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建文皇帝遗踪与安顺屯堡文化旅游

 贵阳改哥 2022-05-15

建文皇帝遗踪与安顺屯堡文化旅游

 

王继平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诸多史学专家对大明王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云游西南遗踪的种种考证,立足于黔中腹地——安顺的屯堡文化现象,通过诸多专家田野调查与史籍考证的现有成果,借助建文帝云游黔中腹地——安顺的遗踪文化特质,探析安顺屯堡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愿景,为加快安顺旅游业提质提速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建文帝  朱允炆  西南  遗踪  屯堡文化  旅游

 

    一、厘清建文皇帝西南遗踪的重重迷雾

    大明王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皇太子朱标的次子,1398年即位,1402年逊位,在位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标遇刺身亡,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皇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朱棣即位后,曾派郑和七下南洋,传闻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大明王朝因为无谥号,故大清乾隆元年追谥朱允炆为“恭愍惠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

    大明王朝建文皇帝的出亡迷雾,后世之人推测不断,流亡路线国内、国外均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建文帝在西南的种种传说、遗踪,众多史学专家均有不同的见解和阐述。主要观点如下:一是“云南说”,二是“贵州说”,三是“重庆说”,四是“四川说”。

    笔者写作本文的真意,主要基于建文皇帝云游西南诸省,且在西南诸省留有多种传说与多处遗踪。为此,笔者认为,诸多史籍记载和专家田野调查结果,均可作为考证建文皇帝曾经在西南黔中安顺云游活动的主要依据。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之《黔游记》中关于建文皇帝的记述:“十四日晨饭于吴,遂出司南门,度西溪桥,西南向行。五里,有溪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太溪;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此桥谓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拥,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土人讹其名为罗勇,今山下有罗勇寨。土人居罗勇,而不知其为螺拥;土人知白云,而不知即螺拥山。僻地无征,沧桑转盼如此!”太子桥,即今贵阳市太慈桥。白云山,即今长顺县改尧镇白云山,山上罗永庵内有潜龙佛殿、建文铜像、建文帝亲笔书写的诗及建文帝遗像。

    二是山东大学刘乐一教授考证认为,建文皇帝没有自焚于火,而是化装为僧遁匿于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山寺。安顺是中原联系西南的重要通道,明代先后有几十万大军来此军屯,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南京、六合等地。建文皇帝早就知道在安顺地区聚居了众多的“江南人”,同时,当地还具有诸多隐匿的有利条件:地形隐蔽,不易发现;语言便于沟通,生活便于适应等等。据载,平坝高峰山万华禅院原住持范清珍藏着一张“大明建文皇帝遗像”,高峰禅寺内有一明万历年间的石刻,记录着建文帝的事迹。

    三是江南造船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关于破解红崖天书的考证。红崖天书位于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15公里的晒甲山上。林国恩认为,红崖天书中的“丙戌”即建文四年(1402年),正好是朱允炆出逃的这一年。在贵州的山谷中躲避数月后,朱允炆便想号召臣民支持其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势孤力单,于是,综合金文变体加篆、隶、草等字体,创造出一种“符号”,写了一篇讨伐逆臣朱棣的檄文,然后让随从以诏书形式刻于红崖上”。林国恩把红崖天书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

    四是《安顺府志》载:“飞虹山,在城(今西秀区)东五里,悬岩怪树。相传明建文帝往来滇黔,常游其上。(按:此山势如长虹垂地,山顶有庙,明建文帝所盘桓地。有悬岩名卧龙处,夏月无蝇蚋;又建文帝南游诗,皆无题,未可实指为在某处所作也。修志者,多引其中一二句以为证,而未得全首。兹录三章于后,以俟考。其一:'牢落江湖数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下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其二:'阅罢愣严磬懒敲,笑将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关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滚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在,唯有群鸦早晚朝。’其三:'风忆尘昔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心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仍拱,玉漏无声夜永沉。遥想梦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①

    五是《安顺府志》载:“安平县(今平坝县),高峰山,《通志》云:'在城东二十里,昔有僧自然栖息于此,手植柏树千株,飘然而去。’《县志》云:'在城东五十里,后六长坝陇,山形如方几,西壁如城,高二里,周围五里。有玉屏石立道旁,高二十余丈,上镌玉屏二字。有盘龙石,长四五丈,盘旋如龙,上有方石如龙首。有面壁岩,高三十余丈,上镌西来面壁四字。柏杆参天,溪流绕砌,山雾早收,林鸦晚噪,徘徊诸石之间,不觉异趣顿生矣。有乾山石穴,相传明建文帝由定番州白云山云游于此,山多虎害,自立刹后,虎乃潜逸’。”(笔者:高峰山寺悬壁处,有“西来面壁”石刻,相传出自建文帝手笔。“西”可能是“玺”的谐音。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建文帝逃到哪里,玉玺也会带到哪里。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处藏身洞,洞底有一石碑,上刻铭文“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②

    六是《安顺府志》载:“安平县(今平坝县),玉龙洞,《通志》云:'在城东十里界首铺,群峰峭壁,中一洞玲珑奇巧,内一石平坦如床,上盘石龙,鳞爪生动。相传明建文帝曾憩其中,经旬始去。’《县志》云:'在界首铺,群峰峭壁,一洞玲珑奇巧,莫可名状。内有一石,平坦如床,上盘石龙,鳞甲生动。相传明建文帝曾憩息其中,经旬始去’。” ③

    七是《安顺府志》载:“皇井:在安平(平坝)沙作铺,明建文过此,掬泉饮之,因以为井。今饮者必跪取方得。” ④

    八是《安顺府志》载:“清镇县(今清镇市),耸翠峰,《方舆纪要》云:'在卫东十里,石官堡。’《通志》云:'在城北。相传明建文帝曾寄宿于此,即云峰山。’云龙洞,《方舆纪要》云:'在卫西南十里,有凉伞洞,名华盖洞,近时或易为云龙洞。其相对者扁洞。洞口扁窄而宽广。相传明建文帝南游曾憩于此’。”另据载,清镇市东百花湖畔的灵永寺亦建文皇帝云游的遗踪。⑤

    九是林明璋先生的《龙隐黔中——明建文帝禅匿贵州(黔中)之陈迹显象》指出:“在西南地区的黔中地带,也就是今天的贵州省安顺市沿线,在数处深山古寺中,有关建文皇禅隐于斯的故事盈耳不绝。周勘山野于600年荒刹古寺间,有关建文皇帝陈迹之地名、井泉、古木、洞穴、岩刻、碑记、殿础、亡坟、古诗、吊寄……种种故旧陈迹无不集中显象出一个伊人禅隐,悲切莫名,白云绕山,帝僧掩息的落魄寂寥影像。” ⑥林明璋先生还对位于平坝县马场镇佳林村田陇上的建文帝之太监坟、位于马场镇嘉禾村田陇台地上的侍从坟,以及西秀区岩腊乡“王山坳”或为建文帝陵的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其精神尤为可佳。

    本文所引相关史籍可考可证的程度虽然不一,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建文皇帝遗踪是散落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就对其漠然视之、置之不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走出书斋,拓展视野,同时更要静下心来思索,为何在西南诸省的多时多地,会出现同一个建文皇帝遗踪,这难道仅仅是一种惊人的历史巧合吗?

    二、黔中腹地安顺与屯堡文化源流的历史契合,成为建文皇帝云游黔中的最佳吸引

黔中腹地安顺,在大明王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填南的军事行动中,有幸成为了征南战争的后勤储备和承前启后之地。同时,正是因为黔中安顺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优势,让大明军士们的眼光紧紧地盯住了这里,并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撒下了一颗颗战争备战的棋子,于是,一个个屯堡村落便应运而生并传承至今。历史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契合点,安顺由此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屯堡文化。

    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兵征讨梁王盘踞的据点云南,以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平西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大军25万自辰沅入黔,攻占梁王势力范围之普定(今安顺),命胡洋海率偏师5万自永宁进入亦为梁王控制之乌撒(今威宁)。两支征南大军会师于云南曲靖,与梁王调集的10万元兵展开会战。

    此时,对于大明王朝而言,若要长久实现平定西南之后的“不叛”和“无叛”,率先安定贵州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征南将军的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根据明太祖的旨意,结合云贵关系整个征南军事行动成败的实际,提出“当今之要害,最宜设卫以守”的战备决策。黔中安顺的军屯是设立最早也是收效最好的,它们为征南的战争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一旦征南战争结束之后,那些屯戍的将士们便就地安下家来,照旧过着一边操练军事以防战火再起,一边耕耘播种以供自足岁用,并为其他军队提供军粮的日子。天长日久,斗转星移,屯戍的将士们就在这块早已熟悉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并成为这片山雄水媚的土地主人,繁衍生息,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形成一个相对外界而言较为独立的汉移民社区,因此,被后世学者们称之为“孤岛文化”。

    安顺屯堡人的前身是屯军,而屯军的前身又都是来自江南的汉民。当初,大批来自江南的汉民被征调,从“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江南,来到“山之王国”——贵州高原。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随之而改变,从民族同类、文化同质的区域,来到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少数民族为主的“苗夷”之地。

虽然这些奉命屯戍贵州的屯军有先有后,但基本上是在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设在贵州和辖及今贵州境内的32个卫中,除镇西、敷勇、威远3卫分别设于明末的万历、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外,皆系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设。

    “像屯堡人这样如此明显、又较为全面、较为完整地保持明代汉文化标志及其特征的群体、社区却不多见。……惟独生活在今平坝、安顺、镇宁等地屯堡社区的屯堡人,既对这一带的文化产生重大、广泛、深刻影响,自身又明显、较全面、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南汉文化特征的强大群体和广泛社区。” ⑦

    600多年前,这一支进入贵州高原的军队,在屯田戍边,由军转农的风云变幻中,演绎了一个文化坚守的故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屯堡民居。600多年过去,这些由江淮内陆迁徙到黔中定居下来的汉族移民后裔的屯堡人,依然保持着明代的衣装和江淮的古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屯堡人的祖籍江淮故地,这种古风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只作为一种永久的文化遗产被保存在博物馆和档案馆里,被记录在各种书籍中。而在黔中安顺,这种古风却被完好地保存在屯堡人的生活中,纯然是一种现实,一种真实的'生存状态’。” ⑧

    在黔中安顺的诸多屯堡村落里,满是操着江南口音的江南人,不论贵贱,不分将士,一个逊国流亡的故君建文帝,失魂落魄,年纪尚轻,动力不足,为何一路迁徙而来,独衷情于黔中安顺,多是因为与这里的明军将士有着千丝万缕的情谊,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置身于此,心中自有几分安然。

    今天,我们不必去探究建文帝到底在黔中安顺居住了多久,居住于何处。即便是能在一些深山古寺中,寻访到一些建文帝当年的遗踪就已经足矣。笔者写作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信黔中安顺曾经是建文帝云游西南的最佳之地。

    三、探析建文皇帝遗踪与推进安顺屯堡文化旅游的当下意义

    (一)紧紧抓住建文皇帝西南遗踪的历史神秘性,充分整合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拓展安顺旅游业提速提质发展的强大市场空间

    文化旅游的本真意义在于什么?在于文化的吸引力,没有文化作为依托,再好的旅游也不过是游山玩水,这山这水,纵是游过、看过了,触及不了心灵,又与我等何干?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旅游主要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结果的,它不仅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而且还具有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现代社会中的旅游,已不完全等同于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游山玩水,或是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全然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如今,正因为加大了全社会的旅游兴趣,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旅游者引入到相对偏远和不发达的地区。

    作为云贵高原黔中腹地的安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依靠什么过得硬的东西吸引外人来到安顺?安顺与外界相比,到底地域差异性在哪里?因此,如何拓展安顺旅游的市场空间和做大蛋糕,不能不提到屯堡文化,更不能忽视屯堡文化旅游的强大资源。安顺,作为贵州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要紧紧依托黄果树大瀑布、龙宫这两个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更要充分挖掘以建文皇帝遗踪为引领的大明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地域差异性,着力彰显黔中屯堡文化旅游的独特品质。建文皇帝云游西南本属无奈,却于无形之中为西南诸省的许多地方,带来了一笔丰厚的文化旅游宝藏。笔者之所以突出建文皇帝西南遗踪,主要基于其较高的历史知名度和极其莫测的历史神秘性,加之建文皇帝的悲怆情怀和人生感悟,让众多的旅游者通过近距离的体验游,触摸古人的心跳,感受古人的思想,以此来缅怀古人,启迪后人。

    (二)紧紧抓住建文皇帝西南遗踪这一兴奋点,让历史和景观走上前台说话,全力打造安顺特色屯堡文化之旅,追寻文化名人遗踪,领悟超然文化感受

    文化旅游,关键之点在于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再多的旅游包装,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如今,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多方突破,力求创新,推进怀古文化旅游,追寻文化名人遗踪,领悟超然文化感受,已成为较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作为云贵高原上的黔中大地——安顺,大明王朝有幸在此撒落了一些星落棋布的战争棋子——屯堡古村落,让无数慕名到此寻古访今的旅游者,驻立于屯堡古村落的街巷小院,感受大明屯堡的江南遗韵,在倾刻之间强烈地体验了时空的穿越,仿佛时间倒流了600余年。这就是文化旅游的无形力量,这就是超然的文化感受。

    特别是蒙着一层历史神秘面纱的建文皇帝黔中遗踪,算得上是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这一皇冠上的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它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神秘性,而且,还可以作为安顺屯堡文化旅游龙头上的一条彩丝,将红崖天书、黄果树大瀑布、徐霞客黔中考证、龙宫、格凸河、天龙、云峰等景点串联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黔中屯堡文化旅游景点的精美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地吸引世人关注的眼球。让众多的外来旅游者,通过对安顺大明屯堡文化进行深层次、全过程的体验游,给旅游者一种强烈、超然的文化感受,感受到不一样的安顺,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自然。

    (三)紧紧抓住建文帝西南遗踪这一制高点,充分激发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

    随着西南诸省旅游业的逐渐升温,特别是多彩贵州风的风行世界,让安顺屯堡文化更加增强了自觉与自信,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安顺屯堡文化完全有理由、有信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顺屯堡文化旅游正日渐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文化旅游形式,必须充分认识到,来自本真的屯堡文化因素,对安顺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加深刻和深远起来。因此,加快安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屯堡旅游文化的建设,充分认识到建文皇帝西南遗踪这一旅游王牌的潜在价值,在竞争激烈的文化旅游市场份额中抢占制高点,充分激发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

    作为举办多届黄果树瀑布节的东道主——安顺,多方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在旅游论坛峰会上共商建文皇帝、徐霞客等诸位历史文化名人与加快安顺旅游业发展的关系话题,绝不是偶然提议,绝不是文人的窃窃私语,相反却是一种深度的提醒,安顺旅游将走向何处去?建文皇帝西南遗踪,徐霞客黔中游记,无不应证着当年刘伯温的那一句话: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六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难怪六百年之后的黔中人,竟然没有忘记先人的这一句话,取其意而用之,自称“山里江南”。这难道不是一种惊人的历史巧合吗?这种历史巧合靠什么来维系,只有靠那些散落于民间的无数屯堡文化遗产的保护,靠那些不知名的潜藏于民间的屯堡文化传承人,才能在深层次上坚守安顺屯堡文化的精神特质,坚守六百年不变的精神家园,增强安顺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作为黔中经济区的前沿阵地,打造贵州西部的黄金旅游线,安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笔者以为,要深度开发安顺旅游,必须要对安顺旅游进行高品质定位,充分激发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因此,以建文帝遗踪为龙头,引领安顺屯堡文化旅游,不仅要在诸多方面积极拓展屯堡文化旅游的市场空间,更要以弘扬屯堡文化的军事影响为主线,着力打造屯堡文化的相关影视产业,建设屯堡文化影视基地,以旅游商贸为龙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引线,大力弘扬屯堡文化,加大组织包装屯堡地戏演出以及地戏脸谱、服装、蜡染等民族工艺品,全方面、多角度、广覆盖地带动和增强屯堡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安顺旅游经济的极大效益。以此撬动整个屯堡文化旅游业在黔中大地的激情翻滚,为安顺旅游业注入无尽的发展动力。同时,更要在个人深度旅行方面进行深度挖掘,让旅行者们进入黔中安顺,通过不断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感受不一样的“山里江南”,走进六百年的大明屯堡,触摸蒙着历史神秘面纱的建文皇帝。

 

    注 

    1、①、②、③、④、⑤,《安顺府志》,(清咸丰)安顺府署篡修,安顺市地方志办公室、安顺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点校,1996年5月版,第97页、100页、102页、104页、137页。

    2、⑥,林明璋:《龙隐黔中——明建文帝禅匿贵州(黔中)之陈迹显象》。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屯堡人》,2011年8月(总第18期)。

    3、⑦,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屯堡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77页。

    4、⑧,郑正强:《大山深处的屯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引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