3.慢板,主人主题与妻子主题变形纠缠,G大调进入E大调,表现性爱中两者缠绵,发展而成美丽的赞美歌。然后平静下来,经过梦与担心的经过部,钟声表示天亮。4.终曲,孩子起床,父亲、母亲的声音,随着三连音上升,开始早晨父母为孩子而发生的欢乐的争吵。以二重赋格方式,父亲说出对孩子主张,小提琴表现母亲反对,孩子惊恐地站在一边。母亲主题变成声嘶力竭,父亲主题变成咆哮,孩子则惊恐地叫唤。不久,争论平息,父母一起唱出民歌风格的旋律,进入快乐的收场,气氛渐渐活跃,最后在欢笑声中以主人主题前面3个音结束。
d小调滑稽曲Burleske in d Minor,为钢琴与乐队而作,作于1885-1886年的早期作品,最初的标题是d小调谐谑曲Scherzo in d Minor ,为汉斯··彪罗Hans von Bulow而作。但彪罗看过乐谱后,认为这是一部不知所谓、无法演奏的作品而拒绝上演。施特劳斯在排练中亦发现自己不能胜任钢琴部分,直到1889年,理查德结识了于尔根·艾尔伯特Eugen d*Albert,艾尔伯特非常喜欢这首作品。理查德删节和修改了其中的部分钢琴段落,将其更名为滑稽曲,题献给艾尔伯特,艾尔伯特于1890621日首演。封·彪罗亦在1891年和艾尔伯特合作,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该作乐谱于1894年出版,无作品号。作品为d小调,单乐章,先由定音鼓用活泼的快板速度奏出谐谑的节奏,乐队作出强有力的回应。反复后,钢琴以切分节奏插入,展示主要主题。乐队发展后,钢琴奏出经过句,再引出钢琴演奏的抒情第二主题,小提琴以更优美的姿态发展。随后,定音鼓与钢琴的对话迈向再现部。再现两个主题后,经过华彩段,幽默地趋于平静,以弦乐拨奏结束全曲。这首作品于近年来日益受到钢琴家的青睐。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1916/99587881_2.jpg
最后四首歌-LSJ81-暮色中的春天——小迷
这里要说的春天,不是眼下这个流动着芳香之气的春天,而是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理查·施特劳斯的天鹅之作《最后四首歌》。这四首曲子分别是《春天》、《九月》、《入睡》和《暮色中》,前三首的歌词采用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诗人何塞的诗,《暮色中》则是另一位德国大诗人艾森多夫所写。作品首演的时候,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已经去世半年有余。
二战时期,理查·施特劳斯曾被希特勒任命为帝国音乐局局长,由于与纳粹的关系密切,战争结束后,理查·施特劳斯夫妇不得不离开德国,也许是对漂泊生活的失望,晚年的作曲家心力交瘁。此时,艾森多夫的《暮色中》打动了这位老人,这首诗感人至深,讲述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在夕照之下看着一对云雀不断高飞,飞入云海,飞向天边,在漫长的旅途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是老人安息死亡之时。作曲家很快完成了配曲,随后三首何塞的诗歌配曲不久之后也完成了。
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听《最后四首歌》是1965年德国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的录音。初春的夜里,一个人坐在地板上,靠在沙发边,窗外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当《春天》那慢慢向上攀升的旋律向我袭来,一看歌词,眼睛便湿润开来:
昏暗的洞穴里,我曾在梦中渴望着,你的树林伴着晴空里的一缕清风,
你的芬芳和着鸟儿美妙的歌声。尽情展现你的容颜,
是那么的绚烂迷人,沐浴着阳光, 你无双的魅力呈现在我眼前。
你又与我重逢,温柔地把我吸引,你的出现,幸福得令我全身震颤。
我随即惊讶于作曲家为演唱者配用的庞大的乐队编制,怎能如此地奢侈!个别之处听起来甚至像精致的室内乐。施瓦茨科普夫的声音和管弦乐的融合实在太好了,仿佛是用一针一线细细实实的缝合起来似的,美得让人惊叹和窒息。黑塞的诗让我想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美得眩目,同时又多了悲苦,甚至有些凄迷,是暮春时分了吗?很快在第四首《暮色中》,把春天的热情与淡淡的忧伤一扫而光,一步一步走来的是冰冷的死神或一丝回光返照前的安详,绵延起伏,轻响错落的弦乐在迎来送往中仿佛期盼着什么。迟暮之年的作曲家无意之中透露了心机——对春天的眷念犹如对生命的渴望,既有水气云雾般的纯清和飘渺又有气若游丝的恍惚和痛楚。难怪我在那几天里魂不守舍的,想听又怕听,怕那烟气轻动的声音化成一只魔手一不留神就将我的心给收了去。悄然泪下中,我不知是痛惜早已在天堂中的理查·施特劳斯还是怀念刚刚过世的施瓦茨科普夫。
电脑里还下载有另外两个版本的《最后四首歌》,一个是杰西诺曼的演唱的,另一个是雅诺维茨演唱的,相比之下雅诺维茨更胜一筹,如果把雅诺维茨比喻成一位宫廷小姐,杰西诺曼则像一位厨娘,那声音就如同她那硕大的体型一般惊人,似乎是在为演唱而演唱,为技巧而技巧,哪里有演唱暮春时分的哀戚,分明就像是在振臂高呼国王万岁。我从心里由衷的感激这位一辈子涂抹着哲学音符的作曲家,虽然我仍旧把握不了他的内心,但却专注如一的爱他,爱他的《最后四首歌》,它的确太美了,美得无法分析。
论《最后四首歌》-Ian Julier (伊安·朱里亚)
甚至是那些自称对施特劳斯的音乐缺乏共鸣之人士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会在《最后四首歌》面前被不经意地冲垮。作于19461948年间,作曲家那时历经了漫长而又骚动的职业生涯,又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自己所处的社会及文化遗产带来的毁灭性破坏,这些歌曲也由此代表了一位伟人所写的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宝库中的天鹅之作。精挑细选的象征死亡与事物终结的诗歌使听者体会到生命即将消亡的意境。
施特劳斯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艾欣朵夫Eichendorff的同名诗歌《在夕阳中》,那是1946年作曲家正在瑞士度假。诗人晚年笔下的一对老夫妻对近在咫尺的死亡的沉思与作曲家的个人处境形成强烈的共鸣。谱曲直到194856日才完成,那时他又被另一位诗人海曼·黑塞所吸引。施特劳斯很快于同年7月完成了《春天》,8月谱写了《入睡》,随后于920日写成了《九月》。作曲家本人未曾听到自己作品的演出。无论是弗拉格施塔特 (首演),还是德拉·卡萨 (Della Casa) (早期录音者之一),都把艾欣朵夫的诗歌放在开头,随后接上黑塞的三首诗,分别以《入睡》,《九月》和《春天》的顺序排列。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位出版商,布赛和霍基斯出版社 (Boosey & Hawkes)的恩斯特·罗斯 (Ernst Roth)将曲目顺序调整到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那样。
黑塞简练的诗风在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调式、音色与意象在极富创意的泛音与动机的映衬下显得如此自然与和谐,你会感到艺术女神已经恭敬地遮掩起她那高贵的脸孔。音乐织体的和谐统一与清澈透明不仅驱散了任何可能把乐曲视为病态的细微迹象,反而成了一道鼓舞人心的风景,向我们展示了四季的更始复新,爱情,沉睡以及死亡。卓绝的管弦乐配器是歌曲成功的关键要素。精心细分的弦乐不仅为庞大的乐队,更是为女高音独唱提供了明晰的基础。每首歌曲都以简洁的管弦乐乐段 (经过句)为背景。它们起伏不定,轻响错落,时刻准备着迎接歌声的到来或是欢送歌声的离去。施特劳斯对节奏的要求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快一些。《春天》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只有在《在夕阳中》的结尾乐段作曲家才要求是sehr langsam (很缓慢地)
尽管人在暮年极易唤起对春天的怀念,然而第一首歌《春天》本身却与主题相干甚少。在一段悠扬的威尼斯船歌的伴奏下独唱以宽广的音程向上攀升。《九月》开头乐段那无数的装饰音将黑塞诗中的落叶与滴雨渲染得栩栩如生:每句乐句都坚决地向下潜入,直到声音耗尽,最后由一支安慰性的独奏圆号封住这朦胧的气氛。《入睡》描写的是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一声疲惫的叹息预示着独唱的进入,急促的钢片琴把对静谧的渴望化成迫切的期待。歌声与乐队随后渐渐地黯淡下去,销魂的小提琴独奏将人们带到临睡之时刻。整个乐曲中温柔以及圣咏似冥想的基调是理查·施特劳斯杰作中的杰作。心灵会不禁随着令人心醉神往的歌声而放飞,使人感到无比满足。
最后是整个乐曲的中心——《在夕阳中》。延绵的管弦乐极具怀旧色彩,勾勒出庄严的诀别,这一阴暗主题不禁令人回想起作曲家《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的日落场景。长笛将浓荫下云雀的啭鸣模仿地惟妙惟肖,但随着倦怠取代了原先的欢腾,一段荡气回肠的降G旋律向过去跨越了整整五十年,听者耳边响起了作曲家早期的音诗《死与净化》里熟悉的乐段。随着乐曲行进速度逐渐放慢和乐句变得越来越迟疑,人们不禁发思:这难道就是最终的时刻?歌声在亘长的降C边际淡出,剩下的乐队在远处云雀啭鸣的衬托下深潜至紧凑的降E,直至一片寂静。
人们不难将《最后四首歌》视为华丽的浪漫主义晚期的纵容之作。然而却很难有一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其它作品能够像《最后四首歌》一样在音乐宝库文献中确立起如此巩固的地位。在最后关头,施特劳斯终于鼓足勇气完成了一部天才的惊世之作——借助女高音与整个交响乐队来忠实而又极富想象力地述说世间最为人熟知的永恒的主题。
原来还有一部同名电影:http://baike.baidu.com/view/1014349.htm?fr=aladdin
杂谈音色的控制和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最后四首歌》——文:WH
众所周知,美声音色的控制、真假声比例的混合,其实是由全身各共鸣腔体所采用的混合比例以及声带的弹性运用决定的,区别于其他唱法,自身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类型。我们所说的尽可能调动运用全身尽可能多的共鸣腔体,全身上下气息贯通,各腔合为一体,是指技术能力上的训练,就是指声音有多少可供运用的资源,但如何运用,要看修养和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两回事。
最优秀的声乐家总是根据每首作品的表达需要,或精确或天生敏感感性调配声音的色彩,调配适当的共鸣和声带状态,这也是衡量一个歌唱家素养和水准的重要标准。有一千首不同的作品,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共鸣混合和音色控制。这种差异或是轻微的,甚至有可能个别情况下违背一般发声原则的,如中声和胸声过高,不关闭等(卡拉斯是一位音色大师,如强烈变幻音色的《卡门》,当然她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试想,如果用唱阿伊达的共鸣和音色来唱两只老鼠、两只老鼠,跑得快,跑得快,一直没有脑袋,一直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那就会连猫都吓跑了!而这首1分钟的法国民间儿歌却是大歌唱家Emma Calve最喜欢的歌之一并有录音存世。
因此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以作品为中心。脱离作品的卖弄发声,卖弄共鸣是缺乏艺术素养的表现。而根据作品需要恰当的运用技术才是美声的精髓,也是其他科学唱法的精髓,否则就会千人一声,美声也不例外。当我们以一种优越感指责其他唱法不科学或卖弄技巧或卖弄高音时,其实没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很多美声歌唱家在此方面是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有人会说,那都是些拙劣的歌唱者,可对于其他唱法来说,也亦然,何况达到卖弄程度的并不全是拙劣的歌者。有时可以看到关于某位着名歌唱家音乐会的评论,说该位女士体形富态,声宽口口英尺,浑身上下气息贯通,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共鸣腔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箱,声若洪钟,嗡嗡作响……”,我想,他也许说得没错,但没有比这更可笑的评论了。如果整场音乐会后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那不是这个歌唱家有问题,就是这个评论者有问题。这似乎变成了一只巨型青蛙,而不是一位演绎不同风格和技术要求、不同思想感情的作品的沉浸在精神世界中的歌者。作品中的人,或是虚弱的怀春少女,或是邪恶的老妇人,或是虔诚祷告的信徒,怎么可能一样的共鸣,一样的腔调嗡嗡作响呢?
这位女士当然不是杰西·诺曼,她被许多人认为是发声共鸣最科学最先进的典范,全身共鸣腔合为一体,达到了能上能下随心所欲的地步,把她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风箱也不为过。但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唱歌时,共鸣的运用比唱歌剧时要节俭得多(虽然我个人认为有的曲子她的共鸣还是用得太多),唱高音时胸腔共鸣比例也明显比唱歌剧时少,高音音质相对集中明亮,而她有时唱歌剧时运用很大成份胸腔共鸣演唱高音,头音成份反而较少,音色较暗,高度到 high c,这在女声中是非常少能做到的。但不能就此认为她的这种唱法是最先进的,因为多样化的曲目要求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多样化的唱法。杰西·诺曼这样的发声可以唱很低音,这也是她自身条件所决定采用的唱法,但达不到美声曲目的高度,如果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采用杰西·诺曼的方法来唱美声曲目,一是不好听,而是声音有可能坏掉。所以还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同样是庞然大物的卡巴耶、帕瓦罗蒂,后两人都擅长美声曲目,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共鸣腔体比杰西·诺曼要小得多,也许卡巴耶可以称得上是个大风箱,一个省风的风箱,保持气压大,出风小,用得久,但帕瓦罗蒂却是个小风箱,同样在自己的曲目中受人欢迎。
我个人认为,根据作品的内在要求,在自身技术能力范围内灵活控制适当共鸣和音色的最佳范例,是由Szell指挥,施瓦茨科普芙1965年演唱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施瓦茨科普芙声乐生涯之初是学习女低音的,从她1955年唱的莫扎特的《老妇人》(Die Alte)我们可以知道,她其实是有着多棒的胸声!而出道之初,她以演唱康斯坦兹、泽比内塔等花腔女高音角色而出名,而这两个角色正是她的老师Ivogun最优秀的角色。到中后期,作为德奥歌剧抒情女高音角色的扮演者和主要的艺术歌曲演唱家,施瓦茨科普芙的应用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区,她的中声区的宽度、力度和厚度被大大拓展,部分牺牲了她的高音,因为作为艺术歌曲演唱家,中声区特别重要。她有时用中声区来唱进入头声区的音,也不完全关闭,特别是唱艺术歌曲时,因此转入轻快的头声相对难些,而她的高音由早期的high e降为high c,在她进入70年代后的老年演唱时期,她唱高音时又严格采用关闭方法,如1973年唱的《纺车旁的格丽卿》。从发声和共鸣角度来看,应当说,杰西·诺曼的技术能力比她要强,能应用的共鸣腔体要大得多,更具现代特点,但问题是,是否所有的作品都需要这么多的共鸣腔参与;或是否越多的共鸣参与就越科学,声音就越美,歌者的水平越高。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今天我们似乎不可以说施瓦茨科普芙的共鸣小,演唱老套,风格过时,因为言之尚早,而很多事例也向我们表明了物极必反和循环往复的可能性。
回到施瓦茨科普芙唱的《最后四首歌》。《最后四首歌》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色彩斑斓的后浪漫主义作品,每一个音符,人声和乐器的关系都像一针一线般的被紧紧缝合在一起。在Szell的调和下,整部作品的音流在行进中变换出无穷无尽的连续色彩变换,再没有第二部声乐作品能象《最后四首歌》一样有如此多细微的音色变化。和马勒《大地之歌》各个乐章之间色彩差异不同,《最后四首歌》甚至在几小节之间乐队音色就会有极大改变,我们不知道音流将去向何方,一路上或阳光明媚,或阴霾,刚刚还是激情乍起,瞬间又是一声轻叹,然后又是无名的喜悦与冲动,才走几步,却不过是短暂和平庸的幻梦,一路走来,除了《春天》,都是在乐队昏暗的弱声中得到解决。
施瓦茨科普芙的演唱和乐队相互应答,色彩上相互照应,共同编织出这幅无比绚烂的人生幻梦场景。而另一位女高音 Della Casa 则是完全本色的演唱,她银色的嗓音在整个音区自由翱翔,无过多音色上的变化,与此适应,伯姆控制的乐队也较明亮,色调的变化比 Szell 要少。这两位女高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嗓音演唱《最后四首歌》的完美风格,都在自身条件范围内把作品的美发挥到极至。这是部需要演唱者有高度艺术敏感和修养的作品,不是象卡巴耶、弗雷尼这样的歌剧女高音所能胜任的,尽管她们也都演唱过这部作品。而杰西·诺曼在这部最能发挥她无与伦比发声技术的作品中,自然不会放弃她巨大的共鸣和恢弘的低音,虽然她十分节制,但她并未真正解释音乐和诗歌的精神境界。
该作品有许多对于女高音声部来说的低音,施瓦茨科普芙和 Della Casa 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用昏暗的胸声唱这些低音音符,而是用中声区和胸声区的混声轻轻唱出。Della Casa 的胸声本来就较弱,但她在这些低音暗礁上处理得很好,音色较明亮;而施瓦茨科普芙是有能力用胸声唱出这些低音音符的,但她并没有把这些音符唱得很暗或响,而是用混声唱得很轻柔,巧妙的结合进了气声,听起来象是一声轻轻的叹息,在这样一部作品中,何需沉重的叹息呢?瞬间燃起的热情又融入一声轻叹,这是多么微妙而诗意的境界!
在《在夕阳中》第一节中的“Hand in Hand”,落在低音区的“Hand”是我听过的施瓦茨科普芙唱过的最美最富诗意的一个音符。这一节中,施瓦茨科普芙在开始时乐队奏出了金黄的夕阳余辉,又逐渐下行变暗后,用混有胸声偏暗的中声区极轻的缓慢唱出乐句,令人屏住呼吸,直到唱完“nun uberm stillen land”一句时,才感到能够短暂舒一口气。随着乐曲进行,乐队音色越来越暗,音响越发微弱,速度也滞缓,与之对比的是,声乐音色并未明显继续变暗,主人公已完全沉浸在个人精神世界沉思中,直至最后极弱的“ist dies etwa der Tod?”
在《春天》,乐队和女高音的音色则明亮得多,在第一节中女高音音色的急剧变化尤其引人注目。乐队在昏暗的音色中起音奏出复苏的引子后,女高音在低音区起音,施瓦茨科普芙在此的音色并不很昏暗,似乎显得刚醒来还有一丝倦意,然而才唱了几个音符,春天的活力迅速弥漫开来,声乐音符经过几个攀爬,迅速的冲上明亮的高音区。在冲上最高音前攀爬的几个音中,有一个音落在了女高音换声的通道区附近,施瓦茨科普芙把中声升高,用了很大成份的中声区混声唱这个音,音质显得特别的丰厚,音色非常饱满明亮,和前面几个音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这个音已经积聚了春天那么多的活力,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紧接着象云雀一样冲上明亮的最高音。在结束一句“Es Zittert durch all Meine Glieder/Deine selige Gegenwart(我四肢颤栗/你的赐福那么慷慨)中,最后一个强音唱的攀爬的高音落在“selige(赐福)上,施瓦茨科普芙高音起音的瞬间未完全关闭,极其短暂一刹那给人声音颤抖的感觉,正切中诗意,多么奇妙!
我多次聆听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最后四首歌》,有时深深陶醉其中,以为已经了解它,可有时听它时,又完全麻木不仁,甚至感到厌倦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施瓦茨科普芙的演唱已经完全和乐队融合在一起,水融难分彼此,我的陶醉或厌烦,更多的是对所呈现出的这部作品的感觉,而不是对于她的演唱。我相信没有第二个人会在该部作品中呈现如此丰富细致的音色变化并和乐队共同呼吸合为一体,我完全同意爱德华·格林菲尔德对此录音的评价它太美了,它的美是无法分析的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解说:我的意图并非是写哲学性音乐,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来表达人类的发展这一思想,从人类的起源,通过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教的和科学的,直到尼采关于超人的想法。查拉图斯特拉即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古代波斯宗教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这部作品首演的节目单中,施特劳斯自己撰写的说明是:第一乐章:日出,人类感觉到上帝的威力,但人类仍然在渴望,他陷入激情(第二乐章),心神不宁。他转向科学,试图用一首赋格(第三乐章)来解答人生的问题,然而徒劳无益。接着响起了悦耳的舞曲曲调,他变成了个别的人,他的灵魂直上云霄,而世界在他之下深深下沉。
18942月,施特劳斯在魏玛首次萌发用音乐草谱《查拉图斯特拉》的构想。189579日的一则日记,表明他在构思《查拉图斯特拉》。他写道:构思一首新的音诗:默想,灵性的感受,认识,礼拜仪式,怀疑,失望。”1895127日,他开始认真创作,并于1896717日完成了缩编谱。大总谱是在189624日至1896824日完成的。在极其动人壮丽的日出序曲(施特劳斯这样描绘序曲:太阳升起来了,人进入世界,或世界融入人心中。之后,是下列各乐章的标题:隐居人极度的渴望欢乐与热情死亡之歌科学康复舞之歌夜游者之歌。管弦乐团包括四管制,木管乐器,六支法国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两支土巴号,两架竖琴和一架管风琴。总谱惊人地明晰易懂。施特劳斯兼奏乐器,取得了某种比华而不实地使织体复杂化(如马勒所做的那样)更好的效果。
音诗以管风琴把低沉的C音延长了四个小节而开始,由此引出了大自然的动机,四支小号奏出C-G-C,接着是大调和小调戏剧性地交替,由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库布里克(Stanles Ktlbrick)独具慧眼,他在1968年拍摄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采用了这个扣人心弦的经过句,在管风琴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达到了高潮,人在B小调中出场;
弦乐用颤音表现出某种预兆不祥的探索,隐居人显然在探究宗教,因为在谱例16后,弱音法国号奏出素歌信经的主题,显然带有讽刺意味。接着融入施特劳斯华丽的管弦乐旋律中,由柔和的管风琴伴奏,弦乐分奏十六个声部。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施特劳斯独有的风格:通过和声横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大转调。英国管和独奏中提琴引出极度的渴望B音作为主要的调性而返回,很快就由多调性经过句中的大自然动机的C大调与之相对比。在这首作品问世之时,这曾引起轩然大波。这次用管风琴奏出的素歌圣母颂歌表现宗教,但被低音弦乐奏出的上冲的主题所拣过,由此开始了欢乐与热情的段落。
长号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使这个插段的热情骤减:1898年,谢德尔经施特劳斯同意写了一篇分析这首音诗的文章,将这个主题命名为憎恶--查拉图斯特拉对纵欲的抗议。纽曼嘲笑音乐可以表达憎恶的看法。然而,从这个主题与B调和C调对抗这种严谨的音乐结构的关系来看,可以看出这个主题是能表达憎恶的。B小调调性使死亡之歌的织体带上柔和的色调,使其隐藏在神秘中。在这里,谱例16试图再次恢复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动机在小号独奏出辉煌的高潮中返回,然后阴暗遮掩了光线,施特劳斯以自然与人的动机为基础的博学的赋格主题表现出他对科学的理解,并利用半音音阶的全部十二个音符,编成三种节奏五种不同的调性。但是,他没有让这种忧郁的调子持续很久。谱例16振奋起来,进入了康复诙谐曲。尽管谱例17几番努力,以重申科学的严肃性,然而,在人的精神充溢中,它没有这种机会,最后它变成降e调的竖笛奏出的《悌尔的恶作剧》。一系列颤音和小号声重复着自然动机,表现了喧闹的场面,将音乐转到C大调的,表现超人跳舞的舞之歌的边缘。
施特劳斯在舞之歌这个关键的乐章里,第一次用悠扬的独奏小提琴和幽默的双簧管奏出维也纳圆舞曲。这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施特劳斯没有让塔奇曼抓到把柄来攻击他赞同超人哲学。你能想像超人在舞场跳圆舞曲吗?把毫不相关的事结合在一起很有说服力,表现了巴伐利亚人毫不夸张的幽默。附带一句,圆舞曲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的主题另一次天衣无缝的结合。双簧管主题的前三个音符是自然动机,另外四个音符属于谱例16
为十七个声部的弦乐和两架竖琴谱成的迷人的总谱,最终让位给康复插段的酒神赞歌舞曲的返回,接着出现了构想非凡的发展部,其中自然动机与人的主题(谱例16)两种相对的调性反复相互取代,随着舞曲的节奏逐渐热烈起来,尽管憎恶的动机(谱例17)不断粗暴地插入。谱例16的一个意气洋洋的陈述,将舞曲带到C大调自然动机的高潮,在那里与谱例18汇合。但是,在夜游者之歌夜半钟声敲响的时候,主导着全曲的是谱例17。查拉图斯特拉在诗中,以一种敬畏和狂喜的奇异复杂的心理,表达着战胜灾祸的胜利喜悦。在音诗中,钟声的轰鸣慢慢压倒了谱例17的表现力。调性也从强烈的C调滑到柔和的小夜曲般的B大调了。人的主题(谱例16)作为一个对位旋律用巴松管奏出,憎恶的动机最后一次插入,但是很弱的尾声的和声,把一切冲突的痕迹都抹去了,冲突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所能听到的,只剩下代表人和自然尚未解决的基本冲突,B调和C调。长号和低音提琴奏出C 调的自然主题,与B大调遥远的木管乐器的高和弦相交替,但我们听到的最后乐音,是大提琴拨奏和低音声部的自然主题。
玫瑰骑士-CH22
18世纪的奥地利上流社会人士主要通过玫瑰骑士来传达爱情,按照当地习俗,玫瑰骑士将委托人求婚信物——一朵银制玫瑰送给委托人未来的新娘。
三幕歌剧《玫瑰骑士》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音乐家理查·施特劳特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由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撰脚本,于19091910年之间完成。歌剧将当时的浪漫主义与激情的怀旧气氛结合得天衣无缝,剧中三位女主角的爱情细腻而又真实。作曲家由这部歌剧的创作转向莫扎特风格,模仿博马舍Beaumarchais, 1732-1799)时代的喜剧,更有人认为《玫瑰骑士》是现代版《费加罗的婚礼》。整部歌剧以精致奥妙的手法表现出气氛感与色彩感,洋溢着维也纳圆舞曲气氛,成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公爵夫人趁公爵出外打猎的夜里,跟年轻贵族奥克塔维安偷偷在卧室幽会。清晨公爵夫人的表兄突然到来,公爵夫人赶快把情人奥克塔维安推进邻房换装成一个娇美的侍女。蒙在鼓里的奥克斯男爵让奥克塔维安代表自己向苏菲赠送传达爱情的玫瑰骑士。苏菲在接受玫瑰的瞬间对奥克塔维安一见钟情,两颗灼热的心紧紧相依。在优美的旋律及薄纱曼妙的气氛的烘托之下,奥克塔维安与苏菲经历重重曲折之后鸳梦成真。奥克斯由于选错了玫瑰骑士,不仅失去了银玫瑰,同时也失去了爱情。
CH22-玫瑰骑士精选集Der Rosenkavalier (Highlights)英国女高音洛丝玛丽·约舒亚饰演的索菲一角的重头戏并没有输给其他的一些名家,男低音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1988-2004年期间拜伊罗特音乐家一直担当瓦格纳歌剧的主角,在本盘里所饰演的奥克斯也十分精彩。本盘虽然为精选碟,但歌词已改为英语,而且经过精心剪裁,基本上反映出了剧情概貌,因此在欣赏其它的全集版本前听一下这个版本,对乐友是十分有益的。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David ParryRecorded at Blackheath Halls, London /14-16 & 18 December 1998-Producer(s): Brian Couzens / Sound Engineer(s): Ralph Couzens, Jonathan Cooper (16 December only), Richard Smoker (Assistant)Libretto by Hugo von Hofmannsthal-English version by Alfred Kalisch
Yvonne Kenny, soprano-The Feldmarschallin
John Tomlinson, bass-Baron Ochs of Lerchenau
Diana Montague, mezzo-soprano-Octavian
Andrew Shore, baritone-Herr von Faninal
Rosemary Joshua, soprano-Sophie
Jennifer Rhys-Davies, soprano-Marianne
Elizabeth Vaughan, contralto-Annina
Eugene Ginty, tenor-Major-Domo/Landlord
Gareth Roberts, tenor-Valzacchi
Paul Parfitt, bass-baritone-Boots
Peter Kay Children*s Choir
Geoffrey Mitchell Choir
Act I-opening-1.Introductio-2.How you were! How you are!--Octavian, MarschallinAct I-conclusion-1.Ah, there he goes…-2.Ah! You are back again-3.For time is a mysterious thing-4.My dearest love, why do you torture yourself…-5.I*ll go now, go to church, an pray-Marschallin, OctavianAct II-opening-1.Introduction-A solemn day, a wondrous day-Faninal, Marianne, Major-Domo-2.In this most wonderful and serious moment-Sophie, Marianne, Footmen-3.It is an honour, an enchantment-Octavian, SophieAct II-conclusion-1.Here I am-Ochs, Servants, Annina-2.Here-Ochs, AnninaAct III-conclusion-1.Leupold, let*s go-Ochs, Annina, Children, Waiters, Landlord, Valzacchi, Musicians, Coachmen, Boots-2.Oh God! The story was a masquerade and no more-Sophie, Octavian, Marschallin-3.Now or tomorrow; if not tomorrow, very soon-Marschallin, Sophie, Octavian-4.Marie Theres*, how good you are-Octavian, Marschallin, Sophie-5.Bliss is too deep to understand-Octavian, Sophie, Faninal, Marschallin-6.Bliss is too deep to understand-Octavian, Sophie
http://image106.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5/1916/99587881_9.jpg

堂吉诃德》是理查·施特劳斯以十六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萨阿维德拉的同名长篇小说以脚本而作。全称《堂·吉诃德(引子、主题与变奏曲以及终曲)-一个骑士性格主题的幻想变奏曲》。它完成于18971229日,是呈献给约瑟夫·杜邦的。
引子:古时候,西班牙有个削瘦的老绅士堂吉诃德,年纪已五十开外,却整天沉溺于阅读骑士小说,乃至精神错乱,决心要当个游侠骑士去漫游世界。他骑上瘦马,拿上矛盾,带着一个仆众桑乔·潘萨就出发了。
第一变奏: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大敌,手持长矛冲杀过去,结果被翼板打倒,身负重伤。
第二变奏:堂吉诃德将羊群误认为敌军,上前奋勇厮杀。
第三变奏:主仆两人大谈骑士生活的合理化问题。
第四变奏:堂吉诃德又误将香客当作强盗恶棍,杀上前去,又被打倒。
第五变奏:堂吉诃德守夜,思念他的心上人达辛尼亚。
第六变奏:与达辛尼亚的会见。
第七变奏:主仆两人蒙眼跨坐在一匹木马之上,飞向高处。
第八变奏:主仆两人见到一只没桨的小船闲着,堂吉诃德要用它去营救某个重要的显贵,但船翻了,他们被人救起。
第九变奏:与两位魔术师的格斗。
第十变奏: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斗败,只好遵命回家休养,从此放弃骑士生活。
终曲:堂吉诃德之死。

http://image78.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9/0509/44897089_7.jpg

00922-Strauss: Don Juan & Don Quixote;唐吉诃德-斯特劳斯
唱片公司:Telarc International CAT # 80262-25
指挥:普烈文Andre Previn;乐团: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发行时间: 19910601
《唐璜》是斯特劳斯的音诗中最早出版的一首,故事取材自浪漫诗人尼可劳斯·雷瑙未完成之诗作。这一部惊人的创作,大胆背离传统,使史氏在作曲与管弦配器上居于最前卫的地位,描述唐璜永无止境地寻觅完美的女人,沉迷于每一次的邂逅,可是了解到每一次赢得芳心总带来相当大的伤害,使得他的存在逐渐成为一种负担,最后厌倦自己的生命,在一场争战中抛弃武器,让自己死在他人手中。《唐吉诃德》包括了史氏一些最复杂的谱曲,是史氏最具野心的创作,是一首武士般角色的主题幻想变奏曲,描述唐吉诃德沉溺于阅读骑士的传奇,而决定成为巡游骑士所引发的一连串不可能的幻想。
1. Strauss: Don Juan, Op. 20 18:06
2. Strauss: Don Quixote, Op. 35 (Fantastic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Knightly Character)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
此歌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曲,汉默斯顿填词,英文歌曲名称是《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中文译名为《当我们年轻时》,也有译为《当我们年青时》《当我们还年轻》《当我们正年轻》《当我们年轻时光》《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年轻时》是美国好莱坞1939年第1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翠堤春晓》中的一首插曲。
这首歌是C大调,3/4拍,速度为中速的小快板,单三部曲式。A段曲调明朗,表现了爱情的欢乐,有反复;B段比较抒情,表现了主人公幸福甜蜜的回忆;它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变化音的运用使曲调增加了迷人的色彩,最后接A段结束全曲。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one wonderful morning in m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Sweet songs of spring were sung, and music was never so g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and held me close to your heart
We laughed then,we cried then, then came the time to part
When songs of spring are sung, remember that morning in may
Remember,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在五月的一个美好的清晨
你告诉我,你爱我,那时候我们很年轻
当我们唱起春之歌,歌声是如此美妙
你告诉我,你爱我,那时候我们很年轻
你告诉我,你爱我,并且将我拥在你怀里
我们分享喜悦和泪水,但分离的时刻就要到来
当春之歌再次唱响,又回忆起那五月的清晨
可记得你曾爱过我,那时候我们很年轻
The Spanish Songbook & Five Songs For Voice and Orchestra
演奏:捷克爱乐乐团-指挥:乔治·塞尔-19371030日于EMI公司Abbey Road No.1录音室-唱片编号History 204565-308:此版本收录于历史录音集The 20th Century Maestros (40 Cds)27卷,为szell大师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前录下的第一版德九,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德九录音。时年40岁的szell棒下的捷克爱乐演绎十分谨慎,强调节奏性,减速和渐强不够自然,但沉静的广板乐章非常优美。抛开这些不利因素,她依然显得足够灵动与深情。此外,作为一个72年前的历史录音,她的音质依然温暖清晰,动态范围令人吃惊,值得永远珍藏!

George Szell & John Barbirolli CD1 George Szell录音集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1937.10.30,London,Czech PO

拉罗为管弦乐团与小提琴的交响诗:Allgro non troppo-维也纳爱乐 1934.6-1617

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爱乐 1934

ADL20-8 Valsas famosas de J. Strauss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七首著名圆舞曲-维也纳爱乐乐团Filarm?nica de Viena-马泽尔Maazel指挥1-5.Johann Strauss-1.Emperor Waltz, op. 437-2.Roses From The South, op 388-3.Vienna Blood, op. 354-4.The Blue Danube, op. 314-5. Viennese Bonbons, op. 307Josef Strauss-Delirium Waltz, op. 212Johann Strauss-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 op.325
BRL36:维也纳圆舞曲Vienna-指挥:Fritz Reiner-芝加哥交响乐团
CMD10 Johann Strauss* Concert-约翰·施特劳斯音乐集
BRL36-维也纳(Vienna,奥地利首都)几乎就是华尔兹的同义词。1660年,第一首华尔兹在维也纳演奏,从那时起,维也纳就成了华尔兹” ——圆舞曲的首都。所以,这张华尔兹集锦有一个优美的名字—— Vienna (维也纳)
这里的作品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轻松活泼的旋律,即使再多听几遍也不会生厌。莱纳(Reiner)指挥芝加歌交响乐团(CSO)的这套华尔兹集锦非常著名,这位以指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著称的指挥,在此不时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尽管许多评论认为这个版本有透明的音场、强烈的动态,但是莱纳指挥时透出的睿智、幽默却实在是最重要的。
第一首到第三首,第七首到第十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的作品。
2.皇帝圆舞曲,创作于1889年,同年10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作者亲自指挥首演。这首圆舞曲由序曲、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曲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 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序曲部分为C大调,2/2 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情景。序曲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仍们都开始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体现出施特劳劳动保护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而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出盛大的舞蹈场面。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3.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担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当时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和失望中,所以1867年的首演失败。18682月作者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把这部合唱曲改为了现在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巴黎公演大获成功。直到今日,每年元旦在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此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全曲由序曲、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曲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蓝色的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于歌唱性的旋律,这段音乐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身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肺腑。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此曲另外还可以参考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版本)
7.Vienna Blood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1873年的维也纳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企业纷纷倒闭,音乐界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是以当时流行作曲家法尔巴赫所作的《破产波尔卡舞曲》为代表,反映颓废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另一类则以本曲为代表,风格清新、乐观而积极向上,表现出历来热爱生活的维也纳人民坚信困难必将过去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本曲为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全曲由序曲、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几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最为有名,它明朗、清新,是维也纳人民乐观性格的生动体现。
第八首是根据小约翰·施特劳斯1880年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音乐编写的《Roses From The South 南国玫瑰圆舞曲》。作品题献给意大利国王,其中的南国可能是热情的南欧国家意大利或西班牙以言。也可以译为《热情的南国姑娘》,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几首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乐曲由序曲、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整个乐曲的情绪抒情而又明快。序曲部分先后提示出后面几个小圆舞曲的主题,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紧接着的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部主题活泼、开朗,富有韵味,它选自原轻歌剧中的一个大团圆场面,副部主题短小精悍,旋律简单而流畅;第二小圆舞曲的主题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一段旋律,在轻巧的琶音伴奏下,充满浪漫情调的梦幻旋律正是对曲名南国玫瑰的生动描绘;第三小圆舞曲婉转如歌;第四小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欢乐的情绪贯穿始终。
第九首是根据轻歌剧《吉普赛男爵》中的音乐编写的《金银圆舞曲》。
10.Thunder And Lightning 雷鸣电闪波尔卡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创作于1868年。作者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全曲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A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暴风骤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在第二主题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B段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穿插着雷鸣电闪的场面,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四首《Invitation To The Dance 邀舞》是德国作曲家韦伯于1819年写给妻子卡洛丽内的回旋曲式的华丽圆舞曲。
第五首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村燕圆舞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以及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乐卡》舞曲。
第六首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Der Rosenkavalier 玫瑰骑士》中的华尔兹舞曲。
理查·施特劳斯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伯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美乐》、《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01. Morning Papers 晨报 (Johann Strauss, Jr. 约翰·施特劳斯)
02. Emperor Waltz
皇帝圆舞曲 ( 约翰·施特劳斯)
03.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
04.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邀舞 (Carl Maria Von Weber 韦伯)
05. Austrian Village Swallows Waltz
奥地利村燕圆舞曲 (Josef Strauss 约瑟夫·施特劳斯)
06. Der Rosenkavalier
玫瑰骑士 (Richard Strauss 理查德·施特劳斯)
07. Vienna Blood
维也纳气质 (约翰·施特劳斯)
08. Roses From The South
南国玫瑰圆舞曲 ( 约翰·施特劳斯)
09. Treasure Waltz
金银圆舞曲或财富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
10. Thunder And Lightning
雷鸣与闪电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

2011年新年音乐会节目单-歌舞剧
Johann Strauss I--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约翰·施特劳斯;Josef Lanner=约瑟夫·兰纳;Josef Strauss=约瑟夫·施特劳斯
01.
约翰·施特劳斯 骑兵进行曲Reiter-Marsch; op. 428
02.
约翰·施特劳斯 多瑙河女妖圆舞曲- Donauweibchen; Walzer; op. 427
03.
约翰·施特劳斯 亚马逊女战士波尔卡Amazonen Polkaop. 9
04.
约翰·施特劳斯 首次登场四对舞Debut Quadrille; op. 2
05.
约瑟夫·兰纳 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Die Schonbrunner; Walzer; op. 200
06.
约翰·施特劳斯 勇往直前快速波尔卡Muthig Voran! Polka schnell; op.432
07.
约翰·施特劳斯 查尔达什舞曲-选自轻歌剧《骑士帕斯曼》Csárdás aus Ritter Pasman; op. 441-1
08.
约翰·施特劳斯 告别之声圆舞曲Abschieds Rufe Walzer; op. 179
09.
老约翰·施特劳斯 激情加洛普Furioso-Galopp; op. 114
10.
弗朗茨·李斯特 梅菲斯托圆舞曲Mephisto Walzer No.1
11.
约瑟夫·施特劳斯 来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Aus der Ferne; Polka Mazur; op. 270
12.
约翰·施特劳斯 西班牙人进行曲Spanischer Marsch; op. 433
13.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un-吉普赛舞曲Gypsy Dance, from *The Pearl of Iberia
14.
老约翰·施特劳斯 卡楚恰加洛普Chachucha-Galopp; op. 97
15. Josef Strauss -
约瑟夫·施特劳斯 我的经历是爱情和欢乐圆舞曲Mein Lebenslauf ist Lieb* und Lust; Walzer; op. 263
16.
爱德华·施特劳斯Eduard Strauss 永不休止快速波尔卡Ohne Aufenthalt, Polka-schnell;op.112
17.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18.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Radetzky-Marsch; op. 228

02361-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歌舞剧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
2011
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New Year's Concert by Vien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11Franz Welser-M?st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 Wiener Philharmoniker
新年音乐起源:新年举行音乐会的传统源自维也纳。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每年的11日上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指挥:Franz Welser-Most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音乐会 上半场
Johann Strauss II - Reiter-Marsch; op. 428-
约翰·施特劳斯 骑兵进行曲,作品第428
Johann Strauss II - Donauweibchen; Walzer; op. 427-
约翰·施特劳斯 多瑙河女妖圆舞曲,作品第427
Johann Strauss II - Amazonen Polka
op.9-约翰·施特劳斯 亚马逊女战士波尔卡,作品第9
Johann Strauss II - Debut Quadrille; op. 2-
约翰·施特劳斯 首次登场四对舞,作品第2
Josef Lanner - Die Schonbrunner; Walzer; op. 200-
约瑟夫·兰纳 美泉宫的人们圆舞曲,作品第200
Johann Strauss II - Muthig Voran! Polka schnell; op.432-
约翰·施特劳斯 勇往直前快速波尔卡,作品第432
音乐会 下半场
Johann Strauss II - Csárdás aus 'Ritter Pasman'; op. 441-1
约翰·施特劳斯 查尔达什舞曲(选自轻歌剧《骑士帕斯曼》)
Johann Strauss II - Abschieds Rufe Walzer; op. 179-
约翰·施特劳斯 告别之声圆舞曲,作品第179
Johann Strauss I - Furioso-Galopp; op. 114-
老约翰·施特劳斯 激情加洛普,作品第114
Franz Liszt - Mephisto Walzer No.1-
弗朗茨·李斯特 梅菲斯托圆舞曲,第一号
Josef Strauss - Aus der Ferne; Polka Mazur; op. 270-
约瑟夫·施特劳斯 来自远方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270
Johann Strauss II - Spanischer Marsch; op. 433-
约翰·施特劳斯 西班牙人进行曲,作品第433
Joseph Hellmesberger jun. - Gypsy Dance
from 'The Pearl of Iberia'-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 吉普赛舞曲
Johann Strauss I - Chachucha-Galopp; op. 97-
老约翰·施特劳斯 卡楚恰加洛普,作品第97
Josef Strauss - Mein Lebenslauf ist Lieb' und Lust; Walzer; op. 263-
约瑟夫·施特劳斯 我的经历是爱情和欢乐圆舞曲,作品第263
Eduard Strauss - Ohne Aufenthalt
Polka-schnell;op.112-爱德华·施特劳斯 永不休止快速波尔卡,作品第112
音乐会 加演曲目
Johann Strauss II - An der scho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
Johann Strauss I - Radetzky-Marsch; op. 228-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作品第228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维也纳爱乐乐团(The Vienna Philharmonic)是全球最着名的顶尖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他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一样成为音乐的代名词。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160多年的辉煌历史,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同时也是音乐历史的缔造者。尽管维也纳是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职业乐手都属于各个剧院的管弦乐团。1824524日,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管弦乐团和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乐团联合首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后,从1830年开始担任宫廷歌剧院指挥的巴伐利亚作曲家、指挥家弗朗茨 莱赫纳再次召集起剧院乐团的乐手于1833年演出了四场音乐会。这被看作是维也纳职业乐团的雏形。

http://image107.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6/0715/101127977_1.jpg

http://image107.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6/1916/102238689_10.jpg

http://image107.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6/2510/102717448_1.jpg

T504Z-Q074-02253-民乐江南Z-中国音乐发烧天碟之江南小调-01寒江残雪-02琵琶词-03苏武牧羊-04塞上曲-05妆台秋思-06青莲乐府-07薰风曲-08汉宫秋月-09怀古-10浔阳夜月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7/12/0622/118287063_1_20171206104504912.jpg
T504ZZ-Q081-02463-孟姜女-江苏民歌-江苏民曲-鞠秀芳
春季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
别人家夫妻团圆叙,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夏季里来热难当,蚊子叮在奴身上
宁愿叮奴千口血,莫叮奴的夫万喜良
秋季里来菊花黄,丈夫一去信渺茫
终朝思夫千百遍,深夜不宿我泪两行
冬季里来雪花飞,孟姜女千里去送寒衣
途中受尽千般苦,但愿夫妻要两相依
孟姜女哭长城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发生在河北北部的万里长城脚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十日十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汉族传统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踪迹,《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全曲十二段词,分别用时令、花名作序引,叙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故事。
这个故事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均形成于唐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约形成于宋、元以后。千百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倾注着对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借以抒发受压迫者内心的悲怨。曲调流畅柔丽,感情深切,表现细腻,曲调有不少变体,许多戏曲、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中都有由它演变而来的曲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