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古代名人——高泰祥

 新用户88267667 2022-05-16 发布于云南

高泰祥(生卒年不详),又名高祥,亦写作高太祥,白族先民,今云南省大理州人。大理国抗元主将,史称“当时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历任第二十世大理国皇帝段智祥、第二十一世大理国皇帝段祥兴、第二十二世大理国皇帝段兴智相国(宰相)。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兵进攻大理国,高泰祥极力主战,杀蒙古招降使者,后兵败被俘,临刑坚贞不屈,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称高泰祥为“忠臣”。

大理国第四任皇帝段思聪在位期间,高氏取代董氏相位(宰相),逐渐掌握政权。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大理国天明四年(1044年),相国岳侯高智升发动政变拥戴段思廉为帝,以拥戴之功,权倾朝野。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大理国保安二十年(1063年),杨允贤(白族先民,杨义贞之父)叛乱,段思廉请高智升出兵,至使高氏权益日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今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大部)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今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红岩镇)、茹甸(在今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境内)两地,大理国王室实力更加被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理国上德四年(1080年),权臣杨义贞(白族先民,杨允贤之子)弑杀段廉义,自号大理“广安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帝。因为高氏平乱有功,高智升被封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为鄯阐侯。自此高氏家族摄政大理国实权。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保定皇帝段正明保定十四年(1094年),段正明迫于压力禅位于高升泰,高升泰改国号“大中国”,年号“大治”。大中国大治三年(1096年),滇东三十七蛮部反叛,高升泰在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于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大理国皇帝。但在后大理国(从段正淳起)时期,高氏世袭相国之位,称中国公,仍摄政大理国实权。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大理国道隆六年(1244年),蒙古汗国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命征蜀蒙古军抽调20万精兵,欲绕过南宋统治的四川,先攻取大理国,然后再从后方灭南宋。大理国第二十一世皇帝段祥兴率兵在今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一带,与蒙古军展开激战,史称“九禾战役”(亦称“九和之战”),结果蒙古军无功而返。九禾战役中大理国与蒙古军都损失惨重,但蒙古军北还,不完全是军事因素,主要原因是窝阔台汗突然去世,大军只好撤回。而大理国方面,与高禾(高泰祥之弟)同时战死的高氏家族成员,还有高福善、高明胜、高明祥、高政运、高政志等,所以此次战役,对大理国震动很大,加速了大理国的灭亡。

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大理国天定元年(1252年)、蒙古国宪宗二年(1252年)九月,忽必烈奉命率军10万,由蒙古高原起程远征大理国。在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的协助下,蒙古军顺利进入川西地区。忽必烈将蒙古军分为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分别进攻大理国。

空和寨之役:兀良合台所率西路军,由晏当路(今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稻城县一带)南下,经川西西藏,进至今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一带,在今云南省丽江市面上玉龙县巨甸镇渡过金沙江。西路军在今云南省丽江市面上玉龙县石鼓镇一带,被“空和寨”所阻。空和寨是大理国在金沙江边设置的军事要隘,沿江依山而筑,牢不可破。兀良合台亲自率军出战,经过七天的激战,才攻破寨门。

三赕(今云南省丽江市)失守: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先到达满陀城(今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由于行军不便,蒙古军丢下粮草辎重,轻装渡过大渡河,在高山峡谷无人区之中,急行军二千余里,到达金沙江畔。据考证,忽必烈中路军的行军路线,是由大渡河而南,沿河谷南下,到达今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境内金沙江北侧。么些族(纳西族)首领和字出降,为蒙古军引路。

扼守建昌:抄合、也只烈所率的东路军,沿川西平原南下,进入大理国建昌(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会川(今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二府辖地。此路大军的战略意图,是占领建昌、会川二府,过金沙江,进逼姚州(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转而西进,与中路军、西路军会师,合围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又称“羊苴哶城”、“阳苴咩城”、“苴咩城”,故址在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东路军进入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后,兵临姚州城下,但遭遇大理国守将高通顽强抵抗。后来抄合接到忽必烈派人送来的快信,要抄合改变原先的进军计划,尽快在三赕与中路军和西路军会师。抄合得到忽必烈命令后,即刻起兵南下进入大理国境内,在占领了大理军队已经撤离的会川城后,就挥师西向,尾随忽必烈的中路军向三赕进发。蒙古军在三赕休整了几天,等待随后赶来的抄合率领的东路蒙军,并对来迎降的当地么些部落首领阿宗阿良等分别授以“管民官”、“宣慰司”等官职,让他们作为土司帮助蒙古治理么些(纳西族)地区,并召集么些人参加蒙古军队。当蒙古军齐集后,忽必烈与诸路统帅商定了夺取大理国都的军事部署,随后大军开拔,开始了对大理国展开决定性一击。

背城一战:这时的大理国大权掌握在相国高泰祥手中。高泰祥派遣大将高通带领一支精兵驻扎在大理北方重镇会川府,自己率领主力在金沙江南岸布防。就在这时,传来了蒙军从大理西北草原攻入大理,占据三赕,进抵国都北面龙首关[古关隘名,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原名龙口城,因其“倚苍山云弄峰之麋,钳洱海之入口,山水衔接,昂然突起,如游龙之翘首,故名龙首关”,近代简称上关。南诏王皮逻阁自蒙舍川(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迁都城于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西)时,其子阁罗凤继位后,建龙首关(龙首关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上关村西侧,大理市城北42公里)和龙尾关(龙尾关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太和街道关迤社区,仅存南城门龙尾关楼、北城门寿康楼和西部一段百米城墙,残高不到1米),龙尾关后建,军事要塞,以卫南诏在大理建的第一座城池首府太和城]的消息。蒙军西路军的行动,完全出乎高泰祥预料,高泰祥除了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金沙江防线外,自己仓皇带领军队主力撤退,从龙尾关[古关隘名,始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一作二十七年),近代简称下关。南诏王皮逻阁自蒙舍川(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迁都城于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西)时,其子阁罗凤继位后,建龙首关(龙首关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上关村西侧,大理市城北42公里)和龙尾关(龙尾关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太和街道关迤社区,仅存南城门龙尾关楼、北城门寿康楼和西部一段百米城墙,残高不到1米),龙尾关后建,军事要塞,以卫南诏在大理建的第一座城池首府太和城]回到了大理国都。

蒙古军虽已兵临城下,但忽必烈并不急于攻城,忽必烈认为如果能兵不血刃,订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于是忽必烈再次派遣玉律术(籍贯不详)、王君侯(籍贯不详)、王鉴(籍贯不详)三位特使入城,招谕大理国第二十二世末位皇帝段兴智出降。被大理国段氏、高氏君臣拒绝,高泰祥下令斩杀了蒙古使臣,面对坚固的城池和高昂的士气,蒙古军一时攻城难克,忽必烈决定再遣使臣招谕大理国君臣,劝其出降。“三返弗听”,大理国断然拒绝投降。此时,忽必烈命令蒙古军组成一支特别队伍,绕道大理苍山西坡,由西向东翻越苍山。这支登山部队,十之八九死在苍山之上,但最终完成使命,存活下来的军士,在苍山上组成一支奇兵,军旗招展,鼓号齐鸣,由山顶直冲而下,突入城中。大理国君臣被这种的气势所逼,弃城而逃,退守姚州、鄯阐。

南宋淳佑十三年(1253年)、大理国天定二年(1253年)、蒙古国宪宗三年(1253年)秋,蒙古国大元帅兀良合台率大军从西攻大理。是年至冬大理城破,大理王段兴智逃到鄯阐,相国高泰祥退至统矢逻(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在这里募兵勤王,武夫义士,桴鼓相应,滇东三十七蛮部酋长刻期且至,但终无法遏止蒙古国兵长驱直入。高泰祥在姚州黑初山(今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鄂嘉镇西面)兵败被擒,蒙古国兵将其押往大理,劝其投降,高泰祥宁死不降,忽必烈怜其忠诚,不忍杀害,许其高官,高泰祥坚决不受,忽必烈只好杀之。高泰祥于大理五华楼下引颈受戮,临刑时呼之:“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陨首,吾事毕矣!”此时正是白日正午,晴空万里,倏忽间雷电大作,风沙愁惨,观者莫不掩泣。世祖(忽必烈)叹曰:“忠臣也!”以礼葬之。是岁十二月,夫人段氏抱孤儿高琼、侄儿高长寿到忽必烈面前申诉,忽必烈怜其孤忠,谓左右曰:“此忠臣之后,宜善视之!”封其在统矢逻做官,并受世袭。

南宋淳佑十四年(1254年)、大理国天定三年(1254年)、蒙古国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是年秋,蒙古国兵追至鄯阐,活擒段兴智。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共传22代,历317年(937年—1094年大理国,1095年相国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国”,1096年—1254年后大理),至此灭亡。段兴智被擒后,被送到北方蒙古国汗廷,去见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封“大理总管”,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蒙古国中统(建元中统,蒙古国始有年号)元年(1260年),段兴智再次北上朝觐,死于途中,蒙古遣使吊祭,赐谥号“向义天定贤王”。次年忽必烈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此后,云南以一个行省的形式被纳入中国版图。自唐以来大理城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由云南大理迁至云南昆明。

据传,蒙古国灭大理国后,段氏子孙为避赶尽杀绝,于是段氏子孙纷纷改名换姓,躲避蒙古人的追杀。其中一支段氏子孙遵照段氏祖宗“玉瓶无耳”的典故,从此改姓“王”,因为是大理国王室的后代,于是化“国”为“圀”,“圀”字其实就是“国家”的“国”。这支段氏子孙的后代从此隐姓埋名,经营玉器生意,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就是“大理圀玉”的来历。段氏子孙谨守祖先的教诲,以“仁信”为本,终于越做越大,于1994年成立“大理圀玉”公司。

延伸阅读:龙华会、后大理高氏历任相国和在任年限

龙华会,在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光禄镇龙华寺(双称活佛寺)举行,是姚安境内历史渊源最长的传统节日。始于元初期,明、清时已有相当规模。与“菩提女”有关。关于“龙华会”,有个民间传说。据传,大理国相高泰祥,被元军杀害。遗有九子一女,此女名“善提”。出生时,啼哭不已。一番僧路过,赠她善提子十粒。因而被称“善提女”。父亲被害时,已长大成人,并出家卧佛庵为尼。“善提女”把番僧所赠善提子种于庵内,以占兄弟吉凶。九颗善提子皆茁壮生长成树。由此得知兄弟健在。就把树上所结善提子分送香客。“善提女”的兄弟得到善提子,知道是卧佛庵所赠。便利用农历二月初八日光禄镇一带群众涌往卧佛庵朝拜土主的机会,来寻找“善提女”,一家人得以团聚。《姚安县志》记载此事:“善提树在光禄镇世传高泰祥死节,一女流亡民间,不知兄弟所在,手值此林,以卜存亡。九植皆茁,后兄弟成聚”。后来,“善提女”的长兄高长寿,出任姚安府土官,为追念其妹,在卧佛庵内塑像,并改建了卧佛庵,改名“活佛寺”。来活佛寺进香的人们纷纷向“善提女”塑像顶礼膜拜。并将原来农历二月初八日朝拜土主的活动,改为“龙华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届时,姚安坝子和四周山区以及大姚(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今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等地各族群众汇集龙华寺前,盛况空前。清人赵鹤清(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人)有所描写“龙华会”的情况:“岁岁早春天,寻春到佛前,二月初八日,游人万万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

后大理高氏历任相国和在任年限:

高泰明(1096年—1116年)——高泰运(1116年—1119年)——高明顺(1119年—1129年)——高顺贞(1129年—1141年)——高量成(1141年—1150年)——高贞寿(1150年—1162年)——高寿昌(1162年—1174年)——高观音隆(1174年)——高贞明(1174年—1176年)——高贞明(?年—1190年)——高观音妙(1176年—1189年)——高观音政(1189年—1212年)——高阿育(1212年—1225年)——高逾城隆(1225年—1237年)——高泰祥(1237年—1253年)。

文章图片1

忽必烈灭大理国进攻路线示意图

文章图片2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上关村西侧(古称龙口城,大理市城北42公里)——龙首关遗址

文章图片3

龙首关遗址

文章图片4

龙首关遗址仅存的碉堡

文章图片5

龙首关遗址仅存的碉堡

文章图片6

龙尾关遗址——寿康楼(北城门,又称鼓楼)

文章图片7

龙尾关遗址——寿康楼(北城门,又称鼓楼)

文章图片8

龙尾关遗址——寿康楼(北城门,又称鼓楼)背面

文章图片9

龙尾关遗址——寿康楼(北城门,又称鼓楼)背面

文章图片10

龙尾关遗址——龙尾关楼(南城门,城门上写“龙尾关”三个大字,楼檐口下悬挂“龙关锁钥”横匾)

文章图片11

龙尾关遗址——龙尾关楼(南城门,城门上写“龙尾关”三个大字,楼檐口下悬挂“龙关锁钥”横匾)

文章图片12

镶于寿康楼门左右两边的龙尾城遗址和龙尾关遗址石匾

文章图片13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复兴路200号——五华楼(南诏丰佑时期建)正面

文章图片14

大理五华楼背面

文章图片15

大理古城里的“大理圀玉”

文章图片16

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光禄镇光禄村龙华山山麓(距光禄镇两公里)——龙华寺(又名活佛寺)俯瞰图

文章图片17

龙华寺(又名活佛寺)远景

文章图片18

龙华寺(又名活佛寺)正门

文章图片19

龙华寺(又名活佛寺)内景

文章图片20

进龙华寺大门院内有一佛龛,龛内塑一偶像便是——菩提女,两边有楹联一幅(赵鹤清撰书)

文章图片21

赵鹤清撰联: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果证菩提

文章图片22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观音路与Z005交叉口西南100米(点苍山中和峰西麓)——“元世祖平云南碑”

文章图片23

“元世祖平云南碑”碑亭

文章图片24

“元世祖平云南碑”

文章图片25

“元世祖平云南碑”文保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