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 他17岁时长到1.89米,23岁时长到2.36米。 2005年,他54岁,2.361米。 是吉尼斯世界记录中“第一自然生长高人”。 56岁时,他与小自己28岁的女友闪婚。 57岁时,喜得一子。 他,就是内蒙古赤峰的巨人鲍喜顺。 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本以为,自己终将在“人生高处”孤独终老,却不想,知命之年得遇真爱。 这一路走来,他经历过什么? 如今,他过得怎么样? (鲍喜顺) 1951年,鲍喜顺出生在内蒙古赤峰的一户牧民家庭。 家里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三。 “喜顺”二字,承载着父母对他人生的祝福和期许。 然而,他的前半生却与这美好的祝福背道而行。 因为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鲍喜顺只念完了小学。 他开始干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儿,帮衬父母养家。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缺吃少穿,但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鲍喜顺却长势喜人。 从15岁开始,他的身高疯狂赶超同龄人,17岁就长到了接近1米9。 看着儿子蹿升的大高个儿,父母内心欣慰。 因为身高优势,他干起活来是一把好手。 不仅承包了家里的大部分活计,还经常跟着别人外出建房子、修路。 正在长身体,干的都是力气活儿,鲍喜顺吃起饭来也不含糊。 他每顿能吃进去一斤米饭,还吃不饱,但他从来不和母亲说。 家庭的贫瘠,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懂得父母养家的不易。 由于经常外出干活,很多时候,鲍喜顺喜欢搭个帐篷睡在室外。 因为这样比睡在矮小的床上舒服。 但长期近距离接触阴冷潮湿的地面,他小小年纪就患上了风湿病。 加上平日里高强度的劳作,他的病情越发严重。 (鲍喜顺小学毕业照) 为了给他看病,父母卖掉家里的一头羊,带他去了沈阳。 这一次的出行,成为鲍喜顺平淡的人生中,一段无法忘怀的经历。 他和父亲走在沈阳的街头,正巧遇见篮球教练冷万举。 眼前这个身高远超同龄人的孩子,立刻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这孩子,不就是为篮球而生的吗? 他立马上前,向鲍喜顺父子说明身份,并主动邀请鲍喜顺加入部队上的篮球队。 可鲍喜顺和父亲并不想理会他。 作为农村人,他们刚进城,初来乍到,防范意识特别强。 再说了,身上装的那点钱,可是给孩子看病的救命钱,千万不能让骗了去。 看着犹豫的父子俩,冷万举将自己的相关证件都拿了出来。 鲍喜顺的父亲见对方如此真诚,便主动将此行的目的和盘托出。 他不想受骗,但也不会骗别人。 既然人家看上了儿子的身高,那儿子的毛病也要告知人家。 免得真答应了,又辜负人家一片好意。 谁知道对方竟说:
这可不是拍个胸脯画大饼,而是实打实地从天上掉下的大馅饼。 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孩子看病不用花钱,还能进部队,这搁谁身上都是难得的机遇呀! 托·富勒说:“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鲍喜顺的父亲思索片刻,决定抓住这次机遇。 他希望的,不仅仅是治好孩子的病,更希望在吃不饱的年代,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所。 这个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他不想错过。 就这样,父亲将鲍喜顺交给教练,独自回到了草原。 19岁的鲍喜顺,被破格招进部队,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在部队的生活,是鲍喜顺最幸福的时光。 他不再饿肚子,每天能吃饱饭;也不再因为床小、被子小而露宿外面;还圆了一个篮球梦。 唯一不完美的,就是他的腿因为天气的变化而疼痛难忍。 医生告诉鲍喜顺,腿病没有办法根治,只能暂时缓解。 他不想放弃,依然坚持每天跟着队友训练。 因为身型过于高大,他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奔跑,也跟不上队友的进度。 一天训练下来,没有成就感不说,过于强大的运动量,还导致第二天他的腿疼得下不了床。 甚至,还常常在睡梦中疼醒。 (鲍喜顺) 身体的病痛,心里的焦虑,让鲍喜顺开始自卑、内疚。 为了不拖累教练和队友,鲍喜顺最终在3年之后,选择了退伍回到草原。 此时,鲍喜顺已到结婚的年纪,父母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 其实,鲍喜顺早就喜欢上了同村的一位姑娘。 可因为他的身高异于常人,当地的许多人都把他当成怪物看,那位姑娘也将他拒之门外。 被拒绝后,鲍喜顺的自卑又加深一层。 而每次他走出家门,越来越多的人都对他议论纷纷。 仿佛他是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大家都在肆意围观、打量。 鲍喜顺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他渐渐地恨起自己的身高,钻进自己架设的牢笼,不肯出来。 1974年,鲍喜顺23岁。 他不再出门,就连附近的集市都尽量避之,他害怕被人群当成怪物。 让母亲更头疼的是,儿子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和鞋子。 她只能为儿子一针一线的去缝制。 在她看来,鞋子比衣服好做多了。 别人5米布就能做一身衣服,鲍喜顺需要双倍的量才能做一身。 母亲更担心的是,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在了,谁给儿子做衣服、袜子、鞋子? 从那之后,她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给儿子做鞋子、衣服、袜子。 她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儿子的一切都安排妥当。 眼看着儿子过了而立之年,还未成亲,母亲内心渴望的火苗也渐渐微弱。 (鲍喜顺) 1991年,在那个吃米饭还要省着吃的年代,鲍喜顺的母亲走了。 临走之前,她给儿子留下了十几双鞋和袜。 还留给鲍喜顺一句话:
鲍喜顺知道,母亲是害怕她走了之后,自己没有鞋穿,更没有人给他做鞋。 母亲对儿子的爱,就隐藏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中。 以前,父亲走后,鲍喜顺还能和母亲聊天解闷。 后来,母亲也走了,平日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他变得愈加孤僻。 他的兄弟姐妹们早已经各自成家,生活上,大家自顾不暇。 加上鲍喜顺不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没有人能帮得了他。 或许对于鲍喜顺来说,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孤独,却也是安全的。 如果说,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那鲍喜顺的前半生,就可以用一个“苦”字形容。 2004年,当地一家火锅店老板知道了鲍喜顺的故事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邀请鲍喜顺到自己的店里工作,主要在大厅接送客人、参与促销活动等。 刚开始,鲍喜顺并不愿意,他害怕那种被人打量的目光,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一无是处。 与其如此,不如就安心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给自己希望,将来就不会失望。 鲍喜顺的拒绝,并没有让那位老板止步。 当年,刘备请诸葛亮不是还三顾茅庐呢? 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真诚,鲍喜顺一定会接受自己的邀请。 那多请几次又何妨? 在老板真诚的邀请下,鲍喜顺有些心动,他开始好奇,如今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终于,他决定打开心门,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鲍喜顺与员工一起合影) 他与老板约定,先尝试十天,如果十天后自己适应不了,那他还是会拒绝这份工作。 就这样,鲍喜顺穿上老板专门为他订制的蒙袍和鞋子,走进了火锅店。 多年未出门的鲍喜顺,总觉得自己和周边的人格格不入。 即便工作内容并不复杂,但他还是担心,大家会把他当成稀有动物一样,带着不友好的目光打量他。 现实情况是,当他第一次面对客人微笑时,对方也回敬给他笑意。 即便脸上有惊讶的表情,也看得出友好和善意。 鲍喜顺慢慢放下了顾虑,开始大大方方地对别人微笑。 如果有人邀请他合影,他也会满足别人的要求。 十天的迎宾生活,让他觉得自己和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2004年10月,老板在赤峰给鲍喜顺租了一间房子,让他做公司的形象大使。 每到一些公益活动宣传日,鲍喜顺便出门做宣传。 渐渐地,他成为赤峰市的一道风景线。 让鲍喜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决定,让他的余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一些媒体的帮助下,也揭开了许多年来一直困扰鲍喜顺的问题。 他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患上了巨人症; 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因为自己有病,所以才会这么高。 经过医生的进一步检查,最终得出:
此时,一位记者提出,要为鲍喜顺申请“自然生长世界第一高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4年12月,在征得鲍喜顺同意后,记者将他的相关材料证明,提交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申报中心。 (鲍喜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5年1月,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申报中心委托赤峰市第二人民医院的4名医生,对鲍喜顺的身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测量。 2005年7月,鲍喜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颁发的“世界自然生长第一高人”的世界纪录证书。 并且,邀请鲍喜顺于同年9月21日前往英国伦敦,参加吉尼斯总部的全球活动。 他成为我国参加吉尼斯全球活动的第一人。 鲍喜顺又一次感受到身高带给自己的快乐和自豪。 他终于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了。 有人说: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关上一道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虽然,此时的鲍喜顺已年过半百,但在他看来,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鲍喜顺告别了草原的孤独,勇敢地走进了喧嚣都市。 过去,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遗憾和悲伤。 现在,他却觉得自己活得异常精彩。 2006年12月,辽宁抚顺一家海洋馆的两只小海豚连续几天食欲不振。 经检查,发现是海豚吞食了异物,才出现异常情况。 馆方希望,可以采取手术方式救治海豚。 但因为海豚的胃部构造比较复杂,加上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有这种经验,做手术风险很高。 最重要的,就算手术成功,也需要漫长的恢复期和观察期,那么这两只海豚就等于“报废”了。 就在这时,医生提议,用手取出海豚肚子里的异物。 但海豚的胃比较深,普通人的手臂只有60公分左右的长度。 而异物卡在海豚胃部1米左右的位置,除非有一个人的手能达到1米左右。 这时,有人想起鲍喜顺。 (鲍喜顺救海豚) 鲍喜顺在得知自己能帮助到海豚时,欣然前往。 可一切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顺利,虽然鲍喜顺的手臂很长,但也比正常人的粗。 而且,在反复的探取之后,他的手臂已经麻木酸疼,还因为摩擦变得通红。 但是,鲍喜顺并没有放弃,依然尝试着各种办法。 后来,他和工作人员互相接力,鲍喜顺负责将深处的异物挪近一点,而工作人员则负责取出来。 最终,海豚身体内部的异物被悉数取出,两只海豚也顺利脱险。 此时的鲍喜顺并没有想到,正因为自己的这个举动,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 在这之前,鲍喜顺参加过一次节目采访。 他说出了自己一直埋藏在内心的想法,希望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伴侣。 朋友们开始积极地帮他张罗人生大事,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名叫夏淑娟的姑娘。 夏淑娟,出生于1979年,赤峰市敖汉旗人。 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虽不算很富裕,但也比较殷实。 初中毕业后,她在镇上做起了服装生意。 期间也谈过两次恋爱,但她总觉得对方不成熟,不是自己想要生活一辈子的人。 后来,她到赤峰市发展,在一家店里当营业员。 起初,夏淑娟觉得这并不可能,虽然她也曾看见过一些关于鲍喜顺的采访和新闻。 但她还是有些意外,朋友为何要将自己介绍给鲍喜顺,怎么说他也是个世界名人。 而且,两个人足足相差28岁,鲍喜顺的年纪比自己的父母还要大上一两岁,根本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距离。 即便自己已经算是大龄剩女了,可夏淑娟从未想过要和鲍喜顺这样的人一起生活。 她果断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可没多久,又有人来给夏淑娟介绍鲍喜顺,这个人就是鲍喜顺火锅店的老板。 几乎认识鲍喜顺的人都在为他说好话,这说明他的人品不错,这让夏淑娟有了一丝的心动。 于是,她决定去见见鲍喜顺。 而当她见到鲍喜顺后,第一感觉竟是,觉得他比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好。 不是那种很严肃的人,反而幽默健谈。 第一次见面,两人聊得很投机。 夏淑娟也忘了鲍喜顺的年龄、身高问题,仿佛在和一个同龄的正常人聊天。 临别时,鲍喜顺还主动要了夏淑娟的联系方式,两个人开始频繁联系。 与此同时,夏淑娟在网上搜集各种关于鲍喜顺的资料。 (鲍喜顺与夏淑娟) 而她对鲍喜顺的感情越来越特殊,思索了两天,她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 然而,当父母听到女儿打算和一个身高2.36米,还大她将近30岁的男人在一起时,无论怎样都不接受。 父母的劝说让夏淑娟心里开始犹豫,虽然她依然和鲍喜顺像往常一样联系。 她开始考虑实际一点的问题,他真的值得自己托付一生吗? 就在这时,夏淑娟看到了一条新闻——世界第一巨人拯救海豚。 看完新闻后,夏淑娟的内心不再犹豫,反而异常坚定。 她觉得这么有爱心的人,肯定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即便他与众不同。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两个人在仅仅相识一个月后,便迅速闪婚,登记领证。 夏淑娟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他们问女儿:
不管父母怎么说,夏淑娟就一句话:
而实际上,在面对子女人生的问题时,天底下又有哪对父母能真正放心呢? 事已至此,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女儿能平平安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就好。 而鲍喜顺,似乎打破了这种平静。 与此同时,鲍喜顺身边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 有认为鲍喜顺没有自知之明,老牛吃嫩草;有的人认为夏淑娟是为了鲍喜顺的名利。 众说纷纭间,反正没有人相信他们是真心相爱。 当媒体公布二人结婚的消息后,许多人都表示惊讶。 他们更多的是好奇,这样的两个人,到底是怎么相爱的? 鲍喜顺又是怎么娶到比自己小28岁,正常身高的小娇妻的? 他们为何会在相识仅仅一个月之后,就登记结婚了呢? 有人问夏淑娟说:“是不是太快了?” 而夏淑娟却说:
是阿,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我们又在等什么? 2007年7月12日,鲍喜顺和夏淑娟在草原上举办了一场蒙古族的传统婚礼。 近百名中外记者和500多名观众参加了这个仪式。 所有的婚礼费用,由20多家企业联合赞助。 虽然还是存在着商业气息的味道,但身边人都在尽力,想要为鲍喜顺办一场完美的婚礼。 他们,都不想让鲍喜顺的人生留有遗憾。 (鲍喜顺与夏淑娟举行婚礼) 鲍喜顺对夏淑娟说:
有人说:每个女人都曾幻想拥有一场独一无二的婚礼。 鲍喜顺,不仅给了夏淑娟这场盛大的婚礼,还给了她最浓的宠爱。 婚后,两个人几乎没有红过脸,鲍喜顺对妻子极其体贴。 他沉稳的性格和强大的包容心,得到了岳父岳母的认可。 渐渐地,一家人习惯了家中这位“巨人”的存在。 就在两人都沉浸在可遇不可求的幸福中时,喜上添喜,夏淑娟怀孕了。 可是,医生却建议他们不要孩子。
听到医生的一番解释后,两个人反复考虑了许久,夏淑娟更是查阅了许多相关方面的资料。 最终,两人一致决定要生下孩子。 2008年10月,夏淑娟顺利产下一名男婴,鲍喜顺为孩子取名为“天佑”,意思是可以得到天神的佑助。 如今,14年过去,天佑的身高已接近1.8米。 根据专家推测,他的身高很有可能长到2.2m左右。 天佑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鲍喜顺也有意培养孩子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他想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 走出自己架设的牢笼,鲍喜顺同时收获了事业和爱情,他并没有忘记,将自己的幸福回馈给更多的人。 2004年,鲍喜顺的文化公司专门成立“喜顺爱心基金会”。 并在同年4月,向30名尿毒症患者捐款共计9万元。 5个月后,又向15名因病致贫的患者捐赠5万元,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 每一次捐助,鲍喜顺都是会亲自将捐款交到受助人手上。 虽然钱不多,但他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 (鲍喜顺一家三口) 如今,鲍喜顺71岁,会偶尔出现在短视频中。 他拄着拐杖,旁边有妻子相陪。 不过,据妻子解释,他拄着拐杖纯粹是为了保证身体平衡,而不是因为患病。 在当地相关部门的邀请下,他走进直播间,推介特色产品。 因为事业顺利,家庭幸福,他早已经不是那个胆怯、自卑,封闭自己的鲍喜顺。 他变得爽朗大方,侃侃而谈。 鲍喜顺的人生终于苦尽甜来。 他的人生,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 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失而复得。 在我看来,他的前半生就是虚惊一场。 因为无端的猜忌,又过于在意,他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 好在,他在后半生勇敢跨出自己的世界,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 事业爱情双丰收,这不就是失而复得吗?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会碰到苦不堪言的阶段,或长或短,看不到光、绝望、无助。 可是,一味地沉溺其中,难过不会减少半分,痛苦也只会更甚。 倒不如,抖擞精神、昂首挺胸去面对。 作者:朱小鹿&廿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