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跟领亲子伴读 2022-05-15

让孩子多读一本绘本,多看一个世界

【去听,去看,别想当然】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自信满满地回答:“当然!他全身上下,哪里我不清楚?

他都不用说话,一抬腿我就能知道他要往哪里走!

然而,往往正是这样的自信,让很多父母忘记了去倾听孩子的声音。

他们刚愎自用地以自已的认知去给孩子下定义,坚信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将亲子之间的沟通简化成了蛮横的命令、管教和监督。

某杂志曾以一个小区为蓝本,随机挑选了一百个有孩子的家做一项小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家庭中,有70%以上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耐心和孩子沟通的;

而有50%以上的父母则刚经常抱怨,相本搞不懂孩子成天都在想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父母中,有绝大多数都认为,没有必要让孩子参与任何家庭决策,因为他们年纪还太小,“什么都不懂”。

但其实,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应该如此。

我们总说,陪伴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但很多父母却都容易忘记,倾听恰恰是最好的陪伴。

作为父母,不论是否真的那么了解孩子,都应该留给孩子倾诉的权利和空间。

倾听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表达和情绪释放的一种方式。

如果父母总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当然”去给孩子下定义,不肯认真去听去看,去走进孩子的世界,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意识到,无论自己说什么、表达什么,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从而失去与父母交流的欲望。

有的孩子甚至可能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巨大伤害。

某社区曾发生过一件事情,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小勇离家出走了。

那天正巧他父母都有事加班,晚上九点多才回到家。

结果没想到,回家一看,儿子却不见了踪影,可急坏了他们。

小勇父母赶紧联系了学校,并挨个打电话给小勇的同学,询问儿子的下落。

那一夜,父母和老师们都急坏了,一直到黎明时分,他们才终于在社区附近一个公园的小假山里,发现了正蜷缩成一团睡着了的小勇。

小勇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呢?

关于这个问题,小勇的父母也感到一头雾水。

在他们看来,自家儿子本来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从小也没少挨父母骂,可这心理素质却是好得很,是那种典型的“记吃不记打”。

这样一个心大的人,还真难想象他到底有什么事情会想不通,甚至通过这种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和家长置气。

后来,在老师的耐心开导下,小勇终于把心中一直藏着的委屈说了出来。

原来,以前的小勇确实是挺调皮捣蛋的,就是那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

但上三年级之后,小勇被新来的班主任直接点名做了班长,这种被人信任和肯定的感觉让小勇感到十分新鲜,他也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称职的班长,不辜负班主任的期待。

之后,小勇就仿佛突然间脱胎换骨了一般,上课变得认真了,课间也不再胡卷是生非,甚套还常常主动维持班级秩序。

可对于小勇的改变,爸爸妈妈却好像从来都没有留意到,就连小勇兴致勃勃地告诉爸爸妈妈他当了班长,爸爸妈妈也都只是敷衍地嘱咐他不要闯祸。

每次小勇回家,想要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在学校又做了什么好事,可还没开口呢,爸爸妈妈就摆出了一副“你是不是又闯祸了”的样子,让小勇把想说的话又咽了下去。

前两天的时侯,邻居家的窗户玻璃被人砸了,不知是谁说了句好像见到小勇放学时候经过,爸爸妈妈竟然问也不问,回家就对着小勇劈头盖脸一顿骂,还强迫小勇去向邻居道歉。

小勇非常委屈,解释了好几遍不是自己干的,却被爸爸妈妈一句“我还不

知道你”给顶了回来。

虽然后来真正的“凶手”站了出来,洗刷了小勇的冤屈,但小勇心里却觉得非常委屈,觉得爸爸妈妈根本不相信自已,也不重视自己。

似乎无论自已怎么努力去做一个好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心中,他都是个不值得信任的坏孩子。

就这样,小勇在万般委屈中离家出走了,险些就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人是二直都在发展变化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样子上。

所以,哪怕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了解得十分透彻,也不应该轻率就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而是应该学会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变化,耐心去倾听孩于的声音,这样才不会因自己的“想当然”而伤害孩子,误会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