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西南邓州市张村、文渠一带,西汉时曾是冠军侯国所在地,后因霍去病去世被改置为冠军县。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长眠着两汉时期因战功卓著而封侯的四位大将军,其中的三位均被封为“冠军侯”。他们是:西汉武帝时有“战神”之称的霍去病、东汉位列刘秀“云台二十八宿”第3位的名将贾复、同为刘秀“二十八宿”的大将军杜茂、最终完成荡平匈奴大业的窦宪。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中原大地上的这两个普通乡镇,与塞外的大漠狼烟和汉代的历史风云联系在一起。在四位功高盖世的大将军身上,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经历呢?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东亚大地形成了两大势力:长城以内的强秦、大汉,与长城之外的匈奴。匈奴是强悍的马背民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篡位自立为单于后,向东灭掉强大的东胡,向西撵走了处于河套地区的月氏,然后征服周边的浑庚、屈射、髙昆、薪犁各族,第一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汗国。当时的匈奴,处于最为强盛的时期,其疆域东至辽河、南达长城、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秦汉更替,楚汉争霸,匈奴乘势扩张,收复被秦将蒙恬夺占的河南古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南并楼烦、白羊(今山西娄烦县、左云县一带)。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冒顿单于率军犯汉,先后攻陷马邑(今朔州)、太原,刘邦起30万大军迎敌。打了几次胜仗后,轻敌冒进,不幸中计,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在平城白登山(今大同马铺山),刘邦被围困7天7夜,后采用陈平之计,重贿匈奴阏氏,方才脱身。之后,刘邦采取和亲之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吕后及文、景二帝时,也沿袭了和亲政策,但是,公主和亲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未能阻止匈奴的侵扰。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大增。汉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强军尚武、积极进取,大汉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也不甘受匈奴的侵扰,于是改变国策,变消极防守为主动进攻,对匈奴展开了史诗般的攻伐远征。有如天威神助一般,少年英雄霍去病的横空出世,助汉武帝实现了打败匈奴,一统天下的伟业,匈奴人的噩梦也自此开始。霍去病(公元前140年一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汉武帝第二个皇后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自幼随卫青生活在军营,喜爱骑马、射箭,练就一身好武艺。少年时,即被汉武帝任命为侍卫官,担当起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未满18岁的霍去病被封为剽姚校尉,随卫青出征匈奴,战斗中,霍去病率领800骑兵远离大军,在茫茫大漠中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少年的豪迈,无所畏惧的雄心,灵敏的嗅觉和机智果敢的行动,帮助霍去病找到并袭击了匈奴的大营,取得了“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的成果。其中包括匈奴的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籍若侯产、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其战绩让众多久经沙场的老将相形见绌。首次参战,霍去病即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武帝大喜过望,封其为“冠军侯”,食邑1600户。割南阳郡穰县的庐阳乡、宛县的临駣聚为其封地,置“冠军侯国”。自此,汉语中出现了“冠军”一词,成为各色人等在人生竞技场上追逐的最高目标。自此,地处中原宛西南一隅的这片皇天厚土,成了战神霍去病的“家园”。从华夏历史发展进程上看,霍去病最大的贡献,是打通河西走廊,助大汉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功高祁连,泽被千秋。河西走廊位于今甘肃省境内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千余公里,其北边是沙漠戈壁,南边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整个“走廊”最宽的地方100多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十来公里。祁连山被称为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长约2000公里,宽200~500公里。山顶有丰厚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每年季节性的融化所提供的水源,使河西走廊宜耕宜牧,成为富饶的绿洲,后人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对于汉朝和匈奴来说,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都是极其重要的。西汉初年,匈奴赶走月氏族,占领河套地区之后,这里既是他们重要的牧场,又是袭扰汉朝西部的桥头堡。汉武帝执政初期,命卫青率军征战河南(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黄河以南地区),收复了河套地区,在此设置了朔方郡(郡治在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五原郡(郡治在今包头市西北),重修了秦代所筑的旧长城。从此,朔方郡和五原郡成为汉朝出击匈奴的重要基地,匈奴从西北方面对京都长安的威胁得以解除。匈奴不甘心失败,对朔方郡和代郡、雁门关等其它边塞地区多次进行了报复性进攻,河西走廊与河南地区战乱不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深知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对汉、匈之间攻伐征战的胶着态势十分不满,下决心痛击匈奴主力,稳固河西走廊,联通西域诸国。并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任,交给霍去病去完成。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汉武帝任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挑选一支万人精骑,独自率领进击河西。这一年,霍去病还不满20岁,实战经验很有限。有人评价说,这次军事行动,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还不如说汉武帝更喜欢冒险。霍去病勇猛无畏、机智灵活,不拘古法的战斗作风和喜欢轻装简从、善于长途奔袭、大胆迂回穿插的冒险精神,极合汉武帝的胃口,最能体现他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思想,于是敢于放手一搏,让霍去病去独当大任。令汉武帝没想到是,这一仗,霍去病取得的战绩竟然那么辉煌,战斗的过程又是那么精彩。是年3月,霍去病率兵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沿祁连山南麓西进,深入河西腹地,出敌不意,闪电奔袭,所向披靡,横扫这一带匈奴的5个小王国。这次狂风暴雨般的进攻战果惊人:斩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俘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敌8千多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这年夏天,霍去病再次攻打河西走廊。他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一带)出塞,越腾格里沙漠,占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过小月氏,攻抵祁连山。然后出敌不意,沿弱水南下,“转战六日,逾焉支山千余里”,最终在皋兰山下(今兰州南部)与匈奴军激战。这次的战绩更为惊人:杀死匈奴折兰王、卢侯,俘获匈奴首涂王,招降2500人,斩首级3万多个,俘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阙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等63人。在一场硬仗中,面对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队,霍去病全军视死如归、奋勇拼杀,最终让匈奴人崩溃。惨烈的战斗之后,霍去病的部队自身折损约十分之三。回到关内后,汉武帝为表彰其赫赫战功,要为他建造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坚辞不就,豪迈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言一出,朝野上下莫不为之感动。 两次河西大战,匈奴损失惨重,单于大怒,要把浑邪王召回问斩。不料消息走漏,浑邪王为了活命,与休屠王商议投汉。汉武帝闻报,便派霍去病前去受降。双方列好阵势,营垒遥遥相望,匈奴人看到汉军军威雄壮,军心大乱,不少人密谋逃跑。霍去病见状,带几名部下飞身驰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命他斩杀不服从军令的将士8千多人,收编了匈奴降兵4万余众,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等大片土地。这是霍去病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几乎孤身闯入纷乱的敌营,靠气势威慑数万匈奴大军,不仅令匈奴威服,也令汉人扬眉吐气。此后,汉王朝将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先后在这里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些名字,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武威,扬汉家之武威;张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敦煌,盛大辉煌;而酒泉,则是因霍去病把皇帝赏赐的美酒倒入泉水,令全军将士共饮而得名。汉朝陆续从中原把几十万贫民迁到河西走廊,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版图。匈奴为此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敬畏狼的匈奴,将霍去病称为“苍狼”。收复并巩固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武帝令张骞跟随大军行动,两次西出玉门关,开拓出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河西之战两年后,汉武帝发起漠北战役,试图一举消灭匈奴主力。他命令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步兵及后勤部队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分头进攻匈奴。汉武帝让霍去病从西边进攻,大战之前得到的消息,说单于在东边,于是下令让霍去病与卫青交换位置,攻打东方,其用意是希望霍去病攻打并擒获单于。不料这是一个错误的情报,最终还是卫青遭遇了单于。卫青战术得当,取得胜利,但是单于脱身逃跑,没能如汉武帝所愿。而霍去病没找到单于,十分郁闷,只好拿匈奴左贤王出气。他率军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一路狂追,北进2000多里,找到了左贤王部主力,一战大获全胜,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今蒙古国宗莫特博克多乌拉山)。举行完这个庄严仪式,霍去病继续率军穷追,一直打到瀚海(今贝加尔湖)方才收兵。漠北之战,汉军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7万余人,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遵汉武帝旨意,将东北的乌桓徙居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并置护乌桓校尉,使乌桓不得与匈奴交通。 大军回师后,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功劳,再增封其食邑五千八百户,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前117年),因匈奴伊稚斜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然而天妒英才,决战匈奴的计划未及实施,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因病去世,汉武帝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痛惜万分,允许他陪葬茂陵,赐其谥号为“景桓”。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诏令边界上5个郡的匈奴移民,穿了黑甲,护送霍去病的灵枢从长安到自己的寿陵旁安葬。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来纪念这位“功高似祁连”的青年将领。同时,在其封地冠军候国,也举行了隆重葬礼,为霍去病修筑了衣冠冢。霍去病每次立功,汉武帝都增加他封地的人口,这时冠军侯国已经累计达到15100户。霍去病死后,他年幼的儿子霍嬗继承了冠军侯爵位。汉武帝十分喜欢霍嬗,准备让他成年后为将领兵,没想到仅仅过了6年,霍嬗就不幸夭折了。霍去病没有其他后代,冠军侯国被取消,改置冠军县。如今,在张村镇冠军村小学外广场一侧,霍去病衣冠冢仍在,其英灵陪伴着他封地的人民,历经岁月沧桑,一直走到今天。霍去病去世142年后的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他的封地有了新主人。他,就是位列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宿”第3位的东汉名将贾复。贾复(?-55年),字君文,南阳郡冠军县人,儒生出身。他少年好学,跟随舞阴(今泌阳县北)人李生读书。李老师对这个学生十分看好,对弟子们说:“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成语“将相之器”就出于此。两汉时期,尚武之风弥漫全国,读书人习武知兵蔚然成风。即便是皇室贵胄,也喜欢狩猎、比武,甚至与猛兽相搏。贾复胸有大志,既喜文,又习武,练就一身武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时,贾复在冠军县担任县吏,奉命与同僚10余人到河东地区(今山西运城一带)运盐,途中遇见强盗,同僚皆弃盐而逃,他独自击退盗贼,一人将盐完好无损地运回县城。王莽篡位,四方纷起反对。绿林军起义后,贾复聚众数百人,在家乡禹山起事,自称将军。不久刘玄在南阳称帝,建立更始政权,贾复率众归附刘玄族兄、汉中王刘嘉,被任用为校尉。但贾复很快看出更始政权内部混乱,诸将放纵,不足以成大事。他劝说刘嘉积极进取,图谋大业。刘嘉有自知之明,回答道:你所说的大业,不是我能成就的,目前在河北的刘秀,才能担负这样的使命。于是,刘嘉给刘秀写了封推荐信,让贾复带着去找刘秀。贾复告别刘嘉,北渡黄河,前往河北,经邓禹引见,见到了刘秀。刘秀对贾复非常赏识,任命其为“破虏将军督盗贼”,还将车驾左边的马赏赐给他。初到刘秀部队,贾复曾遭同僚排挤,大司马督段孝等人认为贾复太傲气,要安排他到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当县尉。刘秀得知此事,明确告诉这些人要委贾复以重任。说:“贾督有折冲千里之威,方任以职,勿得擅除。”贾复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他的威名,是在战斗中打拼出来的。他作战勇猛,临阵果敢,每遇战斗必身先士卒,手持银戟冲锋在前,被光武帝依为臂膀。刘秀占据信都(今河北冀州)后,提拔贾复为偏将军,不久平定王郎,贾复因功迁都护将军。在河内郡射犬(今武涉县西北)攻打青犊起义军时,双方大战至正午时分,敌死战不退。刘秀见已是正午时分,觉得一时难以解决战斗,就对诸将说:“吏士皆饥,吃完饭再打吧。”贾复回答说:“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他冒着对方的箭雨,率领所部冲杀过去。主将一马当先,士卒奋勇拼命,结果“所向皆靡,贼乃败走,诸将咸服其勇”。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贾复在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北)与五校军作战中,奋不顾身,大败敌军,自己却身负重伤,一度生命濒危。刘秀闻讯大惊,说道:“我之所以不令贾复独当一面,是因为他太过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子耶,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指腹为婚”。对于一个肯把性命都交给自己的人,刘秀是真诚的,这番话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后来贾复伤愈归队,刘秀与他“相见甚欢,大飨士卒”,贾复随即出任先锋,攻破邺城,再立大功。随后,刘秀渡河南下攻打洛阳,贾复仍是先锋。在洛阳外围战中,贾复先克朱鲔,又大败更始大将陈侨,连战连胜,为攻占洛阳立下头功。公元25年,刘秀建都洛阳,建立东汉。拜贾复为“执金吾”,负责掌管禁军,同时封他为“冠军侯”,封地冠军县。次年,又加封穰、朝阳二县食邑。此时,在南方还有不少更始政权中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刘秀帝召集诸将商议,贾复主动请命攻郾。贾复率军渡过黄河,来到颍川父城县(今宝丰李庄乡)西部,见这里四面岗岭,控扼东通郾地的要道,进退自如。遂在此地筑城,建立大本营,作进击郾城的准备。今天的宝丰县城就是在贾复所筑屯兵之城基础上发展延续下来的。宝丰县现存有贾复庙、贾复衣冠冢、交马岭等多处与贾复有关的人文遗迹,人们藉此纪念这位创建宝丰县城的始祖。贾复攻郾得手,尹尊投降后,又引兵东进,击降淮阳太守暴汜,平定淮阳属县。接着,又南下攻打召陵、新息。建武三年(公元27年),在新城、渑池连破赤眉军,与刘秀会师宜阳,贾复因功迁左将军。巴蜀平定之后,天下大定。刘秀不愿让西汉刘邦与功臣们之间的故事重演,产生了“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想法。学问渊博的贾复首先意识到刘秀的心思,与好友邓禹一起主动要求解除军职,回家闲居。刘秀“深然之”,趁势撤销了左右将军,给贾复、邓禹很高的待遇,让他们安享富贵。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贾复被封为胶东侯,食邑6县,是封侯诸将中最多的。不久又加特进,允胶东侯贾复、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3人参与军国大政。在家闲居之后,贾复“投剑从文”,力倡儒学,他刚毅方正,约束子孙,“多大节,阖门养威重”。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贾复逝世,谥号“刚侯”。贾复死后归葬故里,墓冢在今张村镇路庄村。《邓州市志》“古墓葬”篇记载:“大冢,在张村乡路庄村南,为东汉破虏将军贾复之墓。此冢于1958年扒出券门后封闭。属市(县)级文物。”与贾复同时代出生于冠军县,去世后归葬故里的,还有一位杰出人物,就是刘秀“云台二十八宿”中排名第20位的杜茂。杜茂从小与表哥岑彭一起随父亲杜言习武,归顺刘秀后因能征惯战,历任中坚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成为汉军四大先锋之一,与姚期、马武、岑彭合称“姚马岑杜”。东汉初期,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杜茂是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不过他的任务不是绝漠远征,而是“固塞以拒匈奴”。西汉中晚期,匈奴内部四分五裂,曾经出现5个单于自相残杀的情形,其实力因此大为削弱。后来匈奴分裂为亲汉和仇汉两种势力,亲汉的呼韩邪单于率众向汉朝称臣,积极与汉朝改善关系,汉朝也主动帮助呼韩邪单于巩固政权、统一匈奴,双方保持和好关系六七十年之久。王莽篡汉后,对匈奴甚为歧视,百般贬抑,致使双方关系再次恶化。后来中原大乱,匈奴乘机侵扰,杀掠百姓,使北部不得安宁。东汉建立后,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经济疲蔽,国家实力不足,对匈奴只能采取防守为主的方针。建武七年(公元31年),光武帝命杜茂“屯田晋阳(今太原市西)、广武(今山西代县),以备胡”,从此,杜茂担负起了防守匈奴的重任。在此前后,汉军多次与匈奴及归附匈奴的卢芳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为了避免冲突,汉朝还将一些边郡的百姓内迁。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将诸边郡大权全部交给杜茂,让他掌握边防全局,并将各郡囚犯都拨给杜茂差遣。于是杜茂下令整修守望亭,修筑烽火台,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防御系统,先后与匈奴、乌桓大小百余战,有效地抵御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按照刘秀的旨意,杜茂还在边境地区大兴屯田,慰劳安抚将士,安排边民生活,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边境地区有了安定气象。杜茂先后受封为乐乡侯、脩侯、参蘧乡侯。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杜茂病逝,归葬故里。如今,距冠军村霍去病衣冠冢约10公里的文渠乡孔楼村,有杜茂墓,是市级文保单位。安眠在此的杜茂可能想不到,在他身后大约50年,令他头疼的匈奴之患被彻底消解,而完成这项旷世伟业的人,也来到了这里。 三、 窦宪:横扫匈奴建旷世伟功 家族张狂遭灭顶之灾贾复之后,又一功高盖世的名将受封冠军侯,他的名字叫窦宪。是他,率军犁庭扫穴,横扫塞北,将北匈奴逐出东亚,终结了汉朝与匈奴之间长达300年的战争,完成了霍去病、杜茂等未竞的事业。由于其自身及家族的原因,窦宪最后在封地自杀身亡,走完了他毁誉参半的人生。窦宪的人生经历和霍去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皇帝老婆家的人,因此获得了人生的重大机遇;都是匈奴的“克星”,在与匈奴作战中成就了辉煌人生;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功”,他们的壮举成为后世名将的追求。不过,霍去病仕途比较顺利,而窦宪的家族则几经起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窦宪的远祖,是汉文帝窦皇后之弟窦广国的后人。西汉时,窦家就曾风光过,但自魏其侯窦婴因罪被汉武帝诛杀后,窦家人被赶出长安,从此一蹶不振百余年。在两汉之际的大动乱中,才能出众的窦融占据了河西走廊,拥有张掖、武威、酒泉、金城、敦煌五郡之地。凭借这个资本,他投奔了刘秀,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窦家因此再次风光起来。窦宪是窦融的曾孙,但到他这一代,窦家已经再次败落。在他少年时,其父窦勋获罪被杀,他成为孤儿。作为家中长子,这样的家庭挫折对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公元77年,窦家再次时来运转,汉章帝在这一年立窦宪的妹妹为皇后,窦氏家族逐渐得势。窦宪本人由郎官连升侍中、虎贲中郎将,《后汉书.窦融列传》载:窦氏“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或许是经历过太多人间冷暖,窦家人开始张狂起来。成年后的窦宪生性果敢而急躁,报复心极强,史书说他“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韩纤是当年审判窦宪父亲窦勋的主审官,窦宪得势后,居然毫无缘由地令人杀死他的儿子,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随着地位的上升,窦宪更加肆无忌惮,处处与人争锋,遇事毫不退让,甚至飞扬跋扈地欺负到一位叫沁水的公主头上。沁水公主有一座有名的园林,就是后来因“沁园春”词牌而传名后世的沁园。窦宪看上了这个园子,要以极低的价格强买,公主不敢讨价还价,被迫将园子送给了他。后来汉章帝车驾经过沁园,发现不对头,问窦宪是怎么回事儿,窦宪不敢说实情。不久章帝查明真相,勃然大怒,将窦宪召进宫中,指着他的鼻子痛斥:“沁园是先皇为公主所造,你竟然敢强夺,对公主尚且如此,何况对一般百姓?国家要处理你窦宪,就像处理一个小鸟,一只臭老鼠一样!”皇帝的盛怒,让窦宪大为震惧。皇后为了解救窦家这次大难,“毁服(降低服式等级以示自责)深谢”,一再求情,章帝才渐息盛怒,命窦宪把沁园还给公主。这次章帝虽然没有治窦宪的罪,但从此也不再重用他。公元88年,汉章帝病故,窦宪的妹妹成了皇太后,因新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他弟弟窦笃为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一时威权无双。窦宪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推举为人谦和的邓彪为地位最高的太傅、性情恬淡的桓郁为帝师,这两个老好人都不喜欢争权夺利,于是朝政就成了窦家的天下。没有了任何制约,窦宪更加狂妄起来,再次干出了一件肆无忌惮的事情:都乡侯刘畅到洛阳为章帝奔丧时,得到太后的欢心,数次被太后召见(有说是他与太后私通)。窦宪担心长此以往,刘畅会分享他的权力,于是派人暗杀了刘畅,并栽赃刘畅弟利侯刘刚,令侍御史与青州刺史审理刘刚等人。这一下可捅了大篓子,刘畅是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的曾孙,齐炀王刘石的儿子,正儿八经的宗室子弟。真相败露之后,一时满朝哗然,太后大怒,不再顾忌兄妹之情,将窦宪禁闭于内宫,要追究他的责任。窦宪自知这次荒唐事闹大了,非常害怕。正好这个时候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攻伐北匈奴,于是他就上表请求带兵北征,意图将功折罪。 当时的匈奴,分裂为南北两股势力,南匈奴归汉,北匈奴反汉。这一年,北匈奴发生大规模煌灾,民众生计无着,由此引发内部大乱。南匈奴单于想乘机吞并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支持。于是,窦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窦宪、耿秉等认为应乘机远征,消除隐患;部分大臣则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微功万里,非社稷之计。”太后犹豫之时,征西将军耿秉的一番话打动了她:“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于是太后决定出兵,一项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就此作出。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10月,朝廷拜窦宪为车骑将军,并任其为主帅,以耿秉为副帅,由北部沿边12郡骑士、联手南匈奴、羌族、鲜卑组成远征军,分三路出塞北伐,攻打北匈奴。对付匈奴人,窦宪胸有成竹。他对敌我双方态势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汉军装备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远离后方、不宜久战;而北匈奴虽行动飘忽、反应快速,但力量薄弱,惧怕决战,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根据对战场格局的洞察,窦宪主张采用长距离奔袭、迁回包抄等战术,要求部队轻装疾进,速战速决,一旦逮住战机,决不能轻易放弃,击溃敌军后,必须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机会。根据这样的战略思想,窦宪制订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案,后来证明非常有效,达到了出敌不意、以奇制胜的效果。出塞之后,汉军进展顺利,三路大军如期汇集逐邪山(今阿尔泰山东段)。窦宪看出北匈奴实力不足,也缺乏信心,不敢与汉军正面交战,于是派出精骑万余,向北单于所在地稽落山一带运动,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战,并一举将其击溃,北单于和部众四散奔逃。按照既定方针,窦宪派遣各支部队盯住大股匈奴人追歼,斩名王以下首级1.3万余人,获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如此穷追不舍,让北匈奴人心崩溃,其81个部落相继投降,前后降者20余万人。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记汉威德。这篇铭文是班固的得意之作,写得气壮山河,史称“燕然勒功”。 穷途末路的北单于为了缓解局面,派遣他的弟弟奉贡朝汉。窦宪嫌单于没有亲自前来,奏请朝廷遣还其弟。公元89年9月,朝廷派人持节到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拜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2万户。窦宪谢绝爵位,受大将军印绶,位列“太傅下,三公上”。不久窦宪凯旋还京,朝廷大开国库,犒劳赏赐将士,随窦宪出征的部将都得到提拔。 公元90年7月,窦宪再次出兵,驻扎于凉州(今甘肃秦安县),这次由邓叠出任他的副帅。北单于十分惶恐,派人求见窦宪,请求向汉称臣,提出可以亲自到洛阳朝见皇帝。但这时南匈奴单于也上书朝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由他将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庭觉得这个办法更好,于是同意南匈奴单于进兵。南单于出兵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 第二年,窦宪认为北单于的势力已经非常微弱,应该乘机将其彻底消灭,以绝后患。于是派遣部将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军,斩敌首级5000余,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延续300多年、曾经强大无比的北匈奴汗国,自此灭亡,一时“塞北地空”。匈奴人留下的巨大空间,先后为鲜卑人、蒙古人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数百年后,欧洲出现强悍的“匈人”,整个欧洲大陆被他们横扫,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窦宪一举荡平匈奴,威名大盛。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剪除他及其家族的大网,已在他踌躇满志时悄然张开。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凯旋。大鸿胪持节在洛阳郊外迎接,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举行了简单欢迎仪式后,窦宪等人被召进城。此时风云突变:“和帝幸北宫,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官,闭城门”,然后逮捕、诛杀窦宪女婿郭举及手下大将邓叠等人,目瞪口呆的窦宪被控制,收回他的大将军印绶。窦宪想找太后求救,但宫门紧闭,太后被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此后,与窦家沾亲带故的人都遭清算,窦宪被改封为冠军候,和其弟窦笃、窦景、窦瑰被勒令回封地。不久,哥几个都被迫令自杀。诚然,这并不是一个“狡兔死,良弓藏”的故事,窦宪也不能与韩信相比。导致这场巨大变故的,还是窦家人自已惹的祸。窦宪灭掉北匈奴、成就旷世奇功后,窦家的权势达到了顶峰,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还有窦宪的叔父窦霸、窦褒等10余人都在朝为官,窦家人把揽朝政,占据要位,贵重显赫,刺史、守令等官员也多出其门,以至于“威权震朝廷”。因为有过以往的教训,窦宪本人倒是有所收敛,知道顾全个人的名声和影响了,他先后谢绝了“武阳侯”和“冠军侯”的封号,决策时也中规中矩,表现出对朝廷的尊重。但窦家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一个比一个显摆张扬。他的几个弟弟在京师“竞修第宅,穷极工巧”,并且威慑群臣,为所欲为。其中以窦景为甚,连他家的奴仆也仗势欺人,胡作非为。在他们的淫威之下,京师“商贾闭塞,如避寇住。有司畏懦,莫敢举奏”。如果只是这些,还不致给窦家带来灭顶之灾。更重要的是,窦氏势力看着和帝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有主意了,竟有了觊觎皇位的野心。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其党羽邓叠、邓磊、郭璜几人互相勾结,欲谋叛逆,杀掉和帝。和帝这年虽才14岁,但心思慎密,表现得比这个年龄成熟得多,当他知道郭举等人的图谋后,就与近幸中常侍郑众秘密定议,欲诛杀郭举等。因窦宪在外,手握重兵,恐其惧祸作乱,故忍而未发,暗地布局。当窦宪等人凯旋,和帝已安排妥当,于是出现了前面所叙的一幕。窦宪的种种劣迹,遭到当时和后世的恶评,他被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致于他的功绩也被其罪过掩盖了。但客观地讲,窦宪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不应该一笔抹杀的。作为一员出色的将帅,他统率大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迫其西迁,燕然山“刻石勒功”,威名震撼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既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两汉四侯三“冠军”,同眠文渠和张村,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浩然正气和尚武基因。自汉以降,邓州英雄辈出,俊贤荟萃。汉至隋代,冠军县一直存在。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被撤,并入新城县。至今,在张村镇的原野上,仍可寻迹到冠军古城遗址 。四位王侯名将的英灵,连同消失的古城,无声地见证着这块古老土地的沧桑和辉煌。 作者简介:孟庆国,河南省镇平县人,退伍军人,退休干部 。曾任黑龙江省农垦分局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者、坚守者、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