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中所记“文殊院”为安徽黄山著名佛教寺庙,位于黄山天都、莲花两峰之间,始建于1613年,后数遭火灾而毁,遗址上今建有玉屏楼宾馆。“慈光僧”即慈光寺住持弘眉法师,也就是《黄山志》的作者。根据记载,康熙壬寅年(1662年),慈光僧与客人同行至文殊院时,发现了飞腾于险峰间的“天马”——不仅具有“银鬃金毛”的“高颜值”,“四足”还“捧以祥云”。在素以雄奇峻险闻名的黄山峰峦间,“天马”竟然能“一跃而过数十峰”,可谓名副其实的“天马行空”了。 那么,世间传说的仙气十足、独往独来的神兽“天马”,究竟是何物呢?其实,按照当今的动物分类学,“天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 到底归何属? 中华鬣羚是世界生物地理分区中的东洋界所产典型动物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等黄河以南地区,陕西、甘肃等黄河以北地区,以及四川、云南和西藏等西南山地。 勇猛、彪悍,还是胆怯、机警? 中华鬣羚为典型高山林栖物种,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5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常常出没于乱石林立的崇山峻岭中。日间在僻静处休息,清晨和傍晚则尤为活跃。它能迅速地由平地跃上三四米高的岩壁,紧急情况下,即使是近7米高的危岩,它也能一跃而上。 中华鬣羚之所以具有如此惊人的运动能力,除了因为具有肌肉发达而善于蹦跳的四肢以外,最关键的还在于它的足趾结构:每只足趾由两个紧靠在一起的蹄瓣组成,前端窄尖而后端宽大,四周环以坚硬的角质,中央部分为柔软的肉垫。这样的足趾结构就像一个吸盘,让中华鬣羚能牢牢地抓住岩壁的石块,从而在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之间行动如飞般地上窜下跳,闪转腾挪,来去自如,却又如履平地,四平八稳。 别看中华鬣羚行动如飞,它的性子实则胆小、谨慎、多疑、机警。平时常在一般动物难以到达而又能远眺周围环境的山岗上行走,或站在危岩之巅,或于山顶大树下活动。当然,一旦被食肉动物,如豺、狼、猎狗等逼入绝境,它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用前蹄踢打和犄角抵顶的方式与敌人进行殊死一搏。若遇紧急情况,它也能跳入江中渡水避险。游泳时,它会将头顶和鼻孔露出水面,靠四肢划动前进,速度不快但耐力颇佳,甚至有横穿长江的记录。 中华鬣羚是“素食主义者”。采食的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其中以鹰爪枫、马棘、山葡萄、异叶爬山虎、茶、乌饭树及络石等为主,约占全部食物的60%~70%。春夏季以采食嫩枝芽和嫩叶为主;秋冬季主要采食各种植物的叶子和少量果实;9月后,会下至海拔较低的山坡森林中取食菌类;进入晚秋和冬季后,由于枝枯叶落,大雪封山,它有时也会冒险进入农家“偷菜”,取萝卜等蔬菜食用。 为获“垂青” 不惜决一死战 交配后的雌羚在经过8个月的孕期后,会于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产仔,一般每胎产1仔,偶有2仔。初出生的幼羚体长约60厘米,体重3~5千克,约3个月断奶,但从2个月开始就能够跟随母羚采食树叶,同时学习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据观察,在幼羚约20日龄时,母羚便会对着树枝、石块等做出低头顶角和前蹄踢蹬的动作,并召唤幼羚前来模仿;而在幼羚“满月”时,母羚便开始带着幼羚练习攀爬技能;待幼羚再大一点时,母羚便带着幼羚在岩石间跳跃穿行了。幼羚力不从心,发生“伤亡事件”也在所难免。 “天马保护”亟待重视 近年来,由于受重视程度不高、物质条件缺乏、中华鬣羚应激性强而难以适应人工饲养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中华鬣羚在中国动物园内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截至目前,全国仅有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一家机构对外公展一头于2016年10月救助于邻近黟县渔亭镇的雄性中华鬣羚。此前,早在2000年5月,该中心曾将一头时年约5~8岁的雄性中华鬣羚救护入园,该羚在园内生活了近20年,2018年4月自然死亡。就中华鬣羚的平均寿命15~18岁而言,这头雄羚可谓真正的“羚瑞”了。 中华鬣羚目前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名录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在附录I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都将其列为易危级物种。目前,该物种的自然种群虽具有一定的数量,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因森林开垦造成的栖息地破坏、人类的非法盗猎以及中华鬣羚本身有时误入人类活动场所而被误杀等因素,该物种的数量和分布面积均在减少。尤其是华南亚种,状况更为不佳。据笔者与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交流时所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仅近5年来,该中心的中华鬣羚救助记录就达到近10次,甚至还有过怀孕雌羚因不幸中枪而导致“母婴俱损,一尸两命”的痛心案例。 直面现状,有太多的事值得做: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应不断完善且治理到位,专业人士对于中华鬣羚的生态学知识和生存现状要进行更深入扎实的系统性研究,政府与相关组织对中华鬣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应进行务实有效的严格保护……如此,方能保“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5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