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子张篇(一)

 素說 2022-05-16 发布于江苏


  一、原 文  

子张第十九

19.0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二、释 解  

子张说:“士君子的人格气节,体现在忠、义、敬、孝的四德有为之中。士君子见到危难能够不负使命,忠于职守的尽力尽职地践行道义;有利可得时不轻易随便,能够思虑道义法度的准则;祭祀时能够追远致诚,存心于恭敬如在;居丧时能够慎终致诚,存心于沉哀思戚。能够做到内存道义真诚,外行磊落光明,就可以算是士君子了。”

  三、释 字  

《说文》:致:送诣也。从夊从至。陟利切。段注: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伸为召致之致,又为精致之致。

《约注》:致:徐锴曰:“《春秋左传》:'叔孙如宋致女。’又'齐使来致郈。’皆送致之也,”段玉裁曰:“言部:'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处也。引伸为召致之致。”舜徽按:致之本义为自此至彼;反之,则自彼至此亦谓之致。《礼记·儒行》:“远相致也。”谓人也;《汉书·公孙宏传》:“致利除害。”谓物也;皆召致之意。此故训相反相成之例,一字固不嫌兼赅对立二义也。

《玉篇》:致:陟利切。至也。《说文》曰:“送诣也。”

汉字“致”,从夊从至(注意:是从夊,不是从攵、夂),夊,像倒“止”形,本义为行走迟缓的样子。张舜䘗《说文解字约注》按:“此谓两胫无力不能举步之状,今老者病者之行类然。”《说文》:“致,送诣也。从夊从至。”本义为致送、到达,其中含有尽心、极力、缓慢、迟缓之义,引申为使到来、招来、引来,又引申指推极、穷究,再引申指细密、精细。又通“至”。注意“致”和“至”的区别。“至”本义是“到”,“致”为“使到”。使到及于他人,是送达、给予义;使到及于自己,是招来、获得义。

《说文》:命:使也。从口从令。眉病切。

《约注》:命:朱骏声曰:“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于六书乃合。”舜徽按:古彝器刻辞,命令二字多通用。吴大澄谓古文命令为一字,是也。不必强为区分。

《玉篇》:命:敎令也,又使也。《书》曰:“乃命羲和。”

汉字“命”从口从令,令亦声。令、命本一字。甲骨文有令无命,金文命令通用。“令”从倒口从一个跪着的人,会人跽跪接受命令之义。“命”字是在令上叠加义符“口”而成,其本义是命令,含有差遣、指示之义。引申表示给予、指派,又引申表示命运、生命等。

  四、素 说  

前篇从“殷有三人焉”开篇,到“周有八士”结束,记述了殷纣不道和礼崩乐坏之时良知未泯的君子和士人的事迹,让人们从殷纣无道败亡的必然之中,从礼崩乐坏的伦坏道乱之中,体察先王礼乐道义的谐和顺道,从而把握能人志士因主贤君明知人善任的厚道而辈出,因君昏不智无道而衰微隐退的必然。从老师“无可无不可”的行义达道实践中,体悟并养成隐现不失道义的安民救世的士君子之心。本篇通过门人弟子不忘老师的救世安民之心,致力于士君子实践的心得言说,显明了士君子仁德道义的职责和担当,让礼乐仁德文明不因君昏君昏纲弛而湮灭,从而使仁德道义文明得到传承光大。首章通过子张对士君子的职责担当和道义的言说,让人们体悟并把握士君子的人格气节的“忠、义、敬、孝”之德。

子张说:“士君子的人格气节,体现在忠、义、敬、孝的四德有为之中。士君子见到危难能够不负使命,忠于职守的尽力尽职地践行道义;有利可得时不轻易随便,能够思虑道义法度的准则;祭祀时能够追远致诚,存心于恭敬如在;居丧时能够慎终致诚,存心于沉哀思戚。能够做到内存道义真诚,外行磊落光明,就可以算是士君子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见危致命”的“致命”。“致命”不是后世的“致人死命、献出生命”之意。“致”指践行,为努力致达、尽力实现,犹如后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道义之职;“命”为命令、差遣、使命之意,不是生命意。因此,“致命”不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义不容辞的接受使命,尽力践履职责,完成使命”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命也。”关长龙在《经典会读 〈论语〉》中说:“'致’也有招致的意思。如果招致,是挽救,我不太想把'见危致命’理解为见危险了,就把命抛弃了去扶危。我觉得儒者还是应该明哲保身,不应该那么轻率地见到危险,就要把命舍弃了去干。我的理解还是看见危险了,就要想到尽力,作出一种努力,即使真的死掉了,那也是值得,但是尽量还是要保存自己。”另外注意:子张所列义、敬、哀皆言“思”,唯命独言“致”。因为“致”有执着意,“思”有审察意。“命”是职责道义的应行当为,是不待思而决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之职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