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过关检测练习题
2022-05-16 | 阅:  转:  |  分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2“汽化和液化”过关检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所示的四幅图
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2.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B.只在液体内部进行汽化的现象叫沸腾C.-10℃的酒精也能蒸发D.固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关于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会吸热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
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升高D.水的沸点是100℃,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5.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A.B
.C.D.6.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
的菜窖里放几桶水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7.同学们完成了对“液体沸腾实验”
的探究后,老师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将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里就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淇淋.制作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杯中液
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杯中液态氮沸腾时温度不断上升C.杯中液态氮不
断吸热,温度保持在-196℃D.杯中液态氮沸腾过程中一直在放热8.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水的沸点低于或者高于100℃B.﹣1
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C.在敞开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D.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
变9.物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把蔬菜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处,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
持蔬菜新鲜B.夏天,有人中暑后,我们往病人身上涂抹酒精可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利用了酒精的升华吸热C.北方冬天人们在菜窖里放几大桶水,
可防止菜冻坏,利用的是水的汽化吸热D.舞台上用风扇吹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制造云雾,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10.留心观察皆学问,热现
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11.利用如图所示的简
易装置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容器中的海水在太阳照射下,倾斜的玻璃板上就有淡水顺势流进另一个容器里.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下述哪些物态变化
A.先汽化后凝固?B.先升华后凝华?C.先液化后凝固?D.先汽化后液化12.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
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13.如图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B.C.D.14.物
理知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晾衣服时要放在通风处是为了加快水分的蒸发B.用高压锅煮食物更容易熟是因为锅内
液面上方气压大,液体沸点低的缘故C.睡席梦思床垫较舒服是由于人受到的压强较小D.骑自行车下坡时不用力蹬也越来越快,是由于重力势能转
化为动能15.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a图表示的是沸腾前水中气泡上升过程?B.b图气泡上升时气泡内部的压强保持不变C.b图气泡上升时所受的浮力保持不变D.a图气泡
上升时气泡内的气体内能转化为机械能16.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比较,其冷热程度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被
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这是因为高温的水蒸气遇冷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选填“吸
热”或“放热”).17.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容易使人着凉感冒,这是由于引起的。18.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沸腾时,观察
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根据图中表格中的数据,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19.“夏天
吃冰棒觉得凉快”和“夏天游泳后上岸被风一吹感到凉快”这两种“凉快”的原因分别是___、___.20.“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
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________
_;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__________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_________
__吸热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21.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
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
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抬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_________(选填物态变
化)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__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这种物态变化需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22.“哈气(即缓慢地呼气)”和“吹气(即快速地呼气)”是人们常见的两个动作,如图所示,甲图为吹气,使空气流速变大,加快手中汗液
________,使手的温度降低,乙图为哈气,是通过________改变内能,使手的温度升高.23.王哲发现妈妈炒菜时,总是最后
才放盐。妈妈告诉他食用盐中都加有碘,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碘在高温下_____;王哲从冰箱中拿出一块被保鲜膜包裹着的肉,在外面放置片刻后
,保鲜膜的外面有很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___的现象。24.小明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的关系时,应控制不变,改变(选填下
列序号)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流速.25.日常生活中,炸麻花用油,煮饺子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不同,可以对
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
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26.在深秋的早晨,水面上有“
白汽”,是怎样形成的?27.将一瓶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拿出后会出现两个现象,现象一:瓶内的水结冰并且“多”了;现象二:过了一会儿,
瓶的外壁出现一层小水珠;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这两个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28.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
验中,安装实验器材时:(1)小华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在图示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存在的错误之处是
。对水加热,可以观察到:(2)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还未到达液面就消失了。(3)沸腾后,
水的温度,同时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一直上升到液面而破裂。(4)水沸腾前,有部分水蒸气产生,这是通过的方式使水
汽化而形成的。(5)小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立即停止沸腾,该现象说明:;(6)在该实验中注意加水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若太
多会;若太少了带来的问题是。29.如图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请根据你实验时的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情景是: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_______,沸腾时
________.(2)实验时从水温900C开始,每隔2min记录一次水温,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下列坐标系上画出水的
温度变化图象_________.(3)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
”或“保持不变”)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不断上升”、“不断下降”或“保持不变”),(4)实验中,水沸腾
时的温度为________℃,停止对水加热,水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可见,沸腾________(选填“需要
”或“不需要”)吸热.参考答案1.A【解析】【分析】【详解】A.景区喷雾,是因为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需要
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故A符合题意;B.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C.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掺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交通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D.人工降雨,是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迅速的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故D不符合
题意.2.C【解析】冰水混合物吸热温度不升高,A错;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B错;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D错。选C。3.B【解析】试题分析: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冰由
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后,室内的空气遇到温度低的饮料罐后液化形成小水珠,出现“出汗”
现象;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雾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
很低时凝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需要放热.考点:物态变化4.A【解析】试题分析: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汽
化吸热,故选项A正确;“霜”是水蒸气在温度很低时凝华直接形成固态形成的,故选项B错误;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
续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故选项C错误;液体的沸点随气压而变化,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
00℃,故D错误.考点:蒸发及其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生活中的凝华现象.5.C【解析】A、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液化是放热的。故B错误。C、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
雪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点睛】掌握熔化、液化、凝华几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决此题的基础。6.B【解析】【分析】【详解】A.运
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人们常在运输箱放些干冰,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B.北方的冬天,储存蔬菜的菜窖里
常放几桶水,可防止菜被冻坏,利用了水结冰放热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C.夏天,在地板上洒些水,感到凉爽.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特点,故C
不符合题意;D.夏天,喝冰凉的饮料加上几个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解析】【详解】A、液态氮沸腾过
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故A错误;BCD、液态氮的沸点
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BD错误;故选C.8.B【解析】【详解】A.液体的沸点
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当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高于100℃,当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故A可能发生;B.
-1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时,冰块会从水中吸热温度升高,但不会高于0℃,所以不会熔化,故B不可能发生;C.水沸腾后,再继续加热,
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C可能发生;D.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可能发生;9.A【解析】【详解】A、把蔬菜
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处,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去路,降低了温度,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蔬菜新鲜,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夏天,有人中暑后,我们往病人身上涂抹酒精可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利用了酒精的蒸发吸热,这是一种汽化现象,故B错误;C、北方冬天人
们在菜窖里放几大桶水,可防止菜冻坏,利用的是水的凝固放热,故C错误;D、舞台上用风扇吹出干冰可制造云雾,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
温度降低,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云雾,故D错误.10.C【解析】试题分析: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
象,不合题意;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凝华现象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
这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故选C。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
化。点评:了解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1.D【解析】【详解】当将海水放在太阳下照射时,海水吸热会由水变成水蒸气,发生
汽化现象;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会由水蒸气变成小液滴聚集在倾斜玻璃板上,发生液化现象,再顺势流进另一个容器里,整个过程是先汽化,后液
化,故D正确。12.C【解析】分析: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解答: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
小是升华,需要吸热。故A错误;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冰棍是固体,吃在嘴里变成液体是熔化,熔化吸热。故C正
确;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C。【点睛】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吸热和放热情况是解
决此题的关键。13.C【解析】A、雾凇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河水结冰,是液体水变成固态
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樟脑丸变小是由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正确;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C.14.B【解析】用高压锅煮食物更容易熟是因为锅内液面上方气压大,液体沸
点高的缘故,选B15.D【解析】由a图可知,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故A错误。由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
减小而减小,b图气泡上升时气泡内部的压强变小,故B错误。b图气泡上升时,气泡体积变小,排开水的体积变小,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
排可得,气泡所受到的浮力减小,故C错误。a图气泡上升时,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故机械能变大。但气泡内的气体内能会减小,所以a图气
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气体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正确为答案。16.相同液化放热【解析】【分析】【详解】100℃的水蒸气和100℃的
开水比较,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100℃,所以其冷热程度相同;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100℃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人手会放
出热量液化成100℃的水,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多了水蒸气液化放热这个过程,所以,100℃水蒸气烫伤比被1
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点睛】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气体的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17
.水蒸发吸热温度降低【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汽化是个吸热的过程.穿着被
雨淋湿的衣服,容易着凉感冒,是因为衣服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人体的热量,即蒸发吸热造成的.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蒸发及其现象点评:此题考
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18.96℃水银【解析】解:(1)温
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温度计液柱上表面对准了100℃下面四个格,即96℃.(2)因为沸水的沸点为100℃.所以应该选沸点高于水的沸
点的物质做测温物质,故选水银温度计.点睛:(1)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和液面所指的刻度即可读数.(2)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
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19.熔化吸热蒸发吸热【解析】【分析】【详解】夏天吃冰棒觉得凉快属于熔化现
象,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夏天游泳后上岸被风一吹感到凉快属于汽化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热量.20.废气比热容蒸发【解析】
试题分析:从引起热岛效应的原因分析:城市多水泥、沙石,郊区多水,沙石比水的比热容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沙石的温度升高多;水少,蒸发吸
热少;另外,城市中机动车比较多,热机散发的热量也比较多.解:引起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工厂、交通工具等排放大量的废气,给空气带来大量的
热;城市建筑材料的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在相同的日照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上升较快;城市水少,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少;建筑物较高,空气难
以形成对流.故答案为废气,比热容,蒸发.【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了解和掌
握.21.液化汽化(或蒸发)吸【解析】冰淇淋上的“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如果没有油膜,汤里的水会汽化成水
蒸气,而后在冬天液化成水珠出现“雾气”,而油膜阻碍了汤中水的蒸发,所以油膜上方什么也看不到;蒸发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22.蒸发
热传递【解析】【分析】【详解】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
和,反会觉得更冷;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被手吸收了,手的内能增加,手会感到暖和.
【点睛】本题要用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23.升
华液化【解析】【详解】炒菜时,最后才放盐,固态的碘遇到高温的油时极易变成碘蒸气,这个过程是升华现象;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点睛】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温度越高,升华越快;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24.②③
;①【解析】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当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
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的因素不变.解: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要探究
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液体的种类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液体的温度不同.故答案为:②③;①.【点评】知道影
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在对比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不同的因素就是要研究的因素.25.沸点外表面【解析】试题分析:不同的
液体沸点不同,炸麻花用油,煮饺子用水,这是因为油和水的沸点不同,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夏天,装有空调的公交车内的温
度较低,玻璃窗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考点:液化26.深秋的早晨,气温较低,水面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液态
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解析】水面上有“白汽”并不是正在的气体,因为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水面上有“白汽”是水面的水蒸
气液化形成或水先汽化后液化等。27.根据,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和水的质量相等,所以冰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瓶壁的温度低于外界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液化成小水珠【解析】【分析】矿泉水瓶放在冰箱里,时间长了,因冰箱里的温度太低,会使瓶中的水凝固成冰,
拿出后会出现的现象是: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冰的体积与水的体积不同;拿出后的瓶子温度低于外界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而放热发生
液化。【详解】[1]冰箱内的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所以水结冰了,且冰的密度比水小,根据可知,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增加,则瓶内的水结
冰看起来“多”了,实质是瓶内的物体体积大了。[2]拿出后的瓶子瓶壁温度低于外界温度,会使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而放热液
化,呈现人眼看见的小水珠。28.(1)自下而上温度计与烧杯壁接触(2)减小(3)保持不变;变大(4)蒸发;(5)水沸腾的
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6)增加实验时间;不便于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解析】试题分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
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由
图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加热水时,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不变,水中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体积变化;(2)水沸腾前,水的
温度不断升高,产生的气泡不断上升,体积变小,直至消失;(3)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变,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4)水沸腾前,有部分水蒸气产生,这是通过蒸发的方式使水汽化而形成的;(5)小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立即停止沸腾,该现象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6)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火力过小或者水量大造成的;实验中水量过大会增加加热时间;若水量过小则很难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温度计与烧杯壁接触(2)减小(3)保持不变;变大(4)蒸发;(5)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6)增加实验时间;不便于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29.由大变小由小变大响度大响度小不断升高保持不变100不能需要【解析】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沸腾前逐渐变小,沸腾时逐渐变大;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度大,沸腾时响度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上图所示;(1)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2)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停止对水加热,水不能沸腾,可见,沸腾需要吸热.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答案第1页,总2页试卷第1页,总3页
献花(0)
+1
(本文系骆骆课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