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静农《拜堂》:仪式里的希望

 寒武幽兰 2022-05-15


于我而言,拜堂是件极神圣的事,掺杂着郑重的承诺,美好的期待,到现在,我有时也还在想象它发生在我身上的样子。

读台静农的这篇发表于1927年6月10日《莽原》第2卷第11期的小说《拜堂》,其实来源于几年前初读台静农作品的深刻印象,那时候留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新坟》,带着现代文学里特有的乡土记忆,呈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

台静农曾是未名社的一员,他的作品集《地之子》属于鲁迅先生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也是未名社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风格沉郁冷寂,简练朴实,地方色彩浓厚,通过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会黑暗,显示出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照。

这篇小说讲了一件极平常的事儿,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贫困窘迫的男人汪二典当衣物去买黄表、香烛,和怀有身孕的寡妇嫂子在夜里拜堂成亲的故事。以前读的时候,对这篇感受不深,觉得情节简单,一下子就结束了,经过这几年读书与生活的积淀,如今再读,反而觉得意味深沉。

这个意味落在人们的生存状态上,而不是这个仪式本身,但这个仪式又给了他们生存以变化,所以积极意义反而是大于批判意义的。

首先,贫穷无奈里的苟且,透露着一些脉脉的温情。

从买拜堂用的黄表香烛都要典当衣物来看,汪二的家就算不是家徒四壁,那也是捉襟见肘的穷困,这穷困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哥哥能先娶上嫂子,已经是这个家相当到底的能力了。汪二在哥嫂成婚后、甚至哥哥去世后都没有娶上媳妇,那说明他的条件是好人家姑娘看不上的。

寡嫂的处境更是艰难。本身丈夫死了,对寡嫂的情感来说,就是一记重击。当汪二和寡嫂拜堂后,他的父亲对人说,“以前我叫汪二把这个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不听,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可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寡妇们如祥林嫂一般、还处于夫家这边的人可以随意买卖的境况,女人的情感、身体都成了货物,任人摆布。

而汪二没有听从父亲的话卖掉寡嫂,反而和寡嫂结合,有了孩子。个人认为,这里有汪二对寡嫂这个亲人的感情在里面,卖掉寡嫂,寡嫂还不知道会受到什么样的苛待,留下她,她个人的尊严至少还有些默默的保障。

另外,寡嫂本身就是汪家媳妇,不会嫌弃他们家的贫穷,也会对汪二有更多温柔的慰藉。

其次,乡亲的朴实让人觉得感动。

从寡嫂和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汪二和寡嫂在一起生活后,有不少的流言蜚语传出来,作为传统的闭塞的农民,汪二和寡嫂也感到很多的压力。

但当他们决定拜堂时,寡嫂去请田大娘和赵二嫂当“牵亲”(傧相),田大娘首先是能够理解寡嫂,并且安慰她,赵二嫂听到来请,也是立即就答应前去牵亲。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没有什么过多的行为,就只是理解、安慰和尊重,就把邻里乡亲之间的那种互相的关心表现了出来。

汪二和寡嫂虽穷,但也能收获邻居们的关怀,感情没有被压榨和伤害,这反而是他俩结合中让人感动的地方。

最后,仪式给了以后过活的勇气和希望。

汪二和寡嫂不明不白地在一起,总会受到指指戳戳,所以要人见证在一起的正式的仪式,则保障了他们两个日后生活的尊严。

虽然是晚上拜堂,也不隆重,但是该有的黄表香烛、红花黑鞋、天地牌红线结,也都具备了,而且磕头朝拜、傧相见证的仪式都一应俱全,他们把生活转折的节点认认真真地接过来,传下去,从而向这苦难的人生讨了个吉利。

磕头烧表的时候,纵有对阴间的妈妈和哥哥磕头、寡嫂落泪、众人黯淡的时刻,可这人生过去的泪和痛,只是在这里标记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而崭新的生活带给汪二和寡嫂的未来,充满了可期待的欢喜,以后会有新生命的诞生、会有蒸蒸日上的生活、会有白头偕老的相互扶持。

所以,这个仪式的意义,可圈可点,值得铭记。

写在最后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欢乐,也会有永不再来的失去和离别,但这些都不算得什么。这些终会过去,而我们的生活却一路向前,没有片刻的停歇和等待。

所以,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呢?

带着思考其意义的心态去拥抱生命中的一切。有时候生命中可能会注定要发生一些事情,来教会我们体验、感受与懂得,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它们本身是不带有任何意义的,只是身处其中的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牵动着我们生命的起伏和意义。因此,人生中的阳光雨露都是只有我们认定它们的意义后,它们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而这些色彩也会通过大大小小的仪式鉴定,成为人生道路上最亮丽的风景。

那么,爱的希望,会传递下去,久久不息。

END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台静农的集子是极好的,朴实,又让人觉得对社会人生的关照从骨子里散发出来。)
(PS:这个一次性毛巾是我用起来感觉特别好的东西,于生活中特别方便,比卫生纸耐用,比一般的擦脚布又干净卫生,所以我要一直把这个东西推荐给大家,物美价廉,值得拥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