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民王洪病风年余,狂易多力,投人秫火中,焦烂无完肤,敷以药数日愈。于是西池坐厅事,呼伍伯缚王洪庭柱间。洪且骂且歌,州人聚观如堵。西池先威以刑,令怖,旋予汤液,两人持耳灌之,有顷暴吐下,其病遽失。人咸惊为神,嗣是西池之医。——《医碥》 《医碥》一书作者,乃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有意思的是,这篇医案并非是何梦瑶手笔,而是其友人“赐进士出身截选知县年眷同学弟赵林临”在该书序言中提及。 惭愧!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是先知道奚梦瑶,后知道何梦瑶的——这充分说明了媒介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媒介宣传,即使是好东西,也未必为大众所知,有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起初,听见何梦瑶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女性医家。后来,得悉何梦瑶先生亦是岭南人士,其自序落款云“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季春望日南海何梦瑶书于乐只堂”,则虽不能共存于一时,亦能于后世景仰之。 回到案例中,当时,何梦瑶任奉天辽阳(现在的辽宁省辽阳市)州牧。彼时,辽阳有个名叫王洪的人,患狂病一年多。有一回狂病发作,将一人抓起,扔入火中,导致被烧伤,皮肤焦烂,敷药数日才痊愈——说明了王洪这人发狂病时,力气大,抓起人就扔了;也说明了当时的外敷技术还是挺厉害的,被烧伤,“焦烂无完肤”,敷药数天就痊愈了——如果按今天的说法,大概率是一二度烧伤,如果是三四度烧伤,也断不能在数天内痊愈。 按从前的说法,王洪这家伙属“当地一害”,“投人于火”这事,现在大概可以叫“寻衅滋事”——当然,在今天,精神病人是不用负责任了。何梦瑶州牧就派了几名手下(当时叫捕快,现在叫警察)将滋事者缉拿归案。人带回来后,将其绑在公堂上的柱子上。 四肢被束缚,这下王洪不能再扔人了。但面对父母官,王洪并没有屈服,而是“且骂且歌”——《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有提及发狂病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这王洪妥妥的和书中所言对上了。 不知道王洪骂了什么话,唱了什么歌,但骂的肯定不是好说话,唱的也断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州人聚观如堵”,当时围观看热闹的人非常多,如果那时候有手机,大概率会纷纷拍个短视频,甚至直播。 “西池先威以刑”,西池,就是何梦瑶。何梦瑶先用刑罚威慑王洪,我猜测一下,惊堂木一拍,喊一声:大刑伺候!衙役取出刑具,在公堂上展示,大概有夹棍、皮鞭和烧红的烙铁之类... 看见这阵仗,王洪眼中闪现恐惧之色——说明王洪这狂病还不算十分严重,起码还知道惧怕,真正严重的发狂病,会神志不清,不知恐惧为何物。 “旋予汤液,两人持耳灌之,有顷暴吐下,其病遽失。”何梦瑶命人将准备好的汤药灌给王洪喝,过一会,王洪就吐了很多东西出来,狂病立刻就好了。 从简单的几句话中猜测,王洪发狂,有可能是痰火扰神。何梦瑶先用刑罚威慑王洪,使其心头邪火稍退,又用吐法将其痰涎涌吐出来,使一年多的狂病得以立愈,不愧一代名医。 为什么暴吐一顿后,一年多顽疾立愈?中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叫“邪去人安”,此之谓也。 “人咸惊为神,嗣是西池之医。”太精彩,太高明了,何梦瑶先生的医术到了如此境界,人们以为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说起来,何先生身上还真有点神奇色彩:我猜测,何梦瑶先生的母亲在生何先生之前,“梦”见了“西”王母的“瑶池”,所以取名“梦瑶”,又叫“西池”。 “赐进士出身截选知县年眷同学弟赵林临”赵君在序言中还提及这样一则故事:庚午夏,予内子病,两月不少间,诸医皆束手,已治木矣。适西池请告归里,亟延诊。先后处大承气、白虎、小柴胡数十剂,效若桴鼓。予谓西池:诸医皆言阳虚宜扶阳,非参、附勿用,子独反之,何也?曰:此非粗工所知,且此辈妄引《易》义,动言扶阳抑阴。夫《易》阳,君子;阴,小人,故当扶抑。医言阴阳,俱气耳。气非正则邪,正虚无论阴阳均当扶,邪胜无论寒热均当抑,何得牵西补东耶?人以温补为起死回生,而不识热伏于内而妄投桂、附,竟不明其误服杀人。而承气汤,大黄、朴、硝即回阳之上品,故能扶。补泻初无定名,盖视病之寒热以为去留。今不问何证,概从温补,何异惩溺,而水趋火灭,不亦惑乎?又曰:医有偏黠,庸医不知温补之能杀人也,以为平稳而用之;黠医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于是,景岳书徒遍天下,而河间、丹溪之学绝矣。距邪闲正,吾能已乎? 这整段文字,我看得很舒心,有拍案叫好之意,正适合送给当下盛行的所谓“火神派”也——真有“火神派”乎?读了郑钦安先生的书后,我只觉得郑钦安先生是道地的医圣传人——伤寒大家也。郑钦安先生被某些别有用心之徒扯来作大旗,于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王洪发狂,投人于火;结一发狂,胡言几句: 狂语(一) 坐拥书城叹书荒,千千万万未能当。 心胸犹似宇宙大,包容所有都读光。 狂语(二) 独坐房中思己过,墙壁四面书几箩。 犹恨当年拔山日,未将樊笼来打破。 狂语(三) 每用麻桂柴胡初,化热石膏大黄锄。 寒变人参干姜扶,附子肉桂是良助。 注:拔山者,当年楚霸王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语。 结一记于2022年4月12日于积步书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