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的肇始,可以追溯到1945年底为张大千先生复制《敦煌供养人》。此时的荣宝斋,经过刻印《十竹斋笺谱》,不仅重拾了传统的饾版印刷术,还对一些技法作了改良,从而掌握了按原作尺寸复制的关键技术,因此,王仁山先生才敢提议为张大千先生按原作尺寸复制《敦煌供养人》。从木版印刷技术角度看,《敦煌供养人》的复制成功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可视为荣宝斋木版水印诞生的标志。
1945年抗战结束后,张大千先生来北平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张大千先生与王仁山经理多有往来。一次闲谈中,大千先生说,许多人都想要他临摹的《敦煌供养人》,而他却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临摹。王仁山先生听后,说,那好办,荣宝斋可以为您复制。张大千先生非常高兴,立即将画送来。王仁山先生立刻安排我负责这幅画的分版、勾描。当时,我来到荣宝斋刚两年多,绘画技艺尚不成熟,我虽然倍加努力,但是,王仁山先生看完我勾描的图样后却说,线条太软,不能用。于是让王宗光先生重新勾了一套图样。此时的荣宝斋已经无刻版技工,只保留了几个印刷技工,就按常例交给了与荣宝斋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刻版工匠,绰号“板冯”的人,而这套版的实际制作人是其徒弟张延州,印刷则由荣宝斋自己的印刷技工田永庆完成。印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画中所用的金粉如何处理。当时作为颜料的金粉早以难觅踪迹,而其他代用品又很容易氧化变黑,经过多种尝试,最后决定使用蛤粉加黄色。作品印出来后,效果非常好,不仅有金属光泽,还有金粉的质感,初看时,张大千先生都难辨真伪。由于此画属张大千先生定制,印好后张大千先生就都取走了,荣宝斋只留下几张样画。
(文字内容摘自《荣宝旧事—孙树梅回忆录》孙树梅口述 孙志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