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徽谈艺|中国山水艺术论(二)

 莉莉张的字影 2022-05-15

董源《洞天山堂》

在隋唐之前,中国人也画山水,看敦煌壁画里就有画山水,但那时没有形成独立的山水画题材。

在唐朝山水画开始独立成型。

中国山水画有五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在唐代,第二次就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也是中国山水绘画达到了第一次历史高峰。

五代十国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那是一个“乱”。五代十国的艺术就有这个时代的强烈特点。

艺术家不是活在真空里,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家,东、西方都一样。

就像我们今天看中国文革时期的艺术,它与今天的中国艺术完全不同。如果你不了解文革,你就不会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艺术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

所以还是要先从五代十国这个历史讲起。

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政权的国都,除了后梁国都在洛阳,其他四代国都均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市,开封也是中国唯一的七朝故都。

而在中原地区之外,还有与五代同时或前后存在过的地方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前汉,南平,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这个历史时代并不长,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79年,也就70多年左右。但五代十国它的艺术却不逊色于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朝代。

中国山水绘画经过了五次蜕变,就好像一个女孩,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大家都知道女孩的十八变,显然不是单指女孩的外表,还有内在的精神内涵的变化。

山水也是这样,那我们就来看中国山水在五代十国时期的这个变化,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在改变中国山水画。

荆浩《松壑会琴图 》

关仝《关山旅图》

强调一下,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题材,但不能被视为一变,展子虔只是创立了中国山水画的初始形态。

山水画真正的第一变是在唐朝,是大小李将军之变。但大小李将军还是秉承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而五代十国发生的山水画第二变就是非常深刻和重要了。

山水的第二次蜕变,几乎让中国山水画脱胎换骨。这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荆、关、董、巨之变。

每门艺术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产生,到独立,再到成熟,最后到形成程式化表现才真正的发展壮大,基本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例如唐诗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形成程式化后,我们今天能仿写唐诗。不形成程式化表达,艺术反而难于继承。

中国山水艺术产生的标志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国山水艺术的独立是在唐朝,标志是李思训与王维对青绿山水画的改造(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及注入灵魂(诗情画意)与塑造品格(有情有义)。

中国山水画的真正成熟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的荆、关、董、巨这四位山水画家,是中国艺术史里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从这四个人开始,中国书画的主流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山水画。

直到今天,在中国绘画艺术里,山水画的价值仍然是最大。

中国历史汉、晋、隋、唐的强盛,它们在文化上的表现是可圈可点,但就绘画而言,绘画艺术可能只是这些个时代的一种点缀,起码绘画艺术不是它们的主线,不是这些时代的主流艺术。

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开始,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正式登上了主流文化的舞台。真正属于汉民族自己的主流文化阶层的中国书画艺术,就从此时开始了!

说一句题外话,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才有的一门独特绘画艺术!你说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它实际类似于西方绘画的静物画。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其实东、西方艺术家都擅长此道。唯独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也是最独特的一个画种。

不是说因为西方没有,中国山水画才珍贵,而是中国山水画像埃及金字塔一般,达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艺术高度!

五代十国是一个乱世,所谓乱世就是秀才不如兵,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当兵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是乱世,可有一点很奇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割据的地方政权都异常重视文化!

这个就为几十年后的北宋王朝书画、文学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异军突起播下了很多种子。

董源《满湘图》

巨然《万壑松风图》

所以从现在起,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我们就要一点一点来理解中国山水画,理解山水画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人看中国古代的东西,就不应该有陌生感。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陌生和神秘,甚至于感到不懂、完全不了解,这是源于我们教育上的问题,这问题不在我们谈话范围内。

但世界上不少民族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像印度的佛教历史本国遗失,要从中国往回一点一点找寻一样。

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了解,用中国古人留下的绘画作品做线索,重新去把中国古代文化做一个梳理,这也是我们学习艺术的意义所在。

五代十国的频繁战乱与割据,使中国又一次陷入分裂,却也同时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山水画风格。

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是五代十国北方画家最爱描绘的景色。与北方画家不同,江南画家笔下则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高山大峰。江南画家喜欢描绘他们心中的隐居之地,在深谷丛林、村溪草舍中,几位隐士在山中谈经论道。云海间几簇树丛浮浮沉沉、隐约可见,带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气势磅礴的山水世界。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从来不在现场作画。他们其实是游山玩水回来后,在书房凭着记忆在画山水。不论南方画家、北方画家,我们都是常常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这些古代山水画家的绘画作品,叫:山高水长。山高水长,其实是这些古代艺术家们对生命的一个领悟。

很反感现代人的一些用词,动不动就是我征服了珠穆朗玛峰,我征服了全世界最高的十座山峰。狗屁,大自然随便一次山崩会要了你的小命,大自然随便一次风暴都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应该是珠穆朗玛峰接纳了我,全世界最高的十座山峰拥抱了我,全世界最高的十座山峰与我拥抱。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敬畏有融洽。人不是去征服自然,是与自然拥抱,让大自然接纳。

董源《寒林重汀图》

巨然《山居图》

为什么五代十国乱世时,文人雅士愿去高山大岭中隐居?

其实很简单,散兵游勇土匪强盗,谁都不愿意翻越十几座高山去干抢劫的事,太累。

文人士大夫出身的这些隐士们,五代十国时期从情感上喜欢上了这些给他们带来身心安全感的高山大岭、名山大川。

谈艺术离不开艺术家和作品,荆浩的山水画《匡庐图》。

荆浩《匡庐图》

荆浩生于唐末死于后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于乱世、死于乱世。

荆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山水画家。

五代十国的荆、关、董、巨这四人,是他们这四人确立了中国山水画成为时代主流文化直到今日的四个伟大画家。

荆,就是荆浩。关,是关仝,关仝是荆浩的学生,他们两人是师徒关系,是北派山水画的祖师爷。

董,是董源。巨,是巨然。董源是巨然的老师,他们两人也是师徒关系。董源和巨然是南派山水画的祖师爷。

这幅《匡庐图》,也是目前唯一一幅没有争论的荆浩的原作。

这幅《匡庐图》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性,大家记住,就三点:

1、《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成熟标志。

2、代表了以荆浩为首的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

3、这是具有山水全景模式的典型作品,是一幅全景式大山水作品。

从这幅《匡庐图》开始,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家从此具有了把握大山大水的绘画能力。

荆浩曾隐居在太行山中,因此他的画在布局上都是以主峰为中心,巨峰高耸,场面浩大,气势宏伟,极富空间感。

我们把展子虔的《游春图》与荆浩的《匡庐图》相比,展子虔《游春图》的中景式构图表现山水,简直就是小儿科。不是说展子虔画的不好,而是表示他所处的隋唐时代,对山水艺术的理解就是那个水平。

一门艺术的渐进发展:从隋朝展子虔创立山水题材,到唐朝李思训、王维让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但真正成熟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荆、关、董、巨这四人手里。这四人以后的从北宋开始的山水画家,所有贡献就是让山水画艺术不断成长壮大。

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绘画讲究意境,什么是意境?

齐白石曾经说:“杯土代南山,意术也”。这就是意境。

荆浩的《匡庐图》在立意造境上,远远的超越了隋唐时期的山水绘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没有构图这个词,用的是骨这个字,讲山水画构图就是要求山水画画的要有骨气。《匡庐图》中有骨气!

我们继续看荆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山水赋》,看荆浩是如何理解构图的,看荆浩是如何理解和处理云、山、树相互关系的,这个对我们摄影创作特别重要。

树借山以为骨,山借树以为衣。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见树之光辉。

~摘自荆浩《山水赋》

下面这幅《山溪待渡图》,是荆浩弟子关仝的作品。

关仝是现今西安人,他画中表现的山水基本是关陕一代的山川特点,雄伟壮阔,苍茫荒疏。同样是北派山水画,关仝作品反应的地域特点与荆浩有明显不同。

注意:这就是我们风光摄影时要注意的,拍风光就要拍典型地貌特征,一定抓取当地的典型地貌特征来拍。拍泰山就要像泰山,拍黄山就要像黄山。

关仝的山水画在构图上继承了老师荆浩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格局,并将荆浩开创的全景山水及勾、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成熟。

艺术史上把荆浩、关仝合称:荆关。荆关是中国山水画北派的祖师爷。

关仝《山溪待渡图》

五代十国时期在荆关董巨四人中,最牛的这位宗师级的大人物该登场亮相了。

这位宗师级大牛,当年可有点惨,遭遇很像今天的梵高,二百多年来他不被时代认可。他的作品又很像法国印象派作品,离近看,什么也看不清楚,后退几步再看,各种画面表达才清晰起来。

这位中国山水宗师级人物就是:董源。我们先看他的作品。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这幅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是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是典型的南派山水作品。

构图与用纸上,它选择横长的构图与北派山水的竖构图明显拉开了距离。画里的山也是典型的江南山貌,坡度平缓悠远,远望水色江天。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董源是中国山水画南派山水的开创者,是南派山水的开山祖师。但有意思的是,从五代十国到北宋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般人对董源的评价并不高。

在北宋,就寥寥二、三人十分欣赏董源的画作,这二三人中有中国第一艺术评论家米芾。这恰恰反应米芾确实是古往今来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艺术鉴赏大师。

米芾说董源的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我答应朋友,解读一些古人对古人山水绘画的论述,帮朋友找找感觉。望我能解读到朋友们满意。下面我开始认真解读米芾的“平淡天真,唐无此品。”这句话。

什么叫唐无此品?

米芾认为唐朝的艺术,他觉得总有一些作做。因为唐朝这个时代经济太过发达,人们在做东西时,往往会走向一个极致,会让人觉得有些刻意。

但唐亡到五代十国时,因为人们状态的一种松弛,心态的放松,在董源笔下反而出现了平淡天真的感觉。

我们把唐朝李思训的作品和董源的这幅作品来做比较,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作品是刻意大量的点、染、皴、擦,刻意用金色去描绘山水,显得过于的让人感觉有距离感。

这很像是一种工艺美术,因为过于夸张、修饰、变形,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范畴。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是:无意乃佳!

董源最难能可贵的是平淡、率真,就像做人一样。这是米芾所欣赏的一种艺术家品质,米芾本人也确是这样。

能达到不藏不露这个艺术境界的人,在米芾所处的北宋年间,公认是二人,一位米芾,另一位是宋徽宗赵佶。

古人不管为人做事,还是行文吟诗,最忌讳的就是做作。

唐朝和宋朝相比较,后人看到最大的区别在唐朝的很多东西过于华丽,过于刻意。

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像董源这样的人,他开创了一种非常朴实、恬淡的风格,这就是被宋以后的历代知识分子大加追捧董源的原因。

随着岁月沉淀,董源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被历史体现出来。从元代取法董源的风气渐开,再到明、清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董源,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确认董源,追捧董源。董源成为了宗师一样的人物,他的风头盖过了宋之前所有的艺术家。

我继续认真解读古人对董源的论述。

“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元·黄公望

黄公望的这句话好理解:学诗学杜甫,学山水画就应拿董源当老师。大家知道元朝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几乎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山水画。其实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几乎就是再现了董源的技法,只不过是加入了黄公望自己对山水的理解。

董源、黄公望这些古人的艺术创作心态和我们今天的人有很大不同,古人更看重的是自我内心的表达。

而我们今天的人看重作品的展示效果,画画的人是为了去展览,为了生存。这是创作状态上,创作心态上,我们与古人的一个本质上的重大区别。

中摄协主席李舸前二年说,他的追求就是想用平平淡淡的心,拍出平平淡淡的艺术作品。他追求的就是像董源、像古人这种自我内心的表达。

下面继续解读清朝王鉴的话“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王鉴是说:画画的人,必须学习董源和巨然。就像学习书法,首先学习钟繇和王羲之一样。否则,你就根本没有学进门,你就学跑偏了。

“董源善画,其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

沈括是说:董源的画,墨浓处离近了看是一团一团,但离远了看,所有混沌的一切都逐渐清晰起来。

所以说中西方大艺术家在对一个东西的表现上,共性往往大于他们的个性,或者说相同点往往大于他们的不同点。例如法国的印象派绘画,虽然他们用的是色彩,中国古人用的是水墨,但效果一样。印象派作品也是离近看,什么也看不见,稍退后几步,所有物象的轮廓会逐渐逐渐清晰起来。

顺便提一下《梦溪笔谈》的作者,古代科学家沈括这个人,在北宋十分欣赏董源的二三人中,沈括是其中之一。古人特别多才多艺,古代科学家沈括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色的大艺术鉴赏家。但因为沈括参与了北宋时期的文人互斗,在戕害苏东坡的诗案里做了不少小动作,造成后人不愿意多提他,毕竟苏东坡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太高不可攀几近于神。

巨然《秋山问道图》

巨然《溪山兰若图》

我们现在开始看五代十国荆关董巨四人里,巨然的绘画作品。巨然也是这四人中唯一一位活着进入北宋的人。

南唐画家巨然是一位出家人,他是董源非常重要的衣钵传承人。巨然在南唐时,在南京的翰林图画院跟随董源画画。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巨然和南唐后主李煜一起被宋太祖赵匡胤挟持到当时宋朝国都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并供职于北宋翰林院。

巨然,一个江南的南派山水画家,被胁迫到北方生活工作,在北宋的翰林院专事绘画。由于这个历史机缘的巧合,让巨然把南派和北派的中国山水绘画尝试做了一个撮合。

所以虽然巨然没有荆浩和董源的名气大,但他是荆关董巨这四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人。巨然就像一个中间人,把南、北派山水画做了一个良好嫁接。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派和北派的山水艺术就此分道扬镳,那中国的山水绘画历史从北宋开始就要重写。而中国的山水绘画始终是南北交融的局面,就是因为出现了巨然这样一位有创造性的伟大画家。

巨然的作品 ,跟荆关董巨里其他三位又不一样,荆浩画太行山,关仝画关陕一带的山川,董源笔下是画江南秀气的山,都是特点鲜明。

巨然画的山是今天中原一代的山川,巨然喜欢画平顶的山,是因为中原一带这样平顶的山有很多。今天中原地区还有个地名就平顶山。

被挟持到中原画画的巨然,他笔下的山体、山坡像刚刚被水冲刷过一般,尤其山顶部分非常平缓。

这就是五代十国荆关董巨四大家他们笔下山的区别。

我把荆关董巨这四位山水画家各用一句话总结,方便大家记忆。

荆浩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立意造境远超前人。

关仝的关家山水“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董源是平淡天真、风格朴素。

巨然是以合为贵,南北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