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20岁,大学生,2016年8月22日初诊: 胃脘痛半年余,多方诊治,花费甚多,但效果不好。因大学在贵州贵阳上学,南方饮食以干硬米饭为主,颇不适宜。形体瘦,面色暗黄,胃脘疼,进食少,稍食硬饭则脘腹疼痛,有食欲,但因怕胃痛而不敢多吃,近半年易午后低热,体温37.1至37.5之间波动。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弦而极细。 处方: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方:生麻黄4克 制附子10克 炙甘草12克 六付。 2016年8月28日复诊: 服上药六剂,胃疼大轻,面色有光泽,体温正常,临近开学,欲走之前在家再吃几付巩固,其母言孩子在学校没法熬药,让我帮忙想办法,乃再为其开原方三付在家期间继续熬药,并嘱其带走处方,上学前去方城县中医药照方开颗粒剂十五付以巩固。 按:胃脘痛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并不多,但中医看病,有是证,用是药,总以病情为准。患者面色暗黄,脉象沉弦而细,为虚寒之像,加之午后低热,病处虽在胃脘,但病却在少阴,为外邪未解,治以温阳达邪,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稍显发散太过,乃取退一步治法,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协同附子甘草,共奏温阳散邪之功,并未用香砂、平胃、保和、越鞠、补中益气之类,也照有卓效。 麻黄附子甘草汤,药仅三味,却仍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见药无贵贱之分,能治病,即是好药。 或云,若病人未有午后低热,该方是否能用,答曰:仍然可用,但见脉沉,精神差,形寒怕冷等证,皆可斟酌选用。 世治胃脘痛,多以理气和胃为治,殊不知解表药宣散一身气机,达邪出表,用之得当,为最妙之理气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