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把《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的文字资料顺手挂在宗亲群中,是继《……归来仍少年》的姐妹篇,脱稿于2年前的5月底。当年,受县“方志办”委托,撰写的“自然村落”中,关于老家的老故事。按要求只能客观反映人物事件的梗概脉络,还必须摒弃个人的思想情感、省去许多细枝末节,尽量体现客观、坚持照猫画虎的原则。尽管本人对老家与老祖宗相关的老故事了解比较多,但在浩繁的往事中仍微不足道;虽然尽了主观努力,依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留下永恒的悬念与遗憾。 离开家乡已很久很久了,然而,家乡的山山水早已烙在我们心中。诸如窝尾山、吊钟岃,寨岗项、隔子里……这些带着浓重磜背色彩的地名,在成长过程中早已融为身体记忆。与这些地名相关的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版本,都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公社化时建在窝尾的猪舍 墙脚为证,古人留在吊钟岃房屋的瓦砾 在诉说着过往的繁荣,读小学时振梅师带领我们到寨岗项种番薯的情景历历在目,隔子里通往许阿四伯老屋的那简易木桥 留下我坐在桥上发呆的记忆,每个角角落落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烙在记忆深处让人难于忘怀。 当年,许运香校长退休后,闲来无事时,就曾细数老家村子中有几度石桥、有几度石拱桥,也许有人会觉得很无聊,其实这正是情牵故土的真实表现。其中,钟四叔婆屋门口的那度石拱桥,因使用频率不高而被疏忽了。这度拱桥是供耕田作地时使用的,我们上村人完全用不上,被疏忽也在情理之中。 有道是:拱桥,形象似虹,从不披挂炫耀光彩的外衣,肩负责任,比昙花一现的彩虹更美丽。 桥和溪是利益共同体,互相成就。一水护田将绿绕,这条小溪是磜背人的生命线,潺潺流水从古至今,流入稻田注入心田,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世世代代。老祖宗用勤劳与智慧,在小溪上架起一座座石桥、拱桥。家乡的印象,对于随父母少小离家的阿广而言,从1982年至今,40年转眼即逝,期间的偶尔回来,家乡已变得面目全非,茫茫然,老家已是眼前水的家园了。但家乡门前胡豆开花的盛景始终忘不了,那条小溪始终驻留在记忆深处,通往学校路上 肩负责任的那座石桥,是留在少女心中一道美丽的彩虹。 老家的模样变了,变成一片汪洋;老家的模样也没变,门前开满胡豆花的景象一直停留在记忆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