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文: 借爱国人士周连池先生大米陸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铜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 
没曾想,这张借条竟然出自贺龙元帅之手,更加让人意外的是,没曾想,他的书法竟然如此惊艳,颠覆了我们的审美,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或者说是印象中,贺龙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人物形象,但是从他的字迹上看,却文化气十足,让人叹服。  贺龙(1896—1969),原名贺文常,字云卿(云青或云清),湖南桑植人。1914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27年8月1日任南昌起义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创建红四军,1930年7月任红二军团总指挥,1936年4月率军巧渡金沙江。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1939年4月指挥齐会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被誉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军人的书法成就与其“文化建军”实践有直接联系。“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包括书法文化在内的识字教育在军队中得到重视,书法文化在军队中也随之建立了优良的传统。仅就当时的高级将领来说,他们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书法,有人评价:周恩来书柔中有刚,人文一体;邓小平书绵里藏针,刚柔并举;彭德怀书怒猊抉石,正气威严;贺龙书拙中见奇,追求务实;陈毅书纵横恢廓,笔意顾盼;罗荣桓书文理兼通,溢于楮墨;徐向前书笔致浑健,朴实无华;聂荣臻书道爽纵逸,骨气洞达;叶剑英书虎卧凤阙,静气蕴含;张爱萍书结体茂密,态势飞动;舒同书挟雷带电,野逸朴茂,等等。在这些高级将领中,贺龙的书法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以“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没有到国外接受过西式教育。少年时的他家境贫寒,自幼务农,后与人结伴运盐谋生,性格豪放仗义,富于反抗精神。1927年前,识字不多的贺龙常以口授的方式将命令告知副官,再由副官传达到各部队执行。勤学文化知识后的贺龙完全可以阅读各类理论著作,并能写出一手好字。1942年9月2日,《解放日报》刊载了贺龙“体育运动军事化”的书法题词,这一题词用笔外拓,笔势奔放,多藏锋,结字取环抱之势,浑厚清劲,全幅浑然一体,有颜真卿、黄庭坚笔意,极具美感。他的题词“新长城”整体上可见北碑意趣,“新”字的紧凑,“长”字捺画的放纵,“城”字的欹侧,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和谐中有对比变化,令人禁不住击节赞叹。一提到这位英武雄俊、战功卓著的一代名将,给人们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两把菜刀,烟斗,胡子。“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联系群众”是毛泽东主席对贺龙一生的高度赞誉。从目前不多的行书和楷书墨迹来看,贺龙的书法以碑帖为基础,以实用为目的,严谨周正,正宗传统,能让人看懂、看明白。以横画取字势端正,是贺龙书法的核心形态,几乎是水平一线,没有上倾感,起笔和收笔都是藏逆。撇捺纵长,趋于倾势,让人一看如冰山滑道,疾笔而下,荡气回肠,大倾大开之势明显。贺龙书法的“文人气”也特别鲜明,他一生征战南北,但其心境一旦归入笔墨,便是秀才的胸襟,总是用文人的笔墨书写战场风云和一个革命家的英雄气概!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书写时代。在党的早期党员和将领中,能操文弄翰者极多,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被后人世代敬仰。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出身不同,但多具文化艺术气质,因此他们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且并非单纯的书法家。他们为了实现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革命理想,置生死于不顾,冒着枪林弹雨,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最终成长为政治家、军事家乃至革命领袖。他们用毛笔记录那个时代进程中的风云变幻,书写各自不同的人生,展现各自的性格和所经历的一切。他们的书写不拘一格,没有形式束缚,不为技巧限制,排除功利因素,能够做到书写本心,直达本源,关注的是书写本身。他们的书名和成就被革命功绩所掩盖,但这看似不是书法家的书写,似乎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品格。贺龙为“左权同志移葬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纪念”书写的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