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4岁小男孩在高铁上发糖:有同理心的孩子,世界会赠予更多的善意┃兰婷

 丄学号 2022-05-16
作者┃兰婷  朗读┃雨舟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山伯教育视频号家庭教育开播啦


期待您和孩子一起参加【21天好孩子好习惯养成打卡】活动,每天早上6:30-7:30,山伯老师在山伯教育视频号邀约你们共赴家庭教育之旅,理顺家庭关系,科学带娃育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最近,一条视频得到了网友的怒赞。

在重庆西到杭州的高铁上,一位4岁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包糖,正在依次给乘客发糖。

有人问他:“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啊?你为什么要给别人发糖啊?”

小男孩有点害羞,轻声回应说:“弟弟刚才哭闹吵到别人了。”

“你的小弟弟吵到别人了,所以你给别人发糖,那你自己注意安全啊!”

小男孩乖巧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发糖去了。

车厢上的乘客都对小男孩很友好,并善意接收了小男孩的糖果。

后来,列车长为了方便小男孩妈妈照顾孩子,就给她找了一个稍微空点的车厢,这样能少一点打扰到高铁上的乘客。

网上对小男孩升起了大拇指,夸小男孩有礼貌,有家教,能为别人着想,是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

小男孩只有4岁,但是充满了同理心,设身处地考虑车上乘客的感受,并落落大方地为大家发糖。

乘客给小男孩点赞,给了他善意的理解。

他的做法也受到了乘务员的关注,给他们换了空了点的车厢。这也是工作人员给小男孩的善意。

李开复博士特别强调同理心,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他提出“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孩的同理心,能够让孩子拥有善良和豁达的品质,是孩子高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孩子收获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同理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讲过女儿圆圆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次,尹建莉带女儿出去玩。女儿蹦蹦跳跳,突然摔了一跤,小手也蹭破皮了,而且还出现了血痕。

女儿哇哇大哭。尹建莉马上蹲下身来,帮女儿吹吹手,擦眼泪,并温柔安慰她。

后来女儿不哭了。尹建莉准备拉女儿离开,女儿居然蹲下身,拍着地面说:“马上就不疼了”。

原来,女儿是怕地面也疼了,便安慰地面,当时尹建莉觉得特别欣慰,觉得女儿非常懂事体贴。

当然,这也和尹建莉的日常教育离不开关系。

尹建莉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要理解和善待对方。

比如小凳子碰疼了女儿,她从来不会去让女儿打小凳子。

她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转移女儿的注意力,等女儿情绪平复了,会带着女儿给小凳子揉揉疼。

女儿把这些都记在了心中,才会在跌倒的时候做出这种反应。

尹建莉在一次采访中,讲过这个故事,并这样评价女儿:“我的女儿从小没跟任何小朋友闹过意见,到现在也是。比如说上大学,跟同学关系,包括现在工作跟同事关系非常融洽。”

亲子情商专家张怡筠说:“共情能力,也叫同理心,就是理解别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共情能力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共情力的话,良好的人际关系基本就无从建立。”


如何培养同理心

孩子的同理心是孩子人际关系的基础,能让孩子减少和世界的摩擦,更容易获得幸福。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终身受益的同理心呢?

01

父母要及时接纳孩子的情绪

不要漏接孩子的情绪反应

父母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情绪的专注,而不是熟视无睹。

很多小孩都有起床气,早上起床表现出拖拉、烦躁的情绪。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起床气会比较粗糙。

有的父母会把孩子的被子直接掀起来,逼迫孩子起床。

有的则会责骂孩子,说:“都喊你好几次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啊?这么懒,还有什么好成绩而言?”

但是父母对于自己的起床气,很多会选择温柔以待。

比如先在床上刷刷手机,或者多躺几个10分钟。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起床气,切身观察或询问不想起床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是不是显得更理解孩子?

这就是同理心的良好示范,也能助推孩子把同理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孩子大声呼唤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父母要立马给出回应。

孩子对父母求助,父母要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了解孩子的难处。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藏着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好机会。

02

父母要多用含有情绪的词汇

和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曾提出出名的3T原则,包括“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强调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语言。

父母的语言是一种宝贵资源,因为语言能够建立丰富的神经元链接,促进大脑发育。

父母和孩子沟通中,可以多用表达情绪的词汇,让孩子从小就能感知情绪,并且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孩子和父母一起郊游,父母爬山累了,可以跟孩子说:“我今天爬山好久了,双腿好酸,好累啊!”

孩子坚持跳舞一小时,可以这样夸奖孩子:“孩子,你今天跳舞一小时,妈妈为你的坚持和努力点赞,妈妈看到你认真的样子,觉得好开心。”

“好累”、“好开心”这些都是表达情绪的词汇。

在日常交流中,多和孩子说有情绪的词汇,便于孩子加深对情绪的了解,对情绪做出准确的反应。

03

让孩子发现情绪产生的原因

并给予理解和引导

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节目。

两位爸爸带着两个5、6岁的小朋友出去郊游。

小朋友米米非常开心,另外一位小伙伴小乐则在嚎啕大哭。

米米不解地问爸爸:“为嘛小乐哭得这么大声啊?我觉得有点吵呢。”

爸爸说:“因为小乐妈妈要出差好几个月,今天早上已经出发了,小乐舍不得妈妈。如果妈妈也离开你好久,你是不是也会大哭啊?”

米米想了想说:“嗯,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那我也不觉得她吵了。”

米米爸爸继续说:“你可以去抱抱她,并且邀请她来家玩,让妈妈给她也做好吃的,这样她是不是就会好些呢?”

米米听从了爸爸的建议,小乐也在米米的拥抱和安慰下,开怀大笑了起来。

米米爸爸不仅解释了小乐大哭的原因,并教米米安慰了小乐,做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建议。

父母要多引导孩子了解情绪,并给出行动指导,让孩子不仅能有同理心,还具备应用同理心的能力。

同理心是良好的品质

前不久,听了一首童诗《知了的外衣》,非常有爱。

“妈妈,屋后的树底下,有一个知了的外衣。

知了一定也热了,才把他脱掉的吧。脱下来,忘了?就飞走啦。

到了晚上,一定会冷吧,我们该给它送到哪儿去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能很好体现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同理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说:“同理心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

有了同理心,孩子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变得更加柔软,逐渐理解周围的世界,体现出尊重和善意。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有更好的想象力,看到更大的世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同理心的教育就在日常的一点一滴。

父母要以身作则,深入了解孩子,和孩子做充分的沟通,做好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就能渐渐培养出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的一生收获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作者┃兰婷

作者:兰婷,文学硕士,爱写作,爱演讲,爱运动的宝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