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阳货篇(十九)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阳货第十七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二、释 解  

老师说:“先王的礼乐教化之道是鲜活的体认之道,言语的言说只是指示和引导的方便法门。唯有通过言说的指引,体察默识,心领神会言说背后的身心之实体,才能传递仁德教化的妙道精义。我想,不需要让我再多说什么道理了。”子贡说:“老师,如果您不教导我们,不述说仁德大道的道理,那让我们这些弟子们如何遵循并传述仁德大道呀?”老师说:“别再执着于言语的传述了,不要在言语中寻求什么仁德大道,要在言说的语言中,躬行辨识体认,体察领悟言语背后的身心之实呀!天有什么言说教导呢?四季不是在那儿轮回有常而不停,万物不是在那儿生长有序百不息,天说了什么呢?”
  三、释 字  

《说文》:欲:贪欲也。从欠谷声。余蜀切。

《玉篇》:欲:余烛切。贪也,愿也,邪媱也。

汉字“欲”,从欠谷声,欠,取因爱慕而口流水之意。谷,取高深空阔虚受之意。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人欲之起,始于饮食。人非饮食,无以全生。饮食不足,必求于外,而贪慕之心生,此欲字本义也。证以盗字从次临皿,可悟欲字从欠之恉矣。许书以贪释欲,于义已足,今本说解,似不合有欲字。” 本义指欲望,引申指喜爱、想要、希望、需要、愿意等义,又引申指贪欲。作副词,表示将要,快要。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吕切。段注:予、与古今字。《释诂》曰:“台、朕、赉、畀、卜、阳,予也。”按,推予之予,假借为予我之予,其为予字一也。故“台、朕、阳”与“赉、畀、卜”皆为予也。《尔雅》有此例,《广雅》尚多用此例。予我之予,《仪礼》古文、《左氏传》皆作“余”。郑曰:“余、予古今字。

《玉篇》:予:以诸切。予者,我也。又音与。《说文》云:推予前人也。

汉字“予”甲骨文像以手推环之形,小篆上面两三角形相对,形成交互之状,表“此予彼受”或“彼予此受”之意。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予字所从得义之故,不甚可晓。解者多谓象以手推物付之。而字体中实未见有付物之形。窃谓此字当以古文(指上余下口)为正体,从余从口。其本义自为许与,而予物为其引申义也。许云推予,犹言推许耳。……凡推物予人,亦必先有言语许与之诚,故古人造字,即取象于此。故□(上余下口)字从余从口。余者,语之舒也。凡有言语许与之诚,必出之以慎重,而不为轻疾之词。反之,则轻疾许人者,恒口惠而实不至,所谓轻诺寡信也。幻从反予,意即在此。”本义是以物相授受之意,表推予、给予、赐予之义,引申表赞许、称誉之义。或假借为“与”,或假借为“余”,表示“我”。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通过“紫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的教导,让人们体悟并把握先王圣人的教化之道不在外表色相容颜的欢悦,不在言说巧辩的威严,而在正性情、笃伦理的内心默契,在守礼乐、从道义的亲和安乐。本章通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教导,再次让人们体悟把握“言可载道,但是言并不是道”的道理,通过“天何言哉”的譬喻,告诫人们道不在人们言说的言语表达之中,期望人们能从天道自然中,体察把握先王圣人的仁德教化之道,存于身心之实。

老师说:“先王的礼乐教化之道是鲜活的体认之道,言语的言说只是指示和引导的方便法门。唯有通过言说的指引,体察默识,心领神会言说背后的身心之实体,才能传递仁德教化的妙道精义。我想,不需要让我再多说什么道理了。”子贡说:“老师,如果您不教导我们,不述说仁德大道的道理,那让我们这些弟子们如何遵循并传述仁德大道呀?”老师说:“别再执着于言语的传述了,不要在言语中寻求什么仁德大道,要在言说的语言中,躬行辨识体认,体察领悟言语背后的身心之实呀!天有什么言说教导呢?四季不是在那儿轮回有常而不停,万物不是在那儿生长有序百不息,天说了什么呢?”

本章需要注意:将“予欲无言”解读为“我不想说话了”,不妥。因为对老师而言,“欲无言”应该是“不打算再用过多的语言讲述教导了”。姜厚粤《论语浅悟》中悟解道:“'予欲无言’的'言’字,出自教师之口,自然指的是教言。'言’字不可解为'说话’,人怎能不说话呢?可以看出,孔子此言是有意要引出喜欢刨根究底的子贡反问。下面这段以天作比喻的话,才是本章的主旨,即孔子对症下药的处方。这就等于说:你子贡的言语已经够用了,不必再专注于我的言教了,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无言之教上;你看天,没有言教,只是运行四季,百物便能依此生长,你聪明的子贡莫非连百物都不如?……子贡曾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本章所言的难道不是天道么?看来子贡对夫子的了解,似乎缺乏像颜渊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深层次的探究,所以出现这种带结论性的错话。”本章是孔子告诫有为君子当明先王的仁德教化之道当在躬行处体察默识,不可专在言语上寻找探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李炳南《论语讲要》中解析:“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必须离言而求。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在默而识之。学道传道都要离言。故说:'予欲无言。’又一再地说:'天何言哉。’……李中孚《四书反身录》:'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