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洪水是蛟龙作孽发动的,孽龙兴风作浪,往往会撞跨古桥。龙算是桥的天敌,斩龙剑就相当于是桥的自卫武器。斩龙剑,也叫镇水剑。桥拱下挂剑的这种桥,被称为悬剑桥。 一、现在仍挂有斩龙剑的贵州古桥 1.天马桥 位于印江县杉树镇黄土村与德江县枫香溪镇木老云村交界处,跨冷水河,1809年建。 (照片来源于网络) 2.万安桥 位于播州区鸭溪镇乐里村,跨乐民河,1849年建。 (照片来源于网络) 3.乐立桥 位于兴义市乐立村,跨纳灰河,1882年建。 (@贵州游侠 摄) 4.新民桥 位于播州区外寨村和金沙县的交界处,跨长沟河,1901年建。 (@贵州游侠摄) 5.五龙桥(七家桥) 位于大方县猫场镇与鼎新乡之间的新虎场,跨堰沟小河,1902年建。 (@高原飞鹰摄) 6.阴溪大桥 位于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阴溪组,跨阴溪,约有百年历史。 (照片来源于网络) 二、记载中曾挂有斩龙剑的贵州古桥 1.化龙桥 位于贵阳黔灵东路,跨贯城河。直到民国前期,化龙桥洞拱顶上都还挂着一颗宝珠、两柄斩龙剑。 2.蜈蚣桥 又名龙源桥,位于修文县洒坪乡蜈蚣桥村,横跨于二槽构和蜈蚣坡之间的花桥河上。在桥孔顶部各有一倒垂的石鼻,中有一杯口大穿孔,中孔石鼻悬挂斩龙剑,左右两孔石鼻悬挂铁铸钟,意在以剑镇洪(水)警人(洪水将没桥面时,水从石鼻中喷出,钟声骤响,警示行人过桥危险),但钟不知何时脱落。1988年6月,当地村民赵连才在河中洗澡发现半圆铁器,其父赵炳荣识得正是蜈蚣桥石鼻孔所挂之钟,将钟保存,2001年7月交县文物管理所存护。 3.菜郎桥(菜栏桥) 位于贵定县城西,跨西门河,建桥年代不详。为3孔石拱桥,桥头建有石亭一座。相传此桥有宝:一为“斩龙剑”,二为“金鸭子”。后均被“洋人”盗走,曾引起一场反洋风波。现桥仍完好,亭已毁。 (@贵州游侠摄) 4.启灵桥 又名“石阡大桥”,位于石阡县城龙底江(石阡河)上,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初石阡郡守袁亮倡议建成。结构为石墩木架,11孔,长153米,高8米,宽5米。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建为石拱桥,经7年修成。清同治元年(1862年)郡守陈柱安等人倡议募捐15千文补建,亭翼临于桥中,甚为美观,行人至此停歇欣赏,行乞苦人籍避风霜。桥东端建有砖塔,桥西端建麒麟阁,桥中心置有斩龙剑,剑长约2尺,锋锐两面,使人柱目,投石相击,锵锵有声。民国时期,无管失修,今改为公路桥。 5.黄丝江边桥 原名“和善桥”。位于福泉县城西南27公里黄丝乡江边村,横跨鱼梁江上。 江边桥系三孔石拱桥,长30余米,高10余米,宽4.2米。桥南有石阶16级,桥北有24级。桥的两边有石礅栏杆。 桥南头建有观音庙(毁于1967年)。桥北头有建桥石碑4块(毁于1958年)。中孔桥洞悬斩龙剑一柄,其上镶有 “和善桥”标石一块。 6.飞虹桥 俗称斩龙桥。位于县城东3公里燕子塘皮陇河。单孔石拱桥,长31米,宽4.6米,高约20米。桥面用石板铺砌,两边石栏高66厘米,厚22厘米。桥孔顶部倒悬斩龙剑一把,铁质,通长1.2米,剑柄长约20厘米,上套活动铁环,现已锈蚀,呈褐色。民国《贵州通志》载:“玉峡飞虹桥,在平越府城东十里”,该桥系康熙二年以前所建。两岸峭岩陡壁,桥两端有上百级石阶通上山顶,一派古道风貌。现除桥栏毁坏外,桥身坚固完好。 据网友@福的源泉说,这把斩龙剑在两三年前被偷走了。 7.通远桥(狮子桥) 位于遵义市丁字口南500米处,跨湘江。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为遵义南行必经通道。民国5年(1916年)被洪水冲毁,次年重建,改名集义桥。在拱顶悬“斩龙剑”若干把,剑长1.2米,重70余斤,中孔迎水面刻桥名,左右分别刻“安澜”“顺轨”字样,桥栏端部刻石狮各一只,中栏刻罗汉二尊,其余栏柱刻花卉、动物。民国时期更名中山桥,1966年更名万里桥,1981年复名狮子桥。现桥长52.6米,高11米,桥面宽7米。 8.镇远祝圣桥 相传祝圣桥第一至第三个桥洞下,原来各悬有一把斩龙剑。每当洪水来临,剑会自动飞出去斩杀兴风作浪的妖龙。传说已飞出去了两把,所以只剩第二个桥洞下的一把了。 (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么说,斩龙剑原来是一次性的反导拦截系统呀,那么剑飞出去消耗完了之后,怎么再装填呢? 话说鲁迅笔下专吃美女蛇脑髓的金蜈蚣,属于可多次使用的便携式反导拦截系统,相比斩龙剑更高级。 9.沿河兴隆桥 详见《兴隆桥斩龙剑的传说》 若有同好还知道贵州其他挂有斩龙剑的古桥信息,敬请提供线索或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