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 作者:潘爱星 海涌 ![]() 单侧入路双通道内镜手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技术特点更加接近传统开放手术,且镜下操作空间和自由度较单通道内镜技术有显著提高,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迅速发展和普及,广受脊柱外科医师的信赖。 笔者在熟练单通道内镜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诊疗组完成的20例UBE手术体会。治疗的疾病和术式包含10例腰椎管狭窄症(LSS)减压,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髓核摘除,和UBE辅助腰椎融合术(LIF)。总体来说,UBE的学习曲线较短,易于掌握,但在初学时也遇到了不少曲折,小结于此,与诸君分享。 UBE学习曲线的4个阶段 一、术前评估要点 术前多看几眼三维CT,做到如下几点心中有数: a:手术节段椎板间隙的大小和形态; b:关节突增生程度; c:上下椎板叠盖关系; d:椎板厚度(指导减压工具的准备和选择)。 UBE的口号是“为狭窄而生”,但每个患者的致“窄”因素不一样,减压对象亦有所不同👆: a:椎板 黄韧带 突出的椎间盘(必要时); b-c:椎板 双侧黄韧带 双侧上关节突内聚部分; 二、术前定位 通道汇合点1(黄):棘突根部与上位椎体椎板下缘交界处。 优点:软组织较少,方便建立初始空间;解剖标志比较明显,方便辨认。 通道汇合点2(绿):上下椎板交汇处的“V”点。 优点:兼顾显露黄韧带起点和止点;远离椎板间隙,对初学者更安全。 笔者作为初学者,较常选择第二种定位方式。
三、操作空间的建立 镜下建立减压空间的三步骤: ①从汇合点往内上显露椎板下缘和下关节突内侧缘; ②向近端显露需减压的椎板; ③显露下位椎体椎板上缘。
四、黄韧带整体切除-提高效率的关键 黄韧带整块切除4步骤: ①向近端减压椎板至黄韧带止点; ②向外侧减压下关节突内侧; ③显露下位椎体椎板上缘并分离黄韧带起点; 五、学习过程的曲折经历 1、镜下迷失——减压部位错误 #1例UBE,术前计划减压范围如绿色部分,术中减压操作集中在了硬膜背侧,甚至多数时候在对侧操作,实际减压部位在红色部分,使椎管减压的效果不理想。 2、镜下迷失——节段错误 #14例UBE,术中迷路,L5/S1突出做到了L4/5(右侧透视图),及时转开放减压。 本例手术镜下迷失原因总结: ① 术前设计切口靠近端,本期望利于椎板钳减压椎板,弄巧成拙; ② 定位后通道方向没有记牢,操作时角度改变了; ③ 做L5/S1体位摆放应注意把上半身摇高,使L5/S1水平; ④ 透视正位应将L5/S1间隙标准化,否则定位不准; ⑤ 患者肥胖,脂肪软组织厚; ⑥ 镜下结构不对马上透视。 3、硬膜损伤 六、典型病例分享 #10例UBE,L4/5 LSS。 #12例UBE,PLIF术后8年L3/4 ASD。 #9例UBE,ADS合并L4/5LDH。 在经历15例UBE减压手术的学习曲线后,本团队进行了UBE腰椎减压融合术:#16例UBE,L4/5 LSS。 UBE-LIF 手术步骤大致按常规开放手术: 1、显露L4椎板下缘-L4/5关节突-L5椎板上缘; 2、Kerrison钳减压L4下关节突(全部去除)-L5椎板上缘-L5上关节内侧缘(尽量靠外)-黄韧带整体切除; 3、硬膜外止血,显露椎间盘,确定椎间隙位置和方向; 4、椎间隙处理:骨刀,髓核钳,终板刮刀,Kerrison钳,电凝, 耐心; 5、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植骨; 6、可撑开融合器植入(透视定位); 7、检查遗漏的骨块,彻底清除神经周围的致压物; 8、必要时做对侧黄韧带减压; 9、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 ![]() 术前MRI和术中定位 ![]() 椎间隙处理 ![]() 植入可撑开cage ![]() 术后X线片与CT(矢状面) ![]() 七、小结 UBE技术是脊柱微创减压手术的利器,在熟练开放手术和单通道内镜的基础上,UBE的学习曲线相对较短。但是,操作方式不习惯、镜下结构辨认不清、减压缺乏章法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应将解剖结构熟稔于心,遵循既定的步骤,培养双通道手术肌肉记忆,建立操作空间定位感。同时,总结每一次成功与失败,做到事半功倍,缩短学习曲线。 作者简介 潘爱星 海涌 主任医师、教授、留美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 从事骨科脊柱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和实践30余年,擅长各种脊柱疾患的诊治,尤其对复杂疑难脊柱畸形等疾患有独到及丰富经验,主刀成功完成手术6000余例,患者来自海外及全国各地。先后荣获金柳叶刀奖、京城金牌名医、中国健康传播大使、最温暖医生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Top10医生脊柱外科之列。 先后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基金900余万元),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医疗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奖励,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200 篇(SCI文章110 篇,总 IF 350 ),主编/译学术专著9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