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和声音实验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 _________一、实验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如图(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 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以_____测量时间的误差.(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 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其他点的测量准确,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填“大”或 “小”)(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_____.(填“变大”“不变”“变小”)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 其自由下滑.(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 _____.(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5) 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__.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 车在各段的速度。(1)图中段的距离______cm,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______cm/s。(2)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 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4)______(选 填“>”、“<”或“=”)。4.小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 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 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 小车从___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 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中图).屏幕图象如右图所示,横轴为时间 ,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5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和_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 理是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实验 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 ____.(选填“>”、“<”、“=”)6.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过程结论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①轻敲256Hz 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丘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产生的;②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 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有关;③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 的_____有关.7.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块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①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 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 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下述填写研究方法的下划线中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 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1)图甲实验中,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产生的.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 是_____;(2)图乙实验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_____传声(选填“能”或“不能”),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3) 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的关系,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 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 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 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 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 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9.探究声音的传播。实例1:用两个纸杯和一条细线制成了“土电话 ”,如图所示。甲乙两同学按要求用“土电话”打电话。甲同学将纸杯扣在耳朵上,乙同学对着另一个纸杯轻声说话。甲同学可听到清晰的讲话声。 将连接两纸杯的细绳剪断后,则听不到乙同学的讲话声。实例2:甲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乙用手指在桌面上滑动,甲听到清晰的摩擦声。当耳 朵稍微离开桌面,就听不到摩擦声。以上实验事实说明:(1)_________;(2)如果乙用手指轻敲桌面,甲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 大,将耳朵离开桌面听,声音变小,这个实验事实说明甲听到声音的强弱______有关。10.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 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它们将发声的闹钟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 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____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反射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 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__ _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2)实验结果表明,玻璃板和木板反射声音的强弱无法分辨,有同学认为可能是人耳对 声音强弱的分辨能力不够造成的.对此,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或方法_____(写出一条即可);(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____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11.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小 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说明了_____.(2)相距同样远, 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棉线 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 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 :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 选填符号a、b、c或d).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 :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_____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_____(选填符号 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参考答案1.v=s/t小减小大0.2变大2.v=较小时间 停表变速直线运动v3>v1>v23.40.02.5小同一位置<4.小于A加速0.85.刻度尺秒(停)表 变速6.振动振幅频率7.振动转换法不能实验推理法频率控制变量法8.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 的振动放大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9.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与传播声音的介质10.不变有关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强弱大理石11.固体能传播声音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不能ad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ac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