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与无尤的中体诗《雨林游》探寻“以至简至至繁”的诗歌创作之道

 大唐长安元年 2022-05-15

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是“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情感”,这一特色是自古诗人孜孜以求的创作境界,从而造就了无数传世经典,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晓》、王维的《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等,都是其中的典范。

不仅字要少,思想情感还要足够丰富,这对诗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首先,要有非凡的文字功底,对语言文字必须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其次,要有非凡的审美情趣;其次,要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无法做到“以至简至至繁”。比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只有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闻鸟啼,这是为了押韵,字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当代诗人与无尤的《雨林游》也是“以至简至至繁”的经典之作。

 

雨林游

与无尤【当代】

轻轻滑入,汩汩而出。

动声动色,一荣一枯。

 

这首诗只有十六个字,而且都是再常见不过再平凡不错的字,却写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本规律。

首句以叠词“轻轻”起笔,第二句以叠词“汩汩”呼应,瞬间将读者代入了回环往复的气氛之中。生命从一粒种子出发到最终成熟,正是在无声无息、不知不觉之中孕育(轻轻滑入),以蓬勃之势生长(汩汩而出)。而生命孕育和生长的过程中又潜藏着惊心动魄的冲突和斗争,这便是第三句的“动声动色”。

“动”字是诗眼,“动”字点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运动本性,揭释了“静”的表象背后“动”的本质。《道德经》中说“周行而不殆”,其中的“行”就是“动”。而在佛教里,“声”和“色”就是我们所见的大千世界。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就是以“动声动色”的形式存在着。

但不管怎么动,怎么生长,最后都要返回到本质,返回到起点。第四句“一荣一枯”,说的是《道德经》中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就是“反者道之动”,是对前三句的总结,是对主旨的提点。

四句诗,从“生”、“发”、“运行”,最后到“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便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法则。

诗人从所见所感的雨林出发,从游历雨林的行动真实出发,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由实到虚,将景、情、意完美融合,赋予了这首短诗以丰厚磅礴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力的感动和赞叹,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可见诗人情感之丰沛,对文字运用之纯熟,对自然体悟之透彻。


与无尤:本名范彦芳,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中体诗开创者,在哲学、文学、家庭教育学、市场竞争学等领域皆有建树。代表作:《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中体诗论与诗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