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 | 成长的代价

 一棵树2021 2022-05-16 发布于安徽


 

自加入名校长工作室以后,得益于导师的指导和学友的鼓励,着实读了一些书,自以为摸到了关于教育的一点门道。一边感受着教育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边验证着教育理论的深刻性和灵动性,乐在其间。

前几天,“守望新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著名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的文章——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尤为石教授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打动。


石中英教授认为: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信号与资源,鼓励学生应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来参与课堂教学。

无疑,犯错无疑是丰富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点不仅是师生之间围绕“教”与“学”所应该关注的,也应该是亲子关系中要注意的。

从本质上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生活,基于这样的考虑必须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当然,囿于孩子阶段性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只不过这错误与道德品行无关,只是探索外在世界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这一点,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二乔对于大便这件事,似乎有一个接受过程。两周岁左右,他似乎很介意大便的异味,一旦有情况发生,总要找个安静的角落,偷偷进行。也许是我和孩子妈妈对于大便这件事,表现得过于“惊骇”。孩子从我们的声音和神态当中感受到“大便”的“麻烦”,所以他会选择沉默中进行。有了之前的反思,我们意识到:要让二乔感受到这件事的平常,以及我们的乐于接受。果然,后来孩子对于自己的卫生问题很容易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在意那些所谓的功利,成绩、名次、学历等等,因此我们忽略了太多太多的当下,平平常常的点滴,等你惊呼“孩子一下子长大了”,也就意味着,你已经遗失了太多太多的美好。

亲子教育若此,教育更是如此。

詹大年校长说:学校,是孩子犯错成本最低的地方;犯错,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不要怕孩子犯错,每个错误行为背后,都有孩子的正向需求。能看到孩子的正向需求,才能扭转错误的行为创造了可能。

个人认为,正向需求的真相是学生个体检验和丰富直接经验的途径。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即学习是对人的原有经验(行为)系统的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行动能力。

任何形式的学习,最终是要内化为个体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合肥本土教育家何炳章先生曾提出“自育自学”论,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会自育,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自学。“自育自学”论是对教育情境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现和重视,是符合学生求知立德的客观规律的。

尽管观点不尽相同,教育形式千差万别,但归结一点:教育需要从孩子出发,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需求,教师是引领,课程是教育载体,管理是教育保障,评价是教育促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民生),为了孩子的一切(素养),为了一切孩子(公平)。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犯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必过程和必要经历。

日本学者池谷裕二在《考试脑科学》这部作品中,明确提出人的记忆的结构由方法记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组成。

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是“用头脑记住的记忆”,而方法记忆则可以说“用身体记住的记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向他人传达,而方法记忆却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说明、甚至完全无法说明的记忆类型。

也就是从脑科学的研究立场来看,要想形成方法记忆,也必须由学生个体“尝试”,这当中必然包括“试错”。

综上所述,孩子犯错很正常,或者是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然代价,无须大惊小怪。作为育人者,首要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尤其在对待错误与孩子的德行评价之间,不必划上等号;进一步说,也不必因为孩子学业不佳,赋予其特别的评价,甚至于以莫须有的“未来预见”来影射孩子的未来发展。

孩子的未来,由孩子做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