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思采撷】父亲的渔鼓

 阿年282 2022-05-16

图片

有·奖·征·文(第31期)

图片

乡思采撷

图片

文/丁国梅  袁作军

我父亲会唱渔鼓。渔鼓,就是一节两尺长短,虎口粗细的竹筒,打通关节,一头用绸布之类蒙上箍紧,拍起来“蹦蹦蹦”的响。另外,还要把三块长方形小木板连起来,配合敲打,称为简板。

我小时候是听着渔鼓和简板的声音长大的。记得只要谁家有喜事,父亲就会穿着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中山服,头戴一顶有手指捏痕的礼帽,带着我去赶酒。年幼的我嘴馋不知羞,会乐颠颠地在每个饭桌上放一个空碗,等待人家施舍。父亲就开始唱:树上丫雀子叫几叫,原来是贵府喜事到……

那艰苦岁月大家都不富裕,有时候唱半天,碗里一分钱都没有。但主人还是会乐呵呵地好酒好菜招待我们吃喝一顿。赚钱不赚钱,落个肚儿圆,父亲很满足惬意。在那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父亲的机智幽默的词曲确实给大家带去了很多喜庆。

慢慢长大后,我才发现那原来是一个很丢人的行当!好多人看见我 ,就说打渔鼓筒子的幺女子来了! 

我开始对渔鼓讨厌起来,几次求父亲:您不要再拍渔鼓筒子了,好吗?人家笑咱是讨米佬……

父亲却说:那怎么行?拖棍讨米才是叫花子,我这是卖艺,不能比!

这不是一码事吗?渔鼓虽然唱腔多变,但哪一种都是那么无奈而悲凉,逃不出沿街乞讨的酸楚味。

见无法劝阻父亲,我就偷偷地烧掉了他的渔鼓词唱本。那是一本泛黄的手抄册子,繁体字,竖排版。父亲找不着,就干脆不找了。他记性好,头脑灵活,很多词都是现场编撰,见子打子的(看见什么,就编什么词)。

夏天的晚上乘凉,左邻右舍的人就会嚷嚷着叫父亲唱《薛刚反唐》《穆桂英挂帅》等唱本。他总是乐呵呵答应,呃呃呐呐地唱。父亲还会时不时临时唱个笑话段子。比如:我的刀阿子磨打三年零六月,切豆腐都砍打个缺呀咦嗬哟,呀嗬咦嗬咦嗬呀……这时候大家会大笑着鼓掌。我却不喜欢,这有什么好笑的?

我上高中那年,母亲劝我辍学,因为家里穷,实在是交不起二十几元的学费。

父亲坚定地说:不行,梅子那么聪明,是个读书的料!——你先去上学,我出趟远门,一个星期我跟你把学费送到学校。

父亲买了一大摞给人家贴大门的财神喜符,背着渔鼓去了沙洋县。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中五味杂陈,暗暗发誓,长大了我一定赚好多钱,不再让父亲卑微地去拍渔鼓。

一个星期后,一脸疲惫的父亲果然来学校了。他还是穿着那件洗的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斜背着一个长布袋。只有我知道布袋里面装着渔鼓和简板……父亲可能还想叮嘱什么,我接过钱丢下一句话就快步走了:我还要上课呢。

后来生活好了,渔鼓理所当然的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每过一段日子,父亲就会把收在箱子里的渔鼓和简板拿出来小心地擦拭,然后拍着渔鼓扯着嗓子喊:七(吃)罢饭来没事(啊)干,跑到外面去转一(呀)转……

这时候母亲就会说:快把你的嘴巴闭上,孩子们都不喜欢哩!你个老东西讨米还讨上瘾了?

后来母亲和我们姊妹商议,把父亲的渔鼓藏到了厢房隔板上,不再让父亲碰渔鼓筒子。我们想彻底忘却那段乞讨的耻辱。

那一年的冬天,母亲捎信说父亲不行了。我去的时候父亲还算清醒,只是瞪着眼睛不能说话,眼里不断地流着泪水,手颤抖着似乎是想摸我。母亲大哭道:你最喜欢的幺女子回来了,老头子,你放心去吧!

父亲还是瞪着眼睛看着我,我忽然想到,父亲应该还有别的心思。渔鼓!我迅速跑去厢房隔板上取来了渔鼓,擦干净了放在父亲身边。这时候父亲眼里放出一丝亮光,紧接着急促地喘了几口粗气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现在,我想告诉所有的人,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拍渔鼓筒子的人!我就是那个曾经跟在他后面拿着一个空碗的幺女子!

(作者丁国梅系农民写手,湖北天门市作协会员;作者袁作军系监利程集镇袁河村二组农民,写手,现为中国微篇小说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传媒签约作家,《监利人》杂志通讯员、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