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看完我们的推送后可以 多点最下面的“在看”, 喜欢的话也请多分享点赞! 这样我们的推送 才能继续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节目制作不易,还望多多支持!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郭炜 节目编辑:庞宇佳、程涵 说起明朝官场里特有的机构,您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呢? 是宦官弄权的东厂西厂?还是武侠剧中出镜率超高的六扇门?不过如果再加上飞鱼服和绣春刀这些关键词,估计您立马想到的就是锦衣卫了。 ![]() 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锦衣卫的形象频频出现,他们中间有的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有的是杀人不眨眼的反派角色。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里也有不少锦衣卫的戏份,在剧中朱元璋还将儿子朱棣圈定为了锦衣卫的主官。 ![]() 那么历史上,朱棣真的当过锦衣卫的指挥使吗?真实的锦衣卫又是什么样的呢? 成立锦衣卫,听最真实的声音 说起锦衣卫成立的原因,咱们必须得先了解了解那会儿官员们的办公模式。 当时的大明沿用了前朝皇帝都在用的“宰相责任制”。 为啥这个制度这么受欢迎呢? 给您举个例子,假如您现在就是坐在金銮宝殿的皇上,您想想看,面前是每天从全国各地上报来的奏折,有关于社会民生的,有关于调兵打仗的,皇帝就算再优秀也不是全才,哪儿能做到又懂经济又懂军事呢? 再说了,这皇帝打小长在皇宫,对基层工作也没什么了解,所以就需要招一个专业人士来为自己建言献策,而这个专业人士,就是宰相。 宰相一般是从基层干起、一级级升上来的,因此人家不仅业务能力过硬,资历也能服众,对各级官员的水平和工作也比较了解,再加上宰相的背后还有一堆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自然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而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宰相制度已经相当稳定了,它的存在既能保障国家的良好运转,也能极大减轻皇帝的负担。 当然,还得加个前提,那就是皇帝本身得够勤勉,如果换个昏君上台,宰相虽说不能影响皇权,但想要蒙蔽圣听、以权谋私还是不难的。 咱们把时间拉回到明朝洪武年,此时的朱元璋刚登基不久,作为正儿八经从草根阶级一步一个脚印坐上皇位的皇帝,他对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各级官员的问题,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 而且自小过够苦日子的他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梦想着让老朱家的子孙都能富贵绵延。那么他究竟该怎么做呢? 首先,朱元璋想为自己建立一个能了解外界真实声音的途径。 这些信息不能是经过文武百官筛选的,也不能是宰相提出建议的,必须得是原始的一手资料。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了。 ![]() 起初,这只是个名叫“拱卫司”的正七品芝麻官机构,职能也非常简单,就是担任老朱的贴身保镖,护卫他的安全,遇到大型场合再充当一下仪仗队。 您别看他们级别不高,可个个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后来拱卫司改过几次名字,差不多每改一次,机构的级别就跟着长个一两级。 直到最后,改成了从三品的锦衣卫,这性质也从保安部门变成了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监督文武百官。 据说,锦衣卫在最鼎盛时期有超过15万人,人数最少时也有1000多人,这还没算上每个锦衣卫自己发展的下线。 您要是生活在明朝,您的发小,您的厨子,您家门口看门的老大爷,甚至是如胶似漆的小妾、恭敬孝顺的儿子,都有可能是锦衣卫的眼线。 ![]() 而且这么多人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您想想这得是多大的一张情报网啊。 说句不好听的,您前天夜里打牌赢了多少钱,老朱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 不过锦衣卫这么多人,老朱也不可能亲自上阵去当特务头子,所以就需要遴选一位主官来帮他管理,这个人就是锦衣卫指挥使。 在朱元璋时期,指挥使有这么三个特点:出身不明、履历不详、不得善终。 ![]() 展开来说,吃这碗饭的人,基本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脏活累活都得干还没有好果子吃的悲情角色。 所以说,虽然在影视作品中,朱元璋任命了朱棣为锦衣卫的指挥使,但这个桥段在正史中其实是不存在的。 ![]() 退一万步说,就算朱元璋舍得儿子去跳火坑,可锦衣卫负责监听百官,没准哪天就把朝廷要员的小辫子攥手里了,朱棣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老朱怎么可能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呢? 最深的路是皇帝的套路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朱元璋虽然登上了皇位,可他总觉得这位置坐得不踏实,曾经跟着他一起创业的老兄弟此时都想分一杯羹。 那么,他会如何利用锦衣卫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新官上任的指挥使又能否完成老板的要求呢? 朱棣任命的第一位锦衣卫指挥的姓名使在史册上明文记载,而有这个名分的第一人叫毛骧。 ![]() 这位从大明朝还没建立就开始追随老朱,一开始只是个九品小秘书,但因为工作经验丰富,又深得老朱的信任,升官路上是一路绿灯,直接擢升到了都督佥事,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国防部秘书长,这可是个不小的官儿,绝对的位高权重。后来又升任锦衣卫指挥使,级别也长到了三品。 这人升官了,自然少不了向领导多表现表现。毛骧带领锦衣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老朱找到清理掉开国功臣的由头,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先办掉宰相胡惟庸。 ![]() 毕竟当时,朱元璋已经受不了胡惟庸的指手画脚了,这才想到建立锦衣卫的。毛骧知道,若是这件差事办不好,估计自己的前程也就没指望了。 可是用什么理由呢? 胡惟庸这种国级高官,权倾朝野,门生无数,一般的小把戏对他肯定没用,于是毛骧想出了最毒却也是最有效的一招,那就是证明胡惟庸密谋造反,而且就是要那种捕风捉影、莫须有的造反,教人将信将疑,却又觉得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为了获得靠谱的证据,锦衣卫在毛骧的带领下,积极发展各个大臣府中的眼线,对有潜力成为人证的是糖衣炮弹加上十八般酷刑,来个软硬兼施,鼎鼎大名的昭狱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 具体的咱们就不展开讲了,总之说得夸张一点,哪怕您就是一路人被送进去,这一圈经历下来,也能编出一份让锦衣卫心满意足的口供。 最终的结局毫无悬念,胡惟庸很快被扳倒了。但老朱似乎还没过瘾,毕竟还有那么多功臣没解决呢。 于是,毛骧加班加点,为了完成领导给的KPI,索性把所有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全都牵扯进了“胡惟庸案”。 理由更是想都不用想,只要说是和胡惟庸一起谋反就很简单了。 以锦衣卫的本事,再找出些证据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胡惟庸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只要和他有过瓜葛的大臣都能扣上谋反的帽子,再来个死无对证,这些人便根本没法翻供。 ![]() 而在与功臣们明争暗斗的几年里,毛骧和锦衣卫也算看明白了,这场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锦衣卫若要保全自己,就必须把对他们有意见的朝臣都扳倒。 据史料记载,短短五年间,因胡惟庸案被牵扯进来公爵、侯爵有二十几人,而遭到连坐、死罪、流放的足有数万人之多,到最后,整个朝堂上几乎没剩下几个全须全尾的文臣了。 大臣们上朝个个提心吊胆,朝廷几乎有停工的风险。锦衣卫也终于打出了自己的旗号:缇骑四处,必不放空。 作为执掌锦衣卫的指挥使,这会儿的毛骧觉得自己可太能干了,帮领导处理了这么多烂摊子,老朱肯定会大加赞赏,说不定还能赐他个爵位呢。 然而有句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锦衣卫这些年来的大肆屠戮已经犯了众怒,老朱作为大明朝的领导,此刻只有把毛骧推出去,才能平了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于是,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就这样被当成胡惟庸的同党处死了。 毛骧估计到死才明白,自己一生走过最深的路,原来是领导的套路。 锦衣卫恃宠而骄 由于锦衣卫的残酷行为引发了极大的民愤,朱元璋最终解散了锦衣卫,但这股势力却被暗中保留下来并转为了地下情报机构,继续为巩固皇权工作。 而朱棣上位后,很快便复活了锦衣卫制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咱们都知道,朱棣这皇位是有点来路不正的。 因为当时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钦定的唯一继承人是孙子朱允炆,而且老朱死后,人家是货真价实登过基的建文帝,按照礼法,除非他禅位,否则朱棣这辈子都别想做到皇帝的宝座去。 然而朱棣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兵南下,篡位称帝。所以说,他这位子坐得比他老爹还不舒服,毕竟有不少大臣还在背地里戳他脊梁骨呢。 于是,朱棣使出了杀手锏。 首先他以皇帝的身份不承认朱允炆登基的这段历史,连那段时间的年号都以老爹的洪武年代替。 然后便是通过老朱创立的锦衣卫,武力解决那些拒绝称臣的老顽固。 ![]() 为了更好地管理锦衣卫,朱棣也将自己信任的好兄弟扶上了指挥使的位置,这个人名叫纪纲。 纪纲这人本来和做官是没有缘分的,他因为读书不行,小时候就被学校开除了。 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正好当时朱棣南下,路过纪纲家时,这小子居然冒死扣住了朱棣的坐骑,这才和朱棣见了一面。 两人聊天时,朱棣觉得这小伙子还不错,不仅弓马娴熟,而且胆略过人。最特别的是,他善于洞察人心,将来指不定能有别的用处,便将他留在了身边。 纪纲后来的表现也十分活跃,深得朱棣的信任。于是继承锦衣卫后,朱棣便任命纪纲为指挥使,掌管亲军和昭狱的一应工作。 在了解了朱棣排除异己的想法后,纪纲也展现出了心狠手辣的一面。 在他的指挥下,锦衣卫从搜集线索、网罗罪名开始,一步步完成了对前朝旧臣的审讯缉捕、诬陷诽谤等各项任务。 而一场接一场的杀戮行动,也让纪纲成为了朱棣最宠幸的权臣之一。 一面有庞大的特务组织为他收集把柄,一面又有皇帝的信任做靠山,随着手上的权势越来越大,纪纲这人也开始膨胀了。 起初他只是在敛财上动动歪脑筋,比如,锦衣卫打听到朱棣今天私下抱怨某个官员了,他就把话递到这人家里,吓唬他们花钱买平安。 以纪纲当时的地位,官员们谁敢不从呢?只能乖乖准备好银子,连讨价还价都不敢。而为了不落人口舌,纪纲往往在骗走财物后,还会动用手下的力量杀人灭口。 后来,纪纲的胆子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连皇帝的女人都敢抢了! 有一次,朱棣下诏选秀,各地的美人到达京师后,朱棣还没看呢,纪纲却先挑选上了,把绝色美人都留在了自己家里。 还有一次,纪纲在查抄已故吴王的冠服后,把服饰都藏在家中,有时还穿在身上,命令左右饮酒祝贺,甚至高呼万岁,结果居然没有一个人敢告发他。 为了检测自己的权势,纪纲决定效仿当年的赵高,再来一次“指鹿为马”的把戏。 ![]() 永乐十四年的端午节,朱棣亲自主持射柳比赛。比赛开始前,纪纲对手下说:“待会儿我会故意射不中,你就把柳枝折下来,大声呼喊说我射中了,看看有没有人敢出来纠正。” 结果正如纪纲所料,在场官员都成了睁眼瞎,没一个敢站出来反对。纪纲对此非常满意,过分膨胀的他,甚至将目光瞄上了皇位。 然而,在篡位专家朱棣面前,纪纲的小伎俩简直是不堪一击。 不过这事儿也给皇帝敲响了警钟,想当初,他朱棣为了夺皇位,不仅拼上了老命,还因为杀侄子背上了一辈子骂名。区区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给点颜色,还真敢开染坊了? 于是,射柳比赛后不久,朱棣身边的几个贴身太监便带头告发纪纲图谋不轨,大臣们一看,这不明摆着是皇帝要收拾纪纲吗?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纪纲的罪名全被抖搂了出来。 仅用了一天时间,他就被逮捕审讯,当天便被以谋逆大罪处死。 如此迅速的处理不仅不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甚至在整个明代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制衡锦衣卫,太监们支棱起来了 纪纲一死,锦衣卫顿时群龙无首,而皇帝对指挥使的态度,也让这群跋扈惯了的锦衣卫明白,他们的风光一去不回了。 同时,为了避免纪纲的事情再度重演,朱棣还为锦衣卫量身打造了一个对家,您猜到是什么机构了吧? 没错,锦衣卫的对家正是大名鼎鼎的东厂。 ![]() 《新龙门客栈》中东厂督主 东厂的全名叫东缉事厂,是一个以宦官为主组成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如果想抓什么人,可以不经司法机关批准,以当时的情况看,它的权力远在锦衣卫之上。 估计有朋友会问了,为什么老爹朱元璋严禁太监干政,朱棣还是建立了这么一个宦官专权的组织呢? 原因很简单,虽然朱元璋和朱允炆对待宦官非常严苛,但朱棣本人是很青睐和倚重宦官的,因为在他的崛起生涯中,宦官给了他很多帮助。 比如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时,南京皇宫里大大小小的太监中,有不少都暗中给朱棣传递过情报。 尽管朱棣登基后不能给他们加官进爵,却放宽了许多针对宦官的限制,甚至专门开课教内侍们识文断字,而这也为宦官干政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锦衣卫的势力扩张后逐渐脱离了朱棣的控制,本来朱棣留着他们是想作为自己的耳目监督大臣的,可谁成想出了个想造反的纪纲。处置了一个,难免不出第二个,谁又能来监督他们呢? 朱棣一拍脑门终于想到,这告发纪纲的是太监,怎么就不能让他们帮忙呢?这些人没有子孙后代,又天天跟在自个儿身边,只要将锦衣卫的权力分一半给他们不就能彼此制衡了吗? 其实东厂在诞生之初,势力是比不过锦衣卫的,毕竟人家早生了三十多年,手下成千上万人可不是轻松能超越的。 不过,还有句话叫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皇帝的庇佑下,东厂的发展速度很快。 在朱棣执政后期,东厂便已经能和锦衣卫平起平坐了。 而在仅仅半个世纪后,为了制约这两个特务机构,又出现了西厂,也是由宦官领导的。 ![]() 《龙门飞甲》中西厂督主 据现有资料显示,在明朝中期,6000万人口中就有12万人是厂卫特务。也就是说,当时平均每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特务。 明朝也因此被称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特务组织最多的一个朝代。 ![]() 那么,这会给整个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说,这么强大的监察体系确实清洁了官场,也确实让皇帝拥有了一台高精度的官场显微镜,但是呢?您想,这么庞大的体系那是白给的吗?那是钱堆出来的!而钱又是从百姓身上搜刮的,您说百姓苦不苦? 再加上各个监督机构之间、以及它们与朝臣之间的互相争权夺利,大量的行政资源都用在了内耗上。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明朝的长达三百年的高压造成了君臣间严重的对立,以致于到了明末,内忧外患之下,大臣们终于用漠然和不作为给皇帝好好地上了一课。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厂卫制度可是立了大功的。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