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的研二学生成了SCI一区的审稿人!!! 最近朋友圈里的这条新闻让不少童鞋大为震惊。 ![]() “我的第一篇SCI / SSCI 还遥遥无期, 搞科研发Paper 竟卷到如此地步了吗?!” 其实,成为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并没有高不可攀的门槛,但连摘要都没憋出来的萌新们真的需要注意了:搞定你的第一篇SCI / SSCI,刻不容缓! ![]() 1、本科生发SCI,考研、直博、留学上岸名校成功率倍增,份量远超CV上花里胡哨的其它信息。 2、研究生发SCI,是拿奖学金、申博、进大牛组的敲门金砖,一篇没有的话,之后的路实在难走。 3、博士生发SCI,不发SCI那还是博士吗,不管高校还是工业界都会把SCI看得比毕业论文重要N倍,没有这东西,OVER。 ![]() 4、文科生不是只能发SSCI,很多SCI期刊一样收录文科的Paper,难度比SSCI还稍有不如。 5、SCI发表宜早不宜迟,别想着第一篇就搞出惊世大作,有一才有二,有二必有三。 6、别舍不得精力财力,发Paper嘛,科研,不寒碜。往这方面投入那收益比基金炒股UpUp。 即刻扫码咨询SCI/SSCI发表 回复【学术511】 添加小助手 ⬇️⬇️⬇️ ![]() ![]() 抓起新方法研究老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思路,对于已经有解决方案的老问题,如果能改进方法或者换一种思路,那么做出一篇新文章并不在话下。 譬如“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基于物理神经网络的流体力学求解”这样的研究题目都带有上述思路的影子。 ![]() 那些长盛不衰的研究主题 往往都是各专业领域内较为重要或困难的。虽然已经有大量的学者深入探讨过,但只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方法做出一点点的微调,都能被视作重要的创新点。 ![]() 利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这里所说的新问题,并非什么领域内的突破性构想或大问题,相反它只需要是某个大问题下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细枝末节”。 譬如“SLC22A12基因变异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影响”这样的题目,无论是SLC22A12基因还是高尿酸血症都是很常见的研究对象,但这里的新问题则是基因变异的情况下。 这种思路的难点在于。 作为初学者,大部分童鞋其实很难意识到“哪个问题是新问题”。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授或大量的文献阅读,短期内并不容易实现。 ![]() 用解决甲问题的方法,去解决乙问题。这种思路既可以说是提出了新方法,也可以说是发现了新问题。但实际上,你既不需要创新方法,也不需要提出新问题。 ![]() 譬如有一篇已经发表的研究前南各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倾向的论文,那么完全可以尝试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探讨马来、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镜像问题。 即便是其他专业的童鞋也能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非常相似,只不过研究的国家和民族不同。换言之,你无非是需要在另一个问题上,把上一篇论文的工作复现一遍。 ![]() 究其根本,任何一种学习最初都起源于模仿。 对于从未系统性学习过英文学术写作的童鞋来说,老老实实的做出一篇高质量的英文学术论文并不容易。 在和自己的第一篇SCI、SSCI做斗争的过程中,最稳妥的方法仍然是——模仿。 ![]() 扎实的Literature Review必不可少。在此前提下,模仿教授学者们的行文结构和表达。 一些固定的格式广受模仿的原因,并非大家盲目推崇大牛们的工作。更多的在于,它们的语言表达、文章结构能最清晰、有效的描述清楚每一篇文章的思路和关键。 某种程度上,在被广泛认可的范式下完成自己的论文,也是“讨好”审稿编辑的法窍门之一。 ![]() 当然,对于所有萌新来说,从模仿真正向原创跨越都非常困难。更多的时候,你信心满满的套用了大佬的方法,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却驴唇不对马嘴。 想要避免这种被审稿编辑无情打回的命运,紧靠自己盲人摸象当然不行。经验丰富的大佬手把手指导才是“保熟”的取胜之道。 还在为自己的第一篇SCI挠秃头发的童鞋,你们有福了~ 长周期、系统化、一对一指导的 “高水平学术论文项目” !!! 正式上线 ![]() ![]() ![]() ![]() ![]()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专 业 课 题 了解更多关于SCI / SSCI项目 赶快 扫码添加小助手 回复【学术511】 一起解锁科研大法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