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崖子镇的大崮头村,是一个有名的李姓聚居地,此前曾多次给大家介绍过。
不过,以往的介绍重点主要在于大崮头村本身(比如村里保留下来的宗祠),而对其分支提及较少。
实际上,作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大崮头李氏除了本村规模较大(盛时接近千户)之外,在历史上也陆续析出不少分支。正如民国版《牟平县志》所载:
“(崮头李氏)元至正间迁来,后散居崮头、万革庄、西留疃、城阴、冷革庄、南黄……等处,约共两千余户。”
由于分支数量较多,县志中只是概括举例,有的村庄并未提及,这次要介绍的“新添堡”村就是一例。
新添堡,原属牟平县,上世纪九十年代随解甲庄镇一起划入新设立的莱山区,后又划至烟台高新区,现为高新区马山街道的辖区。
关于新添堡这个名字的由来,《牟平县地名志》记载道:明代建村,原名河南寨(在辛安河以南),后村西添设一堡,明永乐二十二年,村更名新添堡。
新添堡村规模不小,人口多时过千,姓氏种类也比较多样,有李、孙、隋、张等。而其中的李姓,就是从乳山大崮头迁来。
以上信息,是笔者从村里一位李姓之字辈(排序:学之广世传)的老大叔那里听来。据他介绍,该村李姓始迁祖为兄弟二人,迁徙年代大概在清代中期之后。
这支李姓人当初为何要从大崮头村迁到这里?其中的原因暂不知晓。不过,新添堡与大崮头相距虽远,但在清代同属宁海州。一个州县内的迁徙,也是常有的事情。
综合地名志的记载和族人的口述来看,在新添堡的众多姓氏当中,李姓迁来的时间并不算早。但经过多代人的繁衍生息,如今已经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姓氏。
在清末民初之际,李氏家族出过不少商界能人,曾在村里建起传统样式的大宅,并有部分建筑保留至今。在去新添堡村的时候,笔者曾参观过一次。至今思来,印象仍深。
或许是因为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新添堡村李姓曾长期保留了回大崮头村祭祖的传统。介绍情况的老大叔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赶上了这一传统习俗的末尾,就曾有跟随大人前去大崮头祭祖的经历。
从新添堡村到大崮头村,约有九十里的路程,骑自行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了)往返约需一天。李大叔那时年纪小,一般是坐在自行车的前面或者后座上。据他回忆,当时一般天不亮就要出发,以便在合适时间点赶到大崮头村的祠堂(晚了要受到责罚,类似的情形在很多家族都有)。正月天气较冷,这趟来回将近两百里的祭祖之旅,显然也是比较艰辛的。
上述习俗,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停止。但“从大崮头迁来”这一点,已经成为家族记忆的一部分。如今新添堡村不少李姓人虽然可能没有去过大崮头,但对此地名,还是相当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