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前夕陆军攻防战术概述|白刃|炮兵|德军|骑兵|奥军

 岚夕归读 2022-05-15

【前段时间在读一战前各国陆军的各类条令,本想摘选一些要点分享出来,但最近翻旧书堆,发现罗斯图诺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里面已经对这些内容有了相当全面的论述,于是将其原文完整发出,一些重点标红】

在开始阅读之前,把文中的这段内容放在最前面,以便读者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印象:

步兵应以密集的散兵线实施进攻战斗。战士之间的间隔为一至三步。德军的条令要求“发起任何进攻都要先展开成散兵线”。条令说:“如果地形允许射击手隐蔽地前进到有效射程内,则应立即展开强有力的密集散兵线。”当接近敌人到达步枪火力的有效射程内时,已成散开队形。散兵线的后面是成纵队配置的支援队和预备队。散兵线的运动是从行进中边走边射击,而在步枪的有效火力范围内则是跃进。散兵线从五十米距离开始跑步冲锋。德军条令要求以极快的跃进速度实施进攻。军队在射击阵地上可以停歇。最后一个射击阵地距敌方一百五十米,这就是白刃冲击的出发地区。炮兵在进攻过程中应对攻击目标进行射击。

(注:旧俄制一步约为71cm,封面是当时的德军散兵线,读者可以自行体会队形的密集程度)

-----------------------------正文分割线-----------------------------


战术包括如何直接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问题,如战斗队形的布势、军队的行动方法、部队和战斗队形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动作、战斗中各兵种的使用。侦察、警戒等等。战术观点在教令和条令中皆有阐述。

进攻被认为是战斗的基本类型。在战略和战役观点上占支配地位的进攻的思想,也反映在战术当中,条令和教令对此都作了直接指示。条令和教令同样认为,只应以进攻的精神行动。例如德国,从集团军到独立骑兵侦察群的一切行动,按规定必须是千方百计地进攻。德军的条令、教令和战术教科书都强调,只有进攻才能迅速地、决定性地战胜敌人。如1906年德军步兵队列条令指出,必须在“不惜一切代价冲向敌人”的口号下,培养全体人员不停顿地进攻的能力。奥军的战术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仿效德国。奥军据以备战的1911年步兵条令指出,只有进攻才能夺取胜利。1904年法军步兵队列条令指出,只有进攻才是决定性的,不可抵抗的。俄军《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对这一问题作出如下指示:“进攻行动是达到预定目标的最好方法。只有进攻才能掌握主动,才能使敌人听凭我们摆布。”

按照德国的观点,为了使进攻取得成功,最好把全部兵力直至最后一个营都集中到战场上,并立即投入战斗。这种战术,正如俄国军事著作所指出的,是建立在冒险基础上的。这种战术一旦收效时,可以击溃敌人,如若失利,则将导致已方全军覆没。德军教令认为,用数量不足的兵力发起战斗,而后再逐渐加强兵力,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必须在前卫的掩护下争取将主力立即展开,并在步兵展开之时开始炮兵射击,使敌人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无法识破进攻者的意图。

法军的条令则与此相反,认为在侦察情报不足时,战斗一开始只能投入少量兵力,在情况未查明之前,将主力作纵深梯次配置,部署在前沿之后。因此法军条令认为,前卫和先遣支队的行动具有重大意义。

俄国的军事理论家们认为主力应在前卫的掩护下展开成战斗队形,从步枪的有效射程内发起进攻,基本兵力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上。《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责成高级长官在攻击之前“把总预备队集中在选定的地段上,并且调集尽可能多的火炮对攻击目标进行射击。

各国军队进攻的战术行动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军队都是排列成行军纵队开赴战场向敌方行进,配合以警戒和侦察措施。部队在敌人炮兵火力范围内分散成较小的纵队(营纵队、连纵队)。部队在步枪火力范围内展开成战斗队形。

按照德军条令,军队应在接近战场时集中,展开,列成战斗队形。法国人把进攻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和“决定性阶段”。在准备阶段,将军队布置到冲锋地点的对面;在决定性阶段,必须把“步兵的射击线向前推进,并不断加强,直到白刃突击”。按法军条令,战斗分为接战、主要攻击和次要攻击三个部分。军队排成纵队向敌方行进,力求前出到敌人的翼侧和后方。接战的任务由强有力的前卫担负。前卫的任务包括夺取便于主力展开的支撑点并坚守这些支撑点。主力是在前卫的掩护下展开的。

俄军《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对进攻战斗的实施程序作了较为完善而充分的阐述。该条令把进攻战斗分为接近、进攻、追击几个阶段。进攻是在前卫的掩护下进行的,而前卫先要夺取能保证主力展开成战斗队形和进一步行动的有利阵地。指挥官在主力展开之前必须向所属部队和分队提出任务。主力的炮兵不等步兵展开就开向前卫,以便“在炮兵火力方面迅速取得压倒敌人的优势”。

为了进攻,军队展开成战斗队形。战斗队形包括战斗地段和预备队。每一个战斗地段本身又分为比较小的战斗地段,各有自己的预备队和支援队(师战斗地段由各旅战斗地段组成,旅战斗地段由各团战斗地段组成,依此类推)。按照法国理论家的观点,战斗队形包括接战兵力、未投入战斗兵力(预备队)和警戒队。各部队在列成战斗队形时,应作并列配置或前后配置,而后者被认为是在战斗过程中便于实施机动的配置。主要突击方向上的战斗队形,最好比次要突击方向上的队形密集一些。当两个毗邻战斗地段之间出现间隙地时,必须用炮兵和步兵的交叉火力加以控制。

战斗地段正面宽度取决于情况和地形。在这方面主要的要求是,散兵线要有足够密度的步枪火力。俄军采取的战斗地段长度为:营约半公里,团一公里,旅两公里,师三公里,军五至六公里。连的进攻正面宽度为二百五十至三百步。德军规定旅的地段为一千五百米;连为一百五十米。预备队通常配置在自己部队中心的后面或配置在暴露翼侧。按俄军条令,总预备队用于协助实施主要突击的战斗地段军队,总预备队以外的各级预备队用于加强在本战斗地段作战的部队。预备队距离战斗线的远近应当是:既不要遭到敌人的射击而造成无谓的伤亡,同时又能迅速投入战斗。

总的说来,进攻战斗中兵力的梯次配置如下:由团(旅)派二至三个营到战斗线,占领战斗地段,剩下的一至二个营组成预备队,以预备纵队队形隐蔽,避免遭到敌人的射击。由营派二至三个连到战斗线,其余的作为预备队。由连派出几个排,展开成散兵线,其余的排则组成连散兵线的支援队。各排将所属各班展开成散兵线。按战斗队形的这种布势,直接参加战斗的兵力只占整个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皆作为各上级单位的预备队,实际上未参加战斗。连预备队(支援队)和营、团预备队主要用于补充散兵线的伤亡和加强散兵线的火力。在冲锋的时刻,支援队加入散兵线,以增强其突击力量。例如,德军的条令不规定支援队的固定编成,认为支援队的主要用途是“及时增援火线”,因此,在进攻过程中,支援队应尽量靠近散兵线。

步兵应以密集的散兵线实施进攻战斗。战士之间的间隔为一至三步。德军的条令要求“发起任何进攻都要先展开成散兵线”。条令说:“如果地形允许射击手隐蔽地前进到有效射程内,则应立即展开强有力的密集散兵线。”当接近敌人到达步枪火力的有效射程内时,已成散开队形。散兵线的后面是成纵队配置的支援队和预备队。散兵线的运动是从行进中边走边射击,而在步枪的有效火力范围内则是跃进。散兵线从五十米距离开始跑步冲锋。德军条令要求以极快的跃进速度实施进攻。军队在射击阵地上可以停歇。最后一个射击阵地距敌方一百五十米,这就是白刃冲击的出发地区。炮兵在进攻过程中应对攻击目标进行射击。俄军的步兵在进攻中按排、班、组和单兵以跃进方式行进,并在各射击阵地之间作短暂的停歇。炮兵从战斗一开始就要尽可能靠近敌人,但又要在敌人步枪火力射程以外占领遮蔽的、半遮蔽的或暴露的阵地。步兵投入刺刀拼杀的同时,用步枪和机枪对敌人作近距离射击并投掷手榴弹。进攻应以猛追敌人而告终。

各国军队战前的条令都指出,在进攻时必须隐蔽有生力量,避免被敌人杀伤。例如德军步兵队列条令指出,班长要善于带领本班射击手尽量隐蔽地前进。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认为,不能乱用近迫作业,因为进入了散兵壕的步兵难以调动起来继续向前推进。俄军的条令规定,进攻的士兵要隐蔽前进,以减少敌人射击造成的伤亡。

各国军队都认为,进攻时轻武器的火力,即作为战斗要素之一的步兵武器火力,具有重要作用。德军的条令甚至认为:进攻的实质就在于“必要时从最近距离对散射击”。“攻击就意味着把火力向前推进”,从条令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德国人何等重视射击。按俄军条令,步兵的进攻就是运动同射击阵地的火力相结合。

机枪必须以其火力支授步兵的进攻。机枪或配属给各营,或由团长掌握(如在俄军内),视具体情况而定。奥军认为,近距离的机枪火力可以代替火炮。

然而一般都认为,只有白刃突击才能迫使敌人放弃所占阵地。例如德军条令确认,“摧毁敌人最终要靠冷兵器的冲击”。1911年奥军步兵条令也指出,步兵在充分发挥其火力的同时,靠刺刀彻底歼灭敌人。

战前的条令都曾指出炮兵的威力,但对炮兵的任务却阐述得很不明确。炮兵应以其火力为步兵的攻击作好准备。但是,战争爆发前对炮火准备的理解十分简单。在步兵接近敌人进入步枪有效射程内(四、五百米)之前,炮兵对敌人的炮兵连进行射击。当步兵投入冲锋时,炮兵则从暴露阵地进行射击,摧毁阻碍步兵前进的敌人火器。炮兵的任务在当时仅限于此。实际上是对炮兵在进攻中的作用估计过低。炮兵同步兵的协同动作问题,特别是炮兵的召唤射击、指示目标尚未明确解决。

法军步兵队列条令写道,指挥部“用炮兵为步兵的运动作准备并支援步兵”。但是炮兵为步兵的攻击作准备,可以同步兵的行动无关。由于法国的七五毫米平射炮无法摧毁掩蔽工事,所以条令认为,步兵在进攻时即使遭到牺牲,也要由自己把敌人逐出掩体,然后由炮兵用榴霰弹对其射击。

俄军的《野战勤务条令》强调指出,炮兵以其火力为步兵开辟道路,为此摧毁阻碍步兵完成战斗任务的目标。当步兵进行冲锋时,专门指派的炮兵连向攻击部队靠拢,进到距敌最近的距离,以支握步兵的攻击。条令里“为步兵开辟道路”一语受到重视。1912年条令中的这句话,是针对步兵和炮兵的密切协同动作而言,炮兵应支援步兵,用火力进行跟随护送。在战斗中大量集中炮兵的思想,俄军《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中已有所表述,尽管尚不够明确和透彻。条令强调在步兵投入刺刀拼杀之前给步兵的冲锋以支援的必要性,这在其他任何国家的条令中都不曾有过。按照条令,轻野战炮兵以炮兵营或炮兵连为单位编入步兵战斗地段,军编制内的榴弹炮兵营和重型野战炮兵,或者被派到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地段由下一级指挥官支配,或者仍由军长掌握,接受军长交给的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乎所有国家对实施防御战斗问题的研究都很不够。当时对防御十分轻视,某些国家的军队甚至避免使用“防御”一词。例如据吕卡证明,在法军中“防御”—词如此刺耳,以致于在图上练习和野外演习课题中不敢使用它。谁对防御的问题十分感兴趣,谁就会冒损害自己职务名声的危险。不过,各国军队的条令中仍有阐述实施防御战斗的专门条文和部分。德军条令阐述了实施防御的方法,虽然总的来说德国对防御并不重视。防御的实质被认为是,“不仅要打退攻击,而且要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为此,条令要求防御应同进攻相结合。

尽管法国统帅部对防御持否定态度,但法军条令仍然规定要在某些方向上进行防御,以便节省兵力和打乱敌人,使主力能够在最好的条件下实施进攻。

俄军条令对防御相当重视。“当进攻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时”,容许转入防御。然而,即便是防御,军队也必须用各种火力打乱敌人的兵力,以便随后转入进攻并粉碎敌人。

军队在防御中展开成战斗队形,同进攻时一样,战斗队形包括战斗地段和预备队。各连在转入防御时展开成散开队形,留一个排在后面作为连支援队。各营把三个连展开成散兵线,把一个连配置在后面作营预备队。各团也按这种方式展开(三个营在第一梯队,一个营作为预备队)。按照俄国军事长官们的意见,防御时也要使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地段成为最强的地段。

第一梯队各营通常配备两挺机枪,平均加强其火力。1911年奥军步兵条令建议在防御中把机枪留作预备火力。

防御地段的宽度与进攻地段的宽度相差无几。师防御地段的宽度为四至五公里。防御纵深用配置预备队和炮兵来建立,一个师达一点五至二公里。按照德国人的观点,地段的宽度应视地形的特点而定。各地段都规定有地段预备队。建立强大的总预备队具有重大意义,总预备队的用途就是对敌人进行反冲击。德军的总预备队放在暴露翼侧后,作梯次配置。按规定,炮兵发射阵地距离步兵平均约六百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未来各交战国军队巩固野战阵地的方法和对组织野战阵地的看法大体相同。主要防线由各支撑点(抵抗中心)构成,这些支撑点或者是一些无掩盖的掩体,或者是一些能够用作防御的地物(建筑物、树林、高地等)。各支撑点之间的间隙地有火力掩护。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和给予主阵地的军队以作好战斗准备的时间,要建立前进支撑点。后方阵地建立在防御纵深。德军条令要求只建立一个防御阵地。野战工事不应建成实线,而应建成工事群,其间隙地应在火力范围之内。在各阵地的接近地上建立何种障碍物未作规定。根据俄军野战勤务条令,防御阵地由保持火力联络的单个支撑点组成。支撑点包括作好防御准备的掩体和地物。还有“前进点”(战斗警戒)。战斗开始前,步兵不进入掩体,而在其附近。

各国条令都规定,在打退敌人的攻击后,防御的军队应立即转入反冲击和总攻。

虽然各国军队都由步兵担负战斗中的决定性任务,但步兵的行动直接依赖于炮兵和骑兵的支援。因此,组织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具有特殊意义。俄军《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明确提出协同动作在战斗中的必要性。条令说:“为达到总的目的,要求所有部队和兵种协同动作,全体人员一致忘我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互相援救。”要求骑兵以乘马队形和徒步队形“对敌人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有力的攻击,以支援进攻和防御。

如果敌人被击退,骑兵即转入跟踪追击。德军条令也强调协同动作的必要性,特别是步兵和炮兵的协同动作。然而,正如X. 里特尔后来所指出的,德军对各兵种协同动作的意义“并未充分认识”。实际上有些兵种并未协同动作,而只是相互靠近行动。法军条令写道:“各种武器的支援能使步兵在最好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俄军《1912年野战勤务条令》正确地解决了进攻战斗和防御战斗的基本问题。这个条令同其他国家军队的同类条令不同,它详细阐述了特殊条件下(夜间、在山地等)战斗的特点。这种特殊条件下的战斗经验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取得的。因此,俄军的这一条令无疑比当时其他军队的条令高出一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最好的条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