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风云(36)清军入关后为何能攻无不克,因为他们有个无法被破解和复制的战术

 金色年华554 2022-05-16
PS: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只作示意,并非准确的配图,如有货不对板请谅解。
---------------------------------------------------------
(南明那段日子之三十六)

广州之战
三月初六,尚可喜攻取了丛化、清远等县后,推进到了广州郊外。尚可喜先对杜永和发出招降,被拒绝后,初九发兵从北面进攻广州。
杜永和善守,把守军安排得井井有条。连续几天,尚可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损失不少兵力。
面对广州这样的坚城,强攻是攻不下的。但这时的清军已经不是努尔哈赤时代,如何攻克大城,他们已有了自己的方法。
方法在之前已经经过数次实践,证明切实有效,效果明显——就是深挖壕沟,围点打援。
这一招是从皇太极围困大凌河时首创的。
在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着后金军扒长城入关后,一路野战几乎没有对手,但在攻城时出了幺蛾子。
以昌黎城为例,后金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日,四次攻城,城内知县左应选坚决不降,誓死抵抗。结果后金军用尽办法,始终无法破城。
这实际上是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初期的遗留问题,清军缺少攻城经验和重型火器,面对坚城往往采取靠内应、劝降、引诱明军出战等办法。努尔哈赤攻下开原、铁岭、广宁,都是用的这些办法,但在袁崇焕坚守的宁远,老办法失效后,绝对优势的后金军还是无法攻克宁远。
皇太极自己,也在宁远和锦州沿用努尔哈赤的办法继续强攻,结果是连吃两次亏,损兵折将。
图片
图一 后金军剧照

进入中原,后金军攻城能力的短板暴露地更加明显,昌黎这个县城都无法攻破,北京这样的巨城更加无法想象。
一路走来,皇太极对这个问题看得更加明白,他开始在战术上谋求解决之道。
己巳之变中后金军的攻城乏力,让皇太极在之后的战役里开发了新的战术——围点打援。
两年后,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战。他一改之前强攻的办法,连挖四道壕沟,严密围困。明军无法突围,援兵又被早有准备的八旗军连续歼灭——这就是“围点打援”。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
四个月后,城中粮尽,人互食,祖大寿终于不得已出降。
围点打援的战法,从此在后金军中成为一种模式。
入关后,谭泰围南昌,八王围大同,都是用的这一招,屡试不爽。
但这个战术,明军又是学不来的,因为它建立在清军野战强悍的基础上。浑河一战后,明军几乎没有了能在野战中和清军争胜的军队。南昌和大同之围,外围明军都曾派出援兵,都被清兵一一击败。又深又宽的壕沟阻挡了城内守军出击,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日久人心生变,城池就这样被拿下。
图片
图二 清军剧照

现在,轮到广州了。
广州城兵力不少,防守坚固,主将杜永和又善于守城。尚可喜强攻失败,改变策略,开始围困。
但是,要靠尚可喜、耿继茂带来的兵力要围困广州城,事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广州城三面陆地,另一面环水。就算清军围得再紧,没有水军,包围圈也无法形成。
水军哪里来,送上门来了。
在广东沿海地区,活跃着一支水军。理论上他们属于明军,实际上,他们是打着明军名义的海盗。这在当时并不稀奇,除了郑芝龙,东南沿海还活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海盗,官军无力剿平他们,于是采用招安的手段,封给他们一些官职。
海盗们有的愿意接受,并且愿意进一步和朝廷合作,比如郑芝龙;有的愿意接受,但只是表面上接受节制,实则自己还是干着海盗的勾当,比如红旗水师。
红旗水师活跃在广东沿海,他们的首领是梁标相和他的两个义弟刘龙胜、徐国隆。和郑芝龙这样的巨盗相比,红旗水师只能算是小喽啰,总共也就一百多条战船。
正是因为规模不大,红旗水师更容易被利诱。
尚可喜派人与他们联系,开出优厚条件对他们招降。如果拥有郑芝龙、郑成功这样的实力,尚可喜这个级别能开出的条件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但红旗水师不同,他们在明朝那里,也就拿到个总兵的头衔。在这个公爵已经遍地走的时代,往楼下扔块砖都可能砸都个总兵,明军的官职已经严重通货膨胀。
清军却不同,总兵就是总兵,什么职位带多少兵发多少饷银绝不含糊,是很有诱惑力的实职。利诱之下,梁标相、刘龙胜、徐国隆带着部下剃发降清,为了纳上投名状,他们带着手下一百二十多条战船偷袭了杜永和的水师。
明军水师毫无防备,毕竟这些名义上是自己人,哪会想到被背后捅刀,战船被焚毁殆尽,杜永和失去了自己的水军力量。
至此,尚可喜完成了对广州城的四面合围。
图片
图三 尚可喜剧照

说到清初三顺王,个个都对清朝感恩戴德,忠心耿耿。而其中能力最强,最死忠的,还要数尚可喜。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时带上了三顺王,并对他们加以重用,从清朝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大妙招。三顺王入关后,一路鞍前马后,转战数万里,成为清军重要力量,如果没有他们,多尔衮兵力将更加捉襟见肘。
在三顺王里,尚可喜是最忠诚的一个,也是结局最好的一个,广州之役,就是他军功的顶点。
三顺王本来都是皮岛毛文龙手下,对水军是相当熟悉的。尚可喜命总兵许尔显、中军盛登科等监督增造船只一百一十九艘,到九月十八日才完工,同时召募水兵二千二百名,会同“红旗水师”控扼广州水域,与陆上清军形成“犄角之势”。
同时又双管齐下,派人招降了惠州总兵黄应杰、潮州总兵郝尚久,这样广州附近已都被清军占领,广州终于成了一座孤城。
围困已经形成,打援也不费力。在陈邦傅、忠贞营入粤失败后,永历朝廷再次做出努力,又派出勇将马宝由肇庆进攻清远,试图围魏救赵,以方便广州城内破围。
要说马宝,他在以后还会扬名立万,他最后归顺了吴三桂,成为平西王账下头号勇将,在三藩之乱中一度成为八旗兵的梦魇,但这时他已经无力回天。
因为时机已经错过,清军得到了来自江西、安徽等部的增援,兵力变得强大。尚可喜只是分出一部分兵马迎击,就击败了来援的马宝,围魏救赵宣告失败。
除了陆路,明军在水路也派出援兵,大学士何吾驺组织总兵陈奇策率领战舰一百余艘,企图打破水面封锁,一样被击败。
广州的命运就这样被确定了,哪怕杜永和再善守,长期围困之下也只能接受失败。
十月下旬,清军火炮铸造完毕,准备就绪,这时广州已被围七个多月。
图片
四 清代大

十一月初一,尚可喜一声令下,清军集中炮火轰击西北角城垣。第二天该处城墙已被轰塌三十丈,尚可喜、耿继茂亲临前线督战,指挥清军从阙口攻入城内。
在巷战中,明军官兵被杀六千多名,总兵范承恩被擒。总督杜永和见大势已去,带着一些残兵败将从水路逃生,广州宣告被占领。
广州被攻克在历史上是件大事,不是因为战役的胜败,而是因为被占领的后果——占领广州后,尚可喜同意了部下屠城的请求。
屠城在之前已有说过,在这朝代交替的乱世中并不少见。之前李成栋、吴三桂、多铎、谭泰、多尔衮等都干过。哪怕是明军,一旦占领城池,杀戮之事也不少见,这都是对敌方的报复,对己方的奖赏。
但广州之屠,是其中最为惨痛的一次。具体杀了多少人,无法精确统计,从八万到七十万,有许多种说法,现在已无法证实。
引用一下当时番禺县人王鸣雷的祭文以见当日情状:
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项门未枯。欲夺其妻,先杀其夫;男多于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为奴;老多于少,野火辘轳。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