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持久战》:毛主席的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凤凰山居士 2022-05-15
2021-10-28 12:12作家,历史领域创作者,文化领域爱好者


毛主席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论持久战》是主席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犹如一座思想灯塔,照亮了抗日战争前进的方向。它像一颗“精神”核弹,在日不落帝国的心脏炸响,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以来妄图灭亡中国的幻想。


01“亡国论”与“速胜论”激烈争锋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八十三年前那个浴血奋战的抗日战场。"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抢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迅速地占领了华北地区。尽管二十九军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拼死抵抗,但后来因势单力薄而战死沙场。消息传来,震惊国内舆论界。当时舆论四起,流行观点是“亡国论”和“速胜论”。


持“亡国论”的人认为日本军队过于强大,武器弹药也远比中国的先进,并且日军战力非常强悍,中国军队远非日军的对手。他们害怕中国打不赢日本,担心这样打下去就会亡国。”

蒋介石政府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曲线救国方针,蒋介石政府一方面加紧对红军实施军事“围剿”行动,另一方面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条约》。


不仅普通百姓有这种“亡国论”的倾向,当时就连知名学者梁漱溟也有这样的想法。他曾在抗战爆发后专门去延安请教过毛主席。他问道:“中国前途如何?中华民族会亡吗?”毛主席明确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可是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军队先后取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后,胜利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速胜论”又冒起来了。许多亲美亲英人士认为只要有外国支援,中国就可以迅速地打败日本。 而当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而外国援助尚未有实质进展时,“再战必亡” 又占了上风。


如果任由"速胜论"和"亡国论"一直占领着社会舆论高地,人们在思想上就会一团雾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那么就无法凝聚民心,让抗日大业误入歧途。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盼望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站出来,拨开人们思想上的重重迷雾,去指明中国抗日前进的方向。这时,一个人已经勇敢地站出来了,他就是毛主席!

02奋笔疾书著华章

1938年延安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为了全面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让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主席在窑洞里全神贯注地写《论持久战》,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


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主席病倒了,头疼、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么一来可把警卫员急坏了, 连忙叫医生来看,医生检查过后说,主席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主席注意休息。毛主席吃了药,休息一天,没安全好,又继续写稿。

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做进一步的修改。”


经过反复多次修改完善,毛主席集中全党智慧,1938年5月30日,他在延安大礼堂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精彩的演讲赢得掌声如雷,鼓舞人心。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

03旷世奇文,科学预言抗日三部曲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约五万余字,是一部光辉的政治军事著作。文章通过对中日双方整体实力的对比,准确地预言了抗日战争将会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了日本最终会战败,而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毛主席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生死决战。毛主席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

日本的优势:它在当时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就决定了中日战争是长期的,中国不能速胜。

劣势:从政治上而言,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


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家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比较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

中国的劣势: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远不如日本之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和欺凌。

优势: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力重的存在。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导致两股势力此消彼长,胜利的砝码将向中国倾斜。毛主席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科学预言,都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第一阶段,由于日本军力强大且来势汹汹,中国军队就避开敌人的锋芒,在战术上采取守势,化被动为主动。

在作战方针必须以国军的运动战为主,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为辅,而绝对不能跟他们打决战、打拼死战,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消耗日本的有限的战争资源,以依靠广大的国土纵深来换取对战争的有利时机。


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毛主席深刻地指出:“中国有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进程和必然趋势。”

要依靠全民族的齐心协力,浴血奋战,只要我们能够在第二阶段的持久战中拖住日本,那么不仅国际上的援助会渐渐到来,我们也能赢得反败为胜的时机。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提出了“兵民乃胜利之本”的原则,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根源在于民众。”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会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遭受灭顶之灾,从而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


事实上正是如此,小日本有限的兵力、财力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战线拉长而损耗严重,捉襟见肘,慢慢陷入到绝境,而我们却可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民众共同抗日,共仇敌忾,愈战愈勇,抗日力量由弱到强。

等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战略反攻阶段,日本已经深陷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奄奄一息,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04经典著作放光芒

《论持久战》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以其强大的思想力和预见性,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1938年9月,周总理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在那里作了一场关于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深入地阐述了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军事思想以及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性。这场报告让在场的爱国诗人赵启海和作曲家冼星海深受启发,随后合作写下著名抗日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它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主席《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总理就把他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看后深为赞赏,赞叹不已。

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当宝贝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十分赞成。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受周总理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

消息传到日本,震动日本朝野。据说当时日本的华北高官岗村宁次,看到《论持久战》之后感到非常惊讶。冈村宁次说:"这本书我们一定得好好研究,它帮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从未想过毛主席对敌军和日本竟然如此的熟悉,能够一语中地地道出他们的劣势

很快,日本军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之策。他们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日本为了补充兵力,广泛招募中国人当自己的"皇协军",以便加强其在日占区的统治。


在经济上实施“以战养战”的侵略政策。日本成立了军政商联合的"军配组合"。动用武力垄断了煤炭、铁矿、棉纺织,轻工业,粮食等各种物资,再以高价向中国人销售。若是有剩余,则直接调配给军队。日本人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一概视作敌产予以查封和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

但无论日本帝国主义作出如何疯狂地挣扎,但最终都摆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因为《论持久战》这部伟大著作的出现,给中国人民抗日指明了性利方向,同时又敲响了日本帝国主义死亡的丧种!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谁也不会想到,毛主席的书竟会对日本侵略者产生感化的力量。有一个日本军人名唤远藤三郎,此人是个顽固的好战分子,为军国主义所洗脑,认为侵略中国是自己的荣誉,并且在1941年从轰炸机上纵身一跃跳到陆地指挥战争,自此名声大振。


二战结束后,远藤三郎始终不认为自己有误,他像大多数日本军人一样,对中国是根本不服气的。他认为,日本是纯粹军事战略上的失败,其关键在于日本在"大陆政策"与"海洋政策"之间没有做出清晰的判断与选择。直到在五十年代,他看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才发现自己曾经的愚蠢。

1956年秋,远藤三郎在北京见到了他毕生最崇敬的对手毛主席,他把祖传的宝刀献给了毛主席。宝刀出自14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国匠"米国光之手,是远藤少年时代加入军校时,外祖父赠送给他的传家宝。这是出乎意料的举动,是日本军人以前从未有过的大礼。远藤三郎说,败要败得明白,败在毛主席手下,日本人心悦诚服。

编后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毛主席的思想历久弥新,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牢记抗战那段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和来之不易的生活。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天的世界还不太平,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敢于跟一切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霸权、霸道和霸凌行为进行英勇斗争,才能更好地守护好我们美丽、安宁的家园。爱护世界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