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6青春日记19810318:《生死场》等读后感

 草根六零后 2022-05-16

1981年3月18日 星期三 雨

今天的雨对我来说是太好了,太及时了,由于下雨,一天没有一笔生意,我看了一整天的书,把萧红的《生死场》一口气看完,再重新回味那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东北一个山村的事,它从悲观中给人力量,从失望中给人希望,它不愧为鼓动四万万人民抗战日寇的一部极作,至今读来不减当年。

作品中老赵三的一段话道出了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心声,也道出了当时四万万同胞不愿当亡国奴的心声:“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对于作品的评价,鲁讯说得最适当不过了,“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后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看了作品,还有一个真实感比较深,像自己(读者)也身临其景,听到了唯有乡村才有的对话,还有一点作者的比喻较多,都用得适到好处,读来回味无穷。

当我读到《刑罚的日子》,像看电影一样当母亲将要生产一个新生儿的疼痛、难受的表情,现在仍仿佛在我的面前。作品还揭露了封建思想流毒,像成业与金枝在婚前也有幸福的恋爱过程,但是结婚后金枝就成了成业的附属品,说得利害一点就是成了成业的家奴,不是金枝生孩的前一天还围着锅台转吗?当她“腿子痛得折断一般”,“天黑下来才卧倒休息一刻”,还担心丈夫回来咒骂。丈夫还干出了“年轻人什么也不晓得,肚子大了,是不许那样的,容易丧失性命”的事。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到在旧中国的妇女,地位是何等的低下,比一头母猪、一头母牛、一头母羊还不如,作品中的《刑罚的日子》就是把这罪恶的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从这里还可看到作者不仅是告诉读者,中国人不愿当亡国奴,还在向几千年的封建势力挑战,为被压迫在底层的千百万妇女呐喊:“妇女也是人!”为中国妇女挣脱封建架锁在投枪。

同时我也为中国有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早早离开人世感到惋惜。

萧红永垂不朽!

1981年3月19日 星期四 雨

每当我看一部感人肺腑的书时,中途总是浮想连遍,激动非凡,可是当我看完这部书准备写一点感想或者书评的时候,却又是那样难易落笔,写出来的仅是激动过后的回想,是那样的枯燥无味,没有一点意义。今天突然到来的灵感起到了一点作用。

今天我看苏联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激动的心随着故事的波浪一起汹涌,每当我看得浮想联翩的时候,强制自己停下来,随手拿起笔,铺开纸进行书写,写好了再继续看,这样三起三伏,一共写了千字的笔记和感想,为此我单独设立了一本《书评》笔记本。

这个办法我认为非常好,今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个人心情的好坏,不管对做什么事都会有影响的。母亲饭菜烧晚了,心里不开心,吃罢晚饭立即去打乒乓球,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前几天都能胜的对手今天我皆输了。因此我悟出了上面的道理,不知是否正确,有待今后实践中再验证。

1981年3月20日 星期五 雨

经19、20号两天读与写的一篇书评实录如下:

一部人情极作——读中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当代苏联文坛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读来感人肺腑,回味无穷,从心底里感慨,这是一部人情极作。

作品使人太感动了。当李莎没有完成任务离开人世,作者按常人的思维描写准尉华斯诃夫的幻想,李莎已经到达了营房,看到了“各条线上都得到了关于他们和入侵者交锋的报告,而且战士们一定得到了尽快消灭这股德寇的指令”。作者这种神妙的手法,有意识地提前告诉读者,李莎已经牺牲了,继后还几次三翻地描写华斯诃夫以为李莎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心情,这样让读者更加为他的命运担心,我几乎几次面对书籍向华斯诃夫说:“李莎已经牺牲了,她没有完成任务”,可我只能望书兴叹!

当冉卡这个天真美丽的少女第一次“手里攥着枪,跟拿着棒子一样”打死了与华斯诃夫搏斗的德寇。作为一个战士打死一个敌人应该感到自豪,感到高兴,如果作者写冉卡“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无可非语。但是这样的描写,要看笔下的人物是否有过战斗与搏斗的经历,对华斯诃夫是理所当然的,而作者接下来对冉卡刻画大出读者意料,更在情理之中,犹如神笔,惟妙惟肖,真实可信。“冉卡突然把步枪一丢,猫腰钻进树丛,东倒西歪的像喝醉了酒。她猛地跪倒在地,恶心得直吐,她咀里抽抽咽咽地叫着什么人——是叫妈,还是……”

冉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作者在后面借华斯诃夫的心语告诉了读者:“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第一次肉搏总是折磨心灵的,它违反了'不希生’的自然法则,这需要逐渐习惯,逐渐使心肠变狠,别说像叶甫金妮亚这样的战士,即使是壮汉也会感到沉重和痛苦,直到他们的良知改弦易辙,何况现在拿枪托往活人脑袋上捶打的是一个妇女,一个娘儿们,一生来就憎恨杀戮的未来的母亲呢。”

作者不愧为一个心灵的工程师,实事求是地说了“人的良心”,人的良心都是血肉组成的,不是钢铁铸成的,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不仅没有贬低冉卡的英雄形象,而使一个有血有肉、有良心的英雄冉卡更加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学是“人”学,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不愧为现实主义的作品,一部人情极作。

作者对男主人翁华斯诃夫的描写也是非常成功,他的形象高尚,“英雄”这个称号对他来说当之无愧。可他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思想比较封建,对妇女另有一种看法,把妇女的人生意义,“主要的是索妮娅能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现在这根纱线断了,在人类这连绵不断的棉线上,一根细小的纱被一刀割断……”作者的描写是合情合理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马列主义者,人的思想在人的世界里只有两种,“好或坏”,在英雄们中间,当他们在屠刀下、枪林里,他们可以不惜自己的一切,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倒下,而当他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在某些观点上都不是永远符合人们想象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人各有千秋,作者笔下的华斯诃夫是一个塑造成功的、真正的英雄。

作品中“神笔”随手可拾,譬如从死者索妮娅脚上脱下靴子,给光脚的嘉丽娅穿,这一幕写得多么动人,催人泪下。“不、不、不!……契特维尔达克浑身直哆嗦。”

“'咱们不是在游戏,姑娘们’,准尉叹息一声,'应该考虑到活人,在战争中这是天经地义’……”

靴子脱了下来递给嘉丽娅,可是“契特维尔达克浑身直哆嗦,'不!不!……不!不!不!这不行!,这有罪,我妈是大夫’……”接连两次从嘉丽娅嘴里喊出这几声“不”,喊出了良知和人情。正义的战争所激起人们心头的“战情”一定会战胜“人情”,战争重于一切,这是正义的战争。“你胡扯得够了”,奥夏宁娜把嘉丽娅这样的人情外露,指责成“胡扯”,这在某些人的眼里看来奥夏宁娜不近人情,太残酷了。不!你只要身临其境,你也会这样说的,在枪林弹雨中,牺牲的人有千千万万,唯一的良心,唯一能报答牺牲了的同胞,唯一能使死者安息在九泉之下,只有以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战胜敌人,仅有良心是不能替代战争的结果,正义的战争,胜利压倒一切。

想到这里,使我想起十年浩劫中,林彪、“四人帮”的现代迷信,把毛泽东主席神化,什么“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等等,这是他们为了篡党夺权愚民百姓,不代表他们对另一个人的热爱,林彪“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为了达到自己夺权的目的,不是起了杀心,企图谋害毛泽东主席,这些现代迷信仅是他们迷惑人民的鬼把戏罢了。

作品也不是天衣无缝,瑕疵也有存在。结尾章节,准尉臂上有伤竟然能轻而易举地杀了哨兵,又“闯开那扇斜挂着的门扉,一个箭步穿进茅屋”,把原来说有十个,现又变成五个敌人活捉,最使人难易置信的是“他终于明白了,迎面跑来的是自己人”,这自己人好像是天兵神将,正当他精疲力竭的时候出现,作者在前面曾有交待方圆几十里之内毫无人烟,结尾写的有点草率,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

当然,作品并不像译者王金陵译后记中所说的:“伤感主义的情绪宛如一层灰蒙蒙的迷雾,不时飘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心头,给人以悒郁和压抑的感觉”。这是人情,人在牺牲面前可能会产生忧愁和痛苦,也可能会愤怒充满激情,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他如果向敌人投降了,那就是可耻的叛徒,他如果仍拿起枪向敌人射击,直到弹尽粮绝,洒下最后一滴血,他就是值得讴歌的英雄,这不是“伤感主义”,这是“人之常情”,文学是“人”学,这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指南,谁违背了它,就谈不上什么文学作品了。

1981年3月29日 星期日 雨

白天看了苏联当代文学中获80年列宁奖金的长篇《永恒的规律》选载和电影文学剧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作品使人感叹,也不像我头脑中的印象那样,当代的苏联是一个肮脏垃圾成堆的国家,什么也不及中国。从作品中虽然也看到政治舞台上官僚泛滥,投机分子横行,但是也看到一些为了事业而忘我工作的身影,也有不谋私利的清官。通过看了这两篇作品,一举打消了我头脑里固有的错误观念,这当然与报上宣传的政治气氛不是没有关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